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晖事件(或称“汪晖抄袭事件”、“汪晖涉嫌抄袭事件”、“汪晖门”、“汪晖抄袭门”),是指2010年中国大陆学者汪晖涉及抄袭问题所引发的学界、媒体以及网络上的争论。2010年3月10日,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彬彬在《文艺研究》发表文章《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的学风问题》,指称汪晖《反抗绝望》一书多处抄袭。3月25日,《南方周末》以《汪晖〈反抗绝望〉的学风问题》为题刊载此文。同日,《京华时报》用整版篇幅和通栏标题《清华大学教授汪晖被指抄袭》报道该事。当天,该报道被新浪网、搜狐网置于新闻首页,被广泛转发。多家平面媒体及网络媒体跟进报道。在天涯论坛关天茶舍、闲闲书话,豆瓣《读书》小组、读品小组等网络社区,网友展开辩论,并延伸到学术规范、学术伦理、“左右之争”等话题。
2010年3月10日,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彬彬在《文艺研究》2010年第三期发表一万五千余字长文《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的学风问题》,指汪晖1988年博士论文《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多处抄袭李泽厚、勒文森、林毓生等中外学者。
2010年3月24日,当代文化研究网发布署名“钟彪”的文章《学术“私律”与“莫须有”》反驳王彬彬。3月25日,左岸文化网也发布此文。
2010年3月25日,《南方周末》以《汪晖〈反抗绝望〉的学风问题》为题刊载王彬彬文章(有所修改)。 同日,《京华时报》用整版篇幅和通栏标题《清华大学教授汪晖被指抄袭》,摘录王彬彬文章,并转述汪晖和钱理群的意见。汪晖回复《京华时报》说,很希望学术界自己澄清。3月24日深夜,钱理群接受《京华时报》电话采访时表示,以今天的学术标准,《反抗绝望》可能确实在引文等方面不够规范,但不能简单称为剽窃。 3月25日,清华大学向《北京青年报》记者表示,将继续关注,暂无举措。
一时间引发媒体报道和学者评论。
3月28日,王彬彬接受《现代快报》采访时,直斥钱理群无耻。 4月3日,钱理群应邀来南京演讲时,依然坚持汪晖没有抄袭,并表示不会计较“无耻说”。 同日,王彬彬表示“无耻说”“有媒体误传的因素”。
4月2日,熊丙奇在《东方早报》发表文章《社科院应启动汪晖抄袭事件的调查》,提出此事应“由学术机构进行调查、认定。”
4月3日,《北京青年报》发表《反抗绝望》三联版策划编辑舒炜文章《“王彬彬式搅拌”对学术的危害》反驳王彬彬。
4月7日,《南方周末》发表《网友调查〈反抗绝望〉》, 首次在平面媒体引入网友证据,详见#网络争论。4月8日,《南方周末》发表项义华长文《规范的缺失与自我的迷失——也谈汪晖〈反抗绝望〉的学风问题》,此文批评王彬彬有所偏颇的同时,明确汪晖“有意将他人的观点和材料占为己有”,批评“学界同行”“不顾事实对汪晖采取曲意维护的态度”。 4月29日,《南方周末》发表王彬彬文章《读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献疑——仅限于第十二章第四节》,再次质疑汪晖的学术规范和学术伦理。
5月30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郑也夫在《南方都市报》发表文章《“汪晖门”言论点评》,批评学术界不作为,呼吁成立“学术纪律仲裁会”以判定汪晖是否抄袭。
6月6日,《南方都市报》发布对林毓生的访谈,林毓生认为,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与清华大学校长应该成立“汪晖涉嫌抄袭调查委员会”。 次日,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在《南方都市报》上发文表示支持。 6月10日,《南方日报》发表《清华“曝学术家丑”了吗?》,就汪晖事件向清华大学提出疑问。 此后,事件再次掀起波澜。
6月10日起,网络上开始流传一封李陀致林毓生先生的信。6月14日,《东方早报》披露学者李陀《给林毓生先生的一封公开信》完整版,并专访李陀。 6月24日,《南方周末》编辑刘小磊、贺卫方、徐贲等接受《东方早报》记者采访,回应李陀观点。
6月19日,郑也夫在《新京报》发表文章《汪晖门:建立剽窃标准的契机》,文章认为:“国家版权局对抄袭的界定显然不够细致,不能成为判断标准”,而西方学术界标准如《美国心理协会写作手册》(2001版)“可以照搬”。
7月7日,63位学人的联名公开信发布于《中国青年报》,呼吁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清华大学调查汪晖涉嫌剽窃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清华大学未回应。7月9日,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在《新京报》上督促汪晖接受公开信提议。 公开信影响所及,获得央视报道。
