首页 >
落矶山斑点热
✍ dations ◷ 2025-07-18 00:18:20 #落矶山斑点热
落矶山斑点热是在美国最严重及广泛报告的立克次体疾病,亦在美洲等地有病例。落矶山斑点热在其他国家亦被称为“蜱斑疹伤寒”、“托比亚热”(哥伦比亚)及“圣保罗热”或“斑疹热”(巴西)。这种病是由一种由硬蜱所传播的细菌立氏立克次体所引发。初发的症状包括突然的发热、头痛及肌痛,接着会发起皮疹。这种病症在初期很难诊断,但若没有即时及适当的治疗,是可以致命的。落矶山斑点热首先于1896年在美国爱达荷州的蛇河谷发现,并因其皮疹的特征而被称为“黑麻疹”。这种可怖及致命的病症影响着这个地区数以百计的人。在1900年代早期,病症的漫延北至华盛顿及蒙大拿州,及南至加利福尼亚州、亚利桑那州及新墨西哥州。霍华德·泰勒·立克次就是第一个发现引发落矶山斑点热生物的人。他记述了这个病症的流行病征,包括壁虱(蜱)在传播时的角色。他们的研究发现落矶山斑点热是由立氏立克次体所引致。这种生物在自然界中的生存是一个涉及硬蜱及哺乳动物的复杂循环,而人类是在意外的情况下成为它们的宿主,并非它们自然传播内的一分子。然而造化弄人,他在完成有关落矶山斑点热的研究后不久,于1910年在墨西哥因斑疹伤寒(另一种立克次体疾病)而去世。落矶山斑点热这个名字带点误导,因为这个病于1930年代开始时,已不限于落矶山地区,并传播至美国的其他地区。现时这个病已经漫延至美洲的其他地区,包括加拿大南部、中美洲、墨西哥,及部分南美洲。在1981年及1996年之间,除了夏威夷州、佛蒙特州、缅因州及阿拉斯加州外,以达至整个美国。落矶山斑点热今天仍然是严重及危害生命的疾病。纵然现今的治疗技术的提升,仍然有3-5%的患病者死亡。但是,有效的抗体疗法却大幅减少死亡的人数:在1940年代末,未发现四环素及氯霉素前,死于此病的人数可达至患病者的30%。落矶山斑点热与所有立克次体疾病一样,同被分类为动物病。动物病是指一种在动物的疾病传染至人类。大部分动物病都必须有一个带菌者(例如蚊、虱或螨)将疾病由动物宿主传至人类宿主身上。而落矶山斑点热中,蜱就是自然的宿主,同时也是立氏立克次体带菌者。蜱在主要是在咬脊椎动物时将细菌传播。另外,接触蜱的组织、体液或粪便,亦有可能受到感染。只有硬蜱科的蜱会自然地感染立氏立克次体。硬蜱科的生命周期有着四个阶段,分别是卵、幼虫、若虫及成虫,每一个阶段必须喂哺一次以发展到另一个阶段。雌性的蜱会透过一个过程将立氏立克次体传至所产的卵。当在幼虫或若虫时咬到立氏立克次体宿主的血液亦会受到感染。当蜱发展至另一阶段时,立氏立克次体亦会透过喂哺传染。另外,雄性的蜱在交配时亦会透过体液或精子传染雌性。这些不同种类的传染方式,显示不断维持受感染的蜱。一旦感染后,蜱整生会是带菌者。蜱在喂哺时的唾液会把立氏立克次体传予脊椎动物,但需要几个小时。因而面临蜱传播立氏立克次体的风险是很低。一般来说,约为1%-3%的蜱会带有病菌,包括是有人类感染的地区。在美国,有两种立氏立克次体的带菌者,它们是矩头蜱属的美洲大革蜱及落矶山革蜱。美洲大革蜱广泛分布于洛矶山脉东面及太平洋海岸的一些地区。它们会依附在犬只或中等身型的哺乳动物,亦是现时发现一般传播立氏立克次体至人类的品种。落矶山革蜱分布于洛矶山脉的州郡及加拿大西南部。它们约须2-3年的时间成虫,成虫一主要是依附在大型的哺乳动物,而幼虫或若虫则是依附在较细小的啮齿目。其他种类的蜱亦有发现感染立氏立克次体或是在实验中成为带菌者。但是,这些品种却在病菌的生态上占有很渺小的地位。