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报纸是由街友或穷人贩售且主要用来支持其经济状况的报纸或杂志。大多数的街头报纸主要刊登露宿者和贫穷议题的相关报导,且寻求强化露宿者之间的社群网络。街头报纸致力于提供这些人工作机会以及发声的管道。除了由露宿者贩售,部分报纸的内容也由他们写作和生产。
在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之际,有些慈善、宗教、劳工组织试着发行出版物,以报导露宿者相关讯息引发大众关注,但街头报纸却是在纽约市街报于1989年成立后才逐渐普及。而现今,类似模式的街头报纸在全球超过30个国家中发行,其中多位于美国和西欧。他们的支持单位包括政府、慈善机构和联合机关如国际街报联盟和北美街报协会等。虽然目前市面上已有许多街头报纸发行,但其生存仍然面临众多挑战,包括资金短缺、不可靠的员工,以及引发大众兴趣、维持稳定阅听众等困难。
街头报纸主要由露宿者所贩售,但关于露宿者的报导内容则不一,端看露宿者本身能够书写的量而异。有些街头报纸的主笔者主要为露宿者,但也有的报纸由专业记者主导,企图与主流出版刊物竞争。街头报纸内容的取材,以及有多少程度让露宿者参与报纸内容产出,为许多街头报纸发行者带来不少争议。其中一个很有名的街头报纸《大志》长期以来都是此争议的焦点,因为它借由发行主流议题及流行文化吸引广大的读者群,然而其它街头报纸的内容则强调支持露宿者、聚焦社会议题,同时也不赚取高利。
虽然街头报纸开始正式出版于1989年纽约市的 ,以及在旧金山发行的Street Sheet(英语:Street Sheet),但其实早在19世纪末,街头报纸就已经开始被穷人及露宿者用于换取收入,并且也同时唤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新闻学者 Norma Fay Green 引用救世军在1879著作于 伦敦 的,认为这是一种“非官方的、地下化的, 另类的出版初始形式”。由 救世军成员以及贫穷工作者进行贩售,用来引发人们关注这些人困难的生活条件。另一个现代街头报纸的先驱是1915年到1930年运作于辛辛那提的 ,写作内容来自卓越工人、社会运动者及世界产业工作者成员,以及流动工人(英语:hobo)、社会上的乞讨者的口述历史、创意写作、艺术作品。大部分的街头报纸出版于1970年代之前,例如附属于宗教组织的出版物 (创立于1933年)。 正如同19世纪末及20世纪早期的工人报纸及独立媒体,早期的街头报纸的成立,通常是因为创办者认为主流媒体的内容缺少与一般庶民相关的议题。
现代的街头报纸于1980年代末期的美国开始出现,反映了当时露宿者越来越多的状况,以及支持露宿者的人们对主流媒体描述露宿者的方式感到不满。当时,很多媒体形容无家可归者全都是犯罪者、毒瘾者,并认为比起社会或政治性的因素,无家可归的状态更大的原因是因为惰性 。因此,第一份街头报纸被创造的动机之一,就是对抗既有媒体对露宿者的负面评价。
常被引用为第一份现代街头报纸的是 ,于1989年末创立于纽约 。而在旧金山的,则是在不知道存在的状况下,自然地在几乎相同的时间开始,并被认为是持续运作最久的街头报纸。虽然在街报创立时,已经有些小报纸出版,但街报吸引了绝大部分的关注,并成为促成其他报纸诞生的催化剂。接下来,更多街头报纸于1990年代初期开始,以众望所归的纽约报纸作为灵感来源,像是1992年成立于波士顿的。在这段期间,平均每年有五家新报纸成立 。这样的成长不只是归因于对露宿者的态度及政策的改善,同时台式电脑也让出版变得更容易 。 1989年之后,至少100家报纸 在超过30个国家涌现 。2008年之前,估计全世界有3200万的人读过街头报纸,并且有25万位穷人、地位较低的人,以及露宿者贩卖过街头报纸,或是对其有相关贡献。
街头报纸在全世界多个主要城市皆行之有年,最主要在美国及西欧。特别在德国有大量涌现的情况,甚至在1999年,德国的街头报纸比整个欧洲其他国家加起来还要多 。在瑞典,, 及 这些街头报纸赢得了2006年瑞典公关协会(英语:Swedish Publicists' Association)颁发的瑞典新闻大奖(英语:Stora Journalistpriset)。另外在加拿大、非洲、南美、及亚洲的部分城市,也有街头报纸的创立。虽然是在美国境内, 有些街头报纸 (例如 芝加哥的双语报纸 )甚至以英语以外的语言出版。