7月8日,“Isaiah”在水木社区上发贴《朱学勤——学术界的又一个“汪晖”》,指知名学者朱学勤的博士论文《道德理想国的覆灭》存在抄袭嫌疑,引发关注,详见朱学勤事件。
7月9日,80多位学者(后补发14位,名单增至94位)6月寄给清华大学校长,反对媒体污名化、攻击学者的联署签名信发布于凤凰网。发布者称,由于不能发布在其他纸质媒体,只能交由凤凰网发布。 联署信的突出态度,是反对大众传媒介入学术争论。 7月22日,《时代周报》发布报道呈现了诸多学者的意见, 并且专访了美国莱斯大学历史系教授白露(Tani E. Barlow),她谈及此信的起因,用网络百科全书Statemaster的剽窃定义来说明汪晖没有剽窃。
7月17日,四十余位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海内外学者在北大博雅国际会议中心聚会,以“别求新声——汪晖的学术世界与当代中国思想之进路”为题,召开学术座谈会。
2010年8月2日,《联合早报》发布对汪晖的专访《“汪晖抄袭门”当事人接受本报专访:不回应是坦荡面对学术批判》。
8月9日,郑也夫在《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汪晖抄袭不是疏漏的两条证据》。
8月12日,《南方周末》发表中山大学教授翟振明的文章《索卡尔“诈文”事件的启示:把学术意识形态化是旁门左道》。
8月19日,王彬彬告知《新京报》、《东方早报》等,称收到汪晖律师函,要求他书面道歉。
9月2日,《南方周末》发布易中天(厦门大学教授)和赵继成(《新京报》编辑)的对话《“汪晖事件”留下的教训:谁都有权沉默,但必须承担代价》,对话认为,任何人任何时候都有权沉默,但要承担沉默的一切后果。 次日《新京报》刊登此文。
9月中旬,项义华发表文章《从“格致”到“科学”,谁的考证?——汪晖论著涉嫌抄袭个案分析》,指汪晖《“赛先生”在中国的命运——中国近现代思想中的“科学”概念及其使用》一文涉嫌抄袭樊洪业文章《从“格致”到“科学”》。
3月22日天涯论坛闲闲书话出现的“王彬彬:汪晖的学风问题——以《反抗绝望》为例(转载)”是原稿全文。3月24日转载至豆瓣独立阅读小组的也是原稿全文,3月25日转载至豆瓣读品小组引发较多讨论的同样是原稿全文。4月1日中国选举与治理网登载原稿全文。虽然它们都注明来源是《文艺研究》2010年第3期,但内容比《文艺研究》或《南方周末》删改后的版本更丰富。 此后一月,网络争论频频。
3月27日,豆瓣网友“vivo”发贴表示王彬彬以为来自林毓生的一段话其实剽袭自李龙牧。 4月9日,左岸文化网发布署名“李葵”的文章反驳“vivo”,认为集体创作的资料汇编《五四时期期刊介绍》(1978年版)是这段文字的真正出处。
3月30日,豆瓣网友“欧文”于豆瓣读品小组发贴,列举《反抗绝望》抄袭证据12条。 同时他将此文发于豆瓣《读书》小组。 4月28日,当代文化研究网发布署名“吴良”的文章《驳汪晖新罪之“伪引”》,主要反驳“欧文”的“伪引”论,兼驳项义华的“参见”式注释辨析。
3月26日,陆兴华(时为同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于陆兴华的博客发表《关于汪晖的抄袭》(一至六),并被转载至豆瓣读品小组。同日,中国思想论坛网禁止反对汪晖的网友“心岳”发言。4月1日,中国思想论坛网发贴《豆瓣读品究竟在做什么》,指责陆兴华及豆瓣读品小组“挑衅学术界”。 4月4日,中国思想论坛网发布文章《学术的真诚与未来的视角:关于汪晖王彬彬事件的对话》。 4月15日,左岸文化网发布署名“魏行”的文章《媒体暴力与学术独立——关于一起媒体公共事件的备忘录》,文章欣赏中国思想论坛网及其文章,并反驳王彬彬及项义华,从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出发讨论此次事件的媒体暴力与网络暴力。 4月16日,《读品》编委发表《关于卷入“汪晖抄袭门”所引发的系列事件的严正声明》答复“魏行”。 4月19日,左岸文化网发布署名“魏行”的答复文章。
豆瓣网友对此事有诸多猜测。 7月9日,广东省教育界人士信力建发表博文记录了一次几位联署信签名人士参与的午餐会,涉及汪晖事件。
7月15日后,部分豆瓣网友开始活跃于汪袭小组,“vivo”等又建立汪袭网。《联合早报》发表汪晖专访后,汪袭网发起《“汪袭网”致汪晖老师的公开信》联署。 9月5日,《羊城晚报》发表文章《“汪袭网”关于汪晖“抄袭”例证选》。 9月12日,《羊城晚报》发表网友文章《顾彬先生的逻辑与〈羊城晚报〉的证据》反驳前文。 9月17日,文章作者、豆瓣网友“月光族”发贴指责《羊城晚报》未经允许就刊登其文章,且有所删减,损害原意。
9月3日,左岸文化网发布署名“陈青”的文章《从法律角度看汪晖事件》,从法律角度全面否认对汪晖的抄袭指控。 同日,左岸文化网发布署名“周少明”的文章《王彬彬式“私律”对学术的危害》,反驳王彬彬对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的剽袭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