在美国,落矶山斑点热首先于1918年发生,在过往的50年,每年约有250-1200宗个案。有超过90%的病人是在四月至八月之间感染,这个期间正是矩头蜱属成虫及若虫的增长季节。个案的60%为因被蜱咬或曾经过蜱的聚居地而感染。超过一半的美国个案是在南大西洋地区发生,包括有德拉瓦州、马利兰州、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维吉尼亚州、西维吉尼亚州、北卡罗莱那州、南卡罗莱那州、乔治亚州及佛罗里达州。感染个案亦在美国其他地区发生,如太平洋区的华盛顿州、俄勒冈州及加利福尼亚州及中南区西部的阿肯色州、路易西安纳州、奥克拉荷马州及德克萨斯州。当中最多个案的分别是北卡罗莱那州及奥克拉荷马州,两个州份由1993年至1996年的总个案数目为全美的35%。虽然最初发现此症的是洛矶山脉的州份,但同期的总数却少于3%。而个案发生率占多数的是男性、白种人及孩童。15岁以下孩童的感染个案占孩童感染个案的三分之二,当中最高的年龄界别为5-9岁。而经常与犬只接触,或是居住在近林木或草原地区的人会有较高的感染风险。感染立氏立克次体的个案亦有在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墨西哥及巴拿马发生。与立氏立克次体有近亲关系的细菌亦在世界其他地区引发其他的病症。纵然由非常熟悉落矶山斑点热的医生作出诊断,但病症在早期仍然是很难去诊断的。一般的病患者会在病发第一周就诊,接着会有一段1-14天的潜伏期。早期的临床病征并不特别,甚至与其他病症相似,这些病征包括:发热、反胃、呕吐、头痛、肌痛及厌食。其后会有的病征包括斑丘疹、瘀点、腹痛、关节痛及腹泻。落矶山斑点热的典型病征包括有发热、皮疹及曾被蜱咬。但是早期的病人多不会有以上所有的病征。皮疹会在发热后的2-5日出现,在开始时非常不明显。年幼的病人一般会较年长的病人早出现皮疹。开始时是在手腕、前臂及脚跟的细小、扁平、呈粉红色及不痒的斑点。这些斑点会转为淡色及最后在皮肤上凸起。呈红色的瘀点一般在其他病征出现前六日都是不能看见的,而约35%-60%的病人都会长这些瘀点。50%-80%的病人会在手掌及脚底长斑点,但是这些斑点在病症的后期未必会出现。而10%-15%的病却不会长出斑点。患有落矶山斑点热的病人会有一些不正常的情况,包括血小板减少症、低钠血或攀升的肝脏酶水平。落矶山斑点热是一种严重的病症,而病人都需要入院。因为立氏立克次体感染身体的血管壁细胞,严重的会影响呼吸系统、中央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或肾脏。大年纪及男性均是患有严重或致命落矶山斑点热的因素。因落矶山斑点热而有的长期健康问题包括下肢局部麻痹、坏疽导致切除手指、脚趾、手臂或脚、听力衰退、失去控制膀胱能力、运动及语言障碍。这些问题在曾患有严重及危及生命病症,长期住院的病人会较易出现。若在临床及流行病学的发现中怀疑病人患有落矶山斑点热,在初期便须使用合适的抗生素疗法。治疗不应因等候化验结果而延误。若病人在发病的首4-5日接受治疗,在使用适合的抗生素(一般是四环素)24-72小时后发热会退下来。事实上,若对四环素没有反应,有主张认为病人所患的并非落矶山斑点热。严重病患者,尤其是多种器官受到破坏,则需要较长期的治疗,直到退热。对未发病者的预防性治疗有可能会延误病发,所以并不建议。