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努什·拉齐维乌 (1612年-1655年)

✍ dations ◷ 2025-11-24 20:50:47 #1612年出生,1655年逝世,加尔文教徒,波兰贵族,立陶宛贵族,波兰立陶宛联邦人物

亚努什·拉齐维乌亲王(波兰语:Janusz Radziwiłł,立陶宛语:Jonušas Radvila,也被称为“亚努什二世”或“小亚努什”,1612年-1655年),波兰立陶宛联邦著名的贵族和权贵。他曾担当国家政府中的多项职务,其中包括立陶宛宫廷侍臣(自1633年起)与立陶宛陆军指挥官(盖特曼,自1654年起)。他也是维尔纽斯省省长,以及萨莫吉希亚、卡缅涅茨、卡齐米日与赛伊维的长老。

那时他是联邦最有权势的人之一,常被称为整个立陶宛大公国的实际统治者(借由盖特曼的权力与自家巨大的领土财产)。在大洪水时代,或瑞军入侵联邦时期他站在瑞典国王一方。但是这一举动让他与其他大多数贵族树敌,其中甚至包括他的家族成员。他的军队最终战败,而他自己也死在了蒂科钦一个被包围的城堡中。

亚努什的家族——拉齐维乌家族是立陶宛贵族阶层中最具权势的家族之一,他也是该家族肯代尼艾土地的继承人(这被写在立陶宛雷梅德编年史中)。

拉齐维乌曾留学于德国与荷兰。他在1633年参与了斯摩棱斯克战争。他是加尔文教徒,但却在1638年与一位天主教徒(第一位妻子,卡塔日娜)结婚。1645年,他与摩尔达维亚大公玛利亚·鲁普尔结婚。拉齐维乌是立陶宛新教的保护者,也是很多新教学校与教堂的赞助人。

在几十年之间,因为拉齐维乌家族成员抬高自身的权贵身份,增加财富,该家族与联邦之间的利害相关变得越来越小。他们在立陶宛大公国谋取更多政治权力的尝试在亚努什·拉齐维乌的举动中最为明显,而他也被波兰史学界视为为波兰黄金时代的终结负责的几位大公国贵族之一。

亚努什·拉齐维乌的野心在他军事生涯的早期便显现出来。

亚努什·拉齐维乌利用他的政治影响力,反对极端天主教的波兰国王与立陶宛大公约翰二世·卡齐米日,以稳固他作为省长与指挥官(盖特曼)的权力,以及国内新教徒的势力。1652年,他利用自由否决权否决波兰国会(联邦下议院)议案瘫痪联邦中央。

1654年8月,他在什克武夫战役击败俄罗斯入侵者,但这已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胜利了。几周后他在谢皮耶莱维切战役被俄军击败。几个月后,他在瑞典入侵波兰时,和堂弟博古斯瓦夫·拉齐维乌(也是喀尔文教派)一道,与北欧新教领袖的瑞典国王卡尔十世·古斯塔夫协商,讨论如何让卢布林联合(联邦建立的基础)破裂。他们签署一份协议,根据这份协议,他们组建了以新教为媒介的瑞典-立陶宛联合,而拉齐维乌在这份协议中统治过去立陶宛大公国的半壁江山,变为瑞典的保护国。

亚努什并非叛离波兰立陶宛联邦一方的唯一一人;许多波兰贵族,例如王室副总理大臣谢洛尼姆·拉杰约夫斯基和王室大财务总管博古斯瓦夫·莱什琴斯基都认为约翰二世·卡齐米日是一位虚弱又盲从天主教的的国王(或耶稣会国王),并支持卡尔·古斯塔夫登上波兰王位。天主教死忠派的约翰二世·卡齐米日,因在情感上支持反宗教改革领袖的奥地利,轻视蔑视波兰文化,在波兰贵族圈中没有朋友(连天主教贵族也很少人支持他)。波兹南省省长克雷什托夫·欧帕灵斯基将大波兰拱手让给卡尔·古斯塔夫,而随后其他省也照着做了。