1990年代中期,有些联盟的组成更强化了街头报纸行动。国际街报联盟(INSP)和北美街报协会(NASNA)分别成立于1994及1997年,以支持街头报纸及"维护道德标准"为目标。尤其,国际街报联盟的创立是为了帮助刚起步筹办街头报纸的团体、引起更多主流媒体关注在1990年代的街头报纸运动、并且支持不同国家的街头报纸创立者,以及员工间的互动及对话。2006年,国际街报联盟和北美街报协会通过投票,合并了他们的资源;他们合作创立街头报纸服务计划,收集会员的文章并在网络上建档 。另外,欧洲也有国家报纸联盟的创立(意大利有一个国家联盟,荷兰则有 )。
大多数的街头报纸有下列三种主要目的:
街头报纸的特征就是它是由无家可归者或社会边缘人贩售。尽管有为数不少的街头报纸目的是为了让民众了解、吸收到关于无家可归者的社会议题,但教育通常是次要的目的:多数人购买街头报纸是为了要支持街卖者、表达关心或同情,而不是真的会阅读报纸上的内容。
到底阅读街头报纸的人口特征为何,其实并不清楚。1993年有一项由芝加哥的StreetWise(英语:StreetWise)报社所发起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阅读这类报纸的读者多为大学以上学历、大约超过一半为女性、且大约超过一半未婚。
绝大多数的街头报纸的营运模式,都是以零售价的一定比率(通常是在10%到50%之间)将报纸卖给街卖者,而街卖者再以零售价卖出以赚取销售利润。街卖者从销售中所得到的收入,就是为了要让他们能够“自力更生(get back on their feet)”。要求街卖者先进货购买报纸,然后再卖出这些报纸来赚钱,原因是希望他们能够发展出财务管理的技能。大部分的街头报纸贩卖者都会别有胸章或是可放出版物的侧背书包。很多街头报纸出版社会要求街卖者签署行为守则否则就要“自负责任("clean up their act")”。
在英国和美国,绝大多数的街头报纸贩卖者都是街友,在其它一些国家(特别在欧洲)则主要由难民贩卖。 然而,并非所有的贩卖者都是街友;一些贩卖者拥有稳定的住所,但无法从事其它工作;一些贩卖者起初是街友,但最后能够用贩卖报纸的收入找到住所。整体而言,主流的美国街头报纸并不要求贩卖者提出街友或贫穷的证明,亦不要求贩卖者在找到住所后离职。 在美国,自从2008年起,相较于传统而言在贩售者中占多数的长期性的街友( chronically homeless ),短期性的穷人( newly needy )的数量有所成长。这些贩售者通常受过良好教育且有广泛的工作经验,但在2008年的金融海啸中失去工作。
街头报纸创办的方式各有不同。有些如Street Sense , 是由街友或正式的街友创办的,有些则是更专业的企业。 大多数的街头报纸企业,特别是美国,接受地方政府和慈善机构的援助, ,一些联合机关如 国际街报联盟和北美街报协会亦提供新成立的街头报纸工作坊和援助。 许多街头报纸以自底而上( bottom up )的形式发展,始于志愿性的工作且为媒体事业的新进者,并渐渐扩张以包含专业人士。 对大多数的报纸而言,收入的主要部分来自销售、捐赠和政府补助,然而有些报纸也接受来自地方企业的广告收入。 在街头报纸的出版者和援助者间对于报纸是否应刊登广告意见分歧,一些人认为广告是实用的且有助于支持报纸,而另一些人则宣称许多广告对于为弱势者设计的街头报纸来说是不适当的。
街头报纸具体的商业模式变化多样,从由贩卖者管理的,将街友赋权和参与视为最高价值的报纸,到高度专业化和商业化的周报。 一些报纸(特别在欧洲)以自主企业的模式经营,另一些则是以既存的组织或计划的一部分运作。 有些报纸如英国的"大志"非常成功,在2001年一个礼拜可卖出将近三十万份,获利两千万美元,但多数街头报纸一个月仅卖出少至三千份,出版者难以从中获利。
绝大多数街头报纸的报导都阐述关于游民或是贫穷议题 。街报常常会是主要的来源,针对与无家可归者相关的政策或是社会议题的变化,提供主流媒体上看不到的资讯 。除了来自行动者和社群组织者(英语:community organizer)的文章 ,许多特别报导的投稿来自无家可归者和穷人,包含个别街头报纸贩卖者的小传。例如,华府的的第一版包含了一篇对著名的无家可归者社群的描写、一则国会女议员的访谈、一篇有关取得工作的代价和报酬的社论、几篇有关无家可归的诗、一个how-to专栏、以及一段有关食谱的文章;2009年劳伦斯市的 包含一个最近的强行清除无家可归者营地的故事、一篇有关无家可归者的书评、一则 对无家可归者援助的描写、以及一个社群资源的清单。许多内容都由无家可归者提交。 其写作风格通常简单明了,社会科学家形容街头报纸有一种。
据Howley所言,街头报纸和公民记者相似,两者都是感受到主流媒体的缺点做出的反应,并且鼓励非专业人士的参与。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别则在于公民记者运动不必然主张特定的立场,而街头报纸公开地拥护无家可归者和穷人。