四环霉素是一种适合落矶山斑点热的药物,成人的剂量是每12小时100mg,而轻于45kg的孩童则每日每公斤4mg,分两剂服用。在退热后治疗需要连续3日,直至有确定的临床改善证据,整个疗程一般最少是5-10日。严重或复杂的病症需要较长的疗程。四环霉素亦是用于治疗犬艾利希体症的药物,这是另一种由壁虱(蜱)所传染的病症,与落矶山斑点热有相似的病征。氯霉素是另一种药物可以治疗落矶山斑点热。但是,这种药物有着不同的副作用,且需要小心监察血液水平(因它会引发再生不良性贫血)。最有效减少落矶山斑点热感染的方法是限制曝露于蜱当中。若曝露于蜱群的环境中,须立即小心检查及移除身体上的蜱,以防止疾病。由蜱传染病菌至宿主需要几个小时。现时,并未有任何落矶山斑点热的疫苗。医学导航:病菌细菌(分类)gr+f/gr+a(t)/gr-p(c/gr-o药物(J1p、w、n、m、疫苗)
相关
- 目目(英语:order, 拉丁语:ordo)是生物分类法中的一个分类级别,是位于纲和科之间的级别:物种属于和不属于每个目是由生物分类学家决定的,和是否应该认可一个特定的目。 通常没有确切
- 芽孢杆菌纲芽孢杆菌纲(学名:Bacilli)是厚壁菌门的一纲,包含有芽孢杆菌目和乳杆菌目两目,其下包含有芽孢杆菌属和其他如李斯特菌属等革兰氏阳性菌。医学导航:病菌细菌(分类)gr+f/gr+a(t)/gr-p(c/gr-o
- 周产期死亡周产期死亡(PNM, Perinatal mortality)是指胎儿或是新生儿的死亡,是计算周产期死亡率的基础。周产期死亡率的标准定义较多样,特别是涉及到是否须把早期胎儿和晚期新生儿死亡纳入
- 洗手洗手,是为了清除尘土、污垢和微生物而清洁手的行为。洗手可以使用水、其他液体或者肥皂来完成,也可以不使用这些东西。某些地区没有自来水,人们可以打井来使用井水,也可以将雨水
- 心肌炎心肌炎(拉丁语:Myocarditis),也称为炎症性心肌病(Inflammatory Cardiomyopathy),是心肌的炎症。症状可表现为呼吸困难、胸口疼痛(英语:chest pain)、运动能力降低、心律不整等。发病时
- 失眠症失眠(拉丁语:Insomnia)是一种不容易自然地进入睡眠状态的症状。可能是不易入睡(难以入睡),或是很难维持较长时间的深度睡眠(难以维持睡眠)。失眠一般会伴随着白天精神不佳、嗜睡、易
- 睡眠障碍睡眠障碍(英语:sleep disorder或 somnipathy)是人类或其他动物与睡眠相关的异常。有些睡眠障碍可影响智能及情绪。常用作诊断睡眠障碍的测试是睡眠多维图。根据1990年发表的睡
- 母体死亡由来自于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联合国人口基金会(UNFPA)、联合国人口司(英语: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世界银行
- 缓激肽结构 / ECOD缓激肽(英语:Bradykinin)是引起血管扩张的一种肽,因此导致血压降低。一类名叫ACE抑制药的用于降血压的药物会增加缓激肽的浓度(通过抑制其降解)进而降低血压。缓激肽是
- 恙虫病恙虫病,又称丛林斑疹伤寒,顾名思义为一种恙虫所传播的发热出疹性疾病,带有恙虫东方体(Orientia tsutsugamushi)。被恙虫叮咬过后,并经由其唾液使宿主感染立克次体的急性发热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