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力说

✍ dations ◷ 2025-11-09 01:02:13 #冲力说
冲力说(theory of impetus)是六世纪时埃及亚历山大港的一个学者约翰·斐劳波诺斯提出的。他否认天体由神灵推动的自然观。他认为造物主创世之初就赋予天体一种“冲力”。这是一种不随时间流逝的动力,这种动力可以维持物体永远运动下去。因此,运动的物体一般并不需要经常有个推动者和它接触。中世纪时,冲力说透过回教徒再传回欧洲。十四世纪,牛津大学的唯名论者奥卡姆的威廉开始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亚里士多德的力学进行批判。奥卡姆的威廉同意斐劳波诺斯的设想,说上帝可能开头给予天体一种不随时间消逝的冲力,因此不需要假定有各种各样的天神、天使推动天球。他完全否定托马斯·阿奎那提出的关于上帝存在的第一条证明,即天体运动需要一个原动者。他根据磁棒可以使一块铁动起来而不需要直接接触的事实提出,一个运动的物体不一定需要另一个物体的持续地接触作用。在牛津,冲力的讨论参与者主要还有沃尔特·伯利(Walter Burley)、理查德·许撒斯(Richard Suiceth)和赫特斯柏立的威廉,不过这种学说很快就失势,到了十五世纪时,牛津的学者大多数都讲授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了。但是冲力说