不同于大多数的街报,英国的主要关注名人新闻和访谈,而非无家可归者和贫穷的报导。它依然由无家可归的贩卖者贩售,大部分收入用来帮助无家可归的个人和无家可归者的倡议团体,但报纸的内容多半由专业人士撰写,且面向广泛的读者群。由于其专业特性和高产值,大志已成为在认同专业的人和认同草根理念者,对于街头报纸应如何运作的辩论中,被频繁批评的目标。
除了提供收入和工作机会,街头报纸试图给予无家可归的参加者责任和独立性,并创造紧密的无家可归者社群。许多街头报纸提供额外的计划给贩卖者,像是职业训练、安置援助以及其它社会服务的转介。其它则经营大型社会服务组织计划ㄧㄧ举例来说,芝加哥的转介贩卖者给“药物和酒精治疗,高中同等学力课程,生涯咨询和永久住居”的提供者大多数计划致力于有关无家可归及贫穷的组织创立和倡议,并且担任地方无家可归者社群的监察机构。 Howley曾形容街头报纸为一种流通“于无家可归者、失业者、工作中的穷人、避难所管理者、照护工作者、社群组织者、以及其它代表他们工作的人之间正式和非正式的关系”网络的方式。
在街头报纸发行之初,人们仍时常不愿意去买那些无家可归的人所贩售的报纸,因为担心被他们诈骗。再者,许多报纸卖得不好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文字与产出被视为是不专业以及不精采的;并且,报纸涵盖之主题有时被视为缺乏报导价值和与大众或游民社群低度相关。 于是在蒙特利尔和旧金山的相关机构为了因应这些批评,他们为街头报纸发行者举办写作和报导文章撰写工作坊。另外,有报纸例如在过去曾被批评"阴沉的"并且对于贩售人员来说太吵闹和扰人。 有些报纸卖得不错不过并没有被广泛阅读,因为可能许多人会直接将钱捐给贩售员而不买;或是购买后丢弃。 Howley曾描述读者的犹豫以及低意愿去读报纸的表现为"同情疲乏"。 另一方面,有些人会批评某些贩售状况良好以及阅读率高的街头报纸,例如大志杂志,过于主流或是商业化。
街头报纸所面对的其他挑战包含高的短期贩售者流动率、员工可靠度低、 缺乏足够资金、在政府资助下缺乏报导自由,及在人口统计资料中显示人们对于游民议题兴致缺缺。像是新闻学教授 Jim Cunningham将贩卖卡加利的街头报纸的困难,归于大多数中产阶级与保守派群众仍对于游民产生原因不够敏感。 最后,反游民条款时常针对街头贩卖者及小贩,例如,在纽约市和克里夫兰,法条禁止贩卖者于交通要道或其他交通繁忙地区贩售报纸,让街头报纸和 难以营利.
在街头报纸的支持者和出版商之间,存在着意见的的分歧,像是街报该如何营运以及目标为何,如此反映了“在倡导社会变革的议题中,两种思维之间的冲突”。 争论的其中一方是那些寻求运作机制类似企业并产生利润和广泛的读者群,以实际方式造福无家可归者;另一方则是试图为无家可归者和穷人提供“发声管道”,而非为成全广大读者的偏好而淡化他们的消息。 Timothy Harris, 主编,将两方描述为“自由派企业家”(liberal entrepreneurial)和“激进、草根运动者”(radical, grassroots activist)。
一直受争议围绕的,全球流通率最高的街报, 就是一个对于两方思想呈现的一个很好的范例 主要是报导名人轶事的新闻;虽然它是由无家可归者贩售,产生的利润用于造福无家可归者,内容却不是由他们编写,内容鲜有与他们相关的社会问题报导。 在90年代末时,总部位于伦敦的开始计划进入美国市场,许多美国街头报纸出版商防卫性地反应,声称他们无法与生产价值高、制作专业的竞争 或是认为没有提供足够的发声管道给无街可归者。 所掀起的各界反应,显示了商业化、专业化的报纸和更加具有草根风格的报纸之间的冲突,便是由于模仿主流报纸和杂志,以产生巨大的利润,投资于无家可归议题及其他关注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其他团体,而不是将焦点放在可以为他们赚取利润的内容。 一些街头报纸的支持者认为,街报的主要目的应该是给无家可归者一个声音,并填补主流媒体报导的空白(fill the void);然而其他人则认为其主要目的应该是提供无家可归者用就业和收入。
其他受争议的,包括无家可归者参与街头报纸的书写和印刷的程度,和街报是否应该接受广告以产生收入。 Kevin Howley在探究是否“可能(或值得)发布一个持不同意见的报纸—也就是,一个希望引起社会变革的刊物—并仍然吸引广大受众”时,总结了不同街头报纸模型的分歧。
街头报纸列表(英语:List of street newspap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