虽然包括华沙、克拉科夫与大公国西部被瑞典人占领,,但波兰王国中占大多数的天主教贵族,终于因为惧怕新教之迫害,起来支持天主教国王约翰二世·卡齐米日,并反对联邦内外的新教联军。因此国王与他的天主教盟友在几年后,自亚斯纳-古拉抵抗运动与蒂绍夫采联盟开始,就逐步收回领土、重振势力。1655年瑞军的战败与撤退,让亚努什与博古斯瓦夫的黄粱美梦一瞬间变为泡影。亚努什在蒂科钦去世,而这座城市当时正被忠于联邦的军队包围(因铤而走险的瑞典卫兵失守)。

拉齐维乌家族的亚努什与博古斯瓦夫一支在下一代时断绝。巴伐利亚后来的国王与其他王室家族都与这一支有血缘关系(譬如瑞典的贝尔纳多特王室,挪威与丹麦的现任国王,意大利、萨克森、利希坦斯泰因的末代国王,和白俄罗斯现任国王等)。

1917年,亚努什·拉齐维乌的直系后代巴伐利亚的阿玛利亚的鳏夫乌拉赫公爵威廉被选为立陶宛国王,称明道加斯二世。但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政局不稳,他从未登基。

因为19世纪的波兰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显克微支在他的《三部曲》中,对亚努什·拉齐维乌在大洪水时代中叛国与投靠瑞典的行为有着负面描写,拉齐维乌在波兰流行文化中臭名昭著,显克微支这样写道拉齐维乌的逝世:“人世的废墟,逝去的灵魂,黑暗,虚无——这就是他试图对自己的奖赏。”

亚努什·拉齐维乌在由耶日·霍夫曼导演的古装剧洪流中,明显地以指挥官(盖特曼)的身份出现。

相关

  • 半索动物门半索动物门(学名:Hemichordata)是由一类像虫一般,生存于海底的后口动物所组成的门,通常被认为是棘皮动物的旁系群,可追溯至寒武纪早期或晚期,且包括一类已在石炭纪时灭绝的重要化石
  • 超显微镜超显微镜(英语:Ultramicroscope),别称暗视场显微镜(英语:Dark field microscope)。因为在胶体分散系中存在着显著的散射现象,所以可以从与入射光垂直的方向观察胶体粒子的散射光
  • 南塔克特楠塔基特(英语:Nantucket)是美国马萨诸塞州南部的一个岛屿,与塔克纳克岛(Tuckernuck Island)和木斯基格岛(Muskeget Island)组成楠塔基特镇(其范围与楠塔基特县同,且为县治所在)。面积2
  • 冲力说冲力说(theory of impetus)是六世纪时埃及亚历山大港的一个学者约翰·斐劳波诺斯提出的。他否认天体由神灵推动的自然观。他认为造物主创世之初就赋予天体一种“冲力”。这是
  • 视网膜动脉和静脉视网膜又称视衣,是脊椎动物和一些头足纲动物眼球后部的一层非常薄的细胞层。它是眼睛里面将光转化为神经信号的部分。视网膜含有可以感受光的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这些细胞将
  • 雏菊雏菊(学名:Bellis perennis)是菊科雏菊属的一种,别名长命菊、延命菊,原产于欧洲,原种被视为丛生的杂草,开花期在春季。雏菊在原产地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学名的种加词perennis也含有“
  • 韩国酒参数所指定的目标页面不存在,建议更正成存在页面或直接建立下列一个页面(建立前请先搜寻是否有合适的存在页面可以取代):汤饭馔韩国酒文化泛指韩国的酿酒、饮酒的文化。韩国的酒
  • 粤北片本文属于客家系列的一部分粤北客语,即客家语粤北片,是客家语的一个支系,主要分布在中国广东省北部(粤北)。对于客家语的划分一般有两个版本,而两个版本的粤北片除了方言点有变化以
  • 党之歌《党之歌》(德语:Lied der Partei),又称《党总是正确》(Die Partei hat immer recht),是德国统一社会党的党歌。这首歌由Louis Fürnberg创作。这首歌最为人熟悉的是它的第一段歌词
  • 八堵车站事件八堵车站事件,是1947年初一起发生在台湾基隆市七堵区八堵车站的冲突事件。该事件是二二八事件的构成事件之一。1947年3月1日,驻守澳底地区的基隆要塞直属台所属官兵前往基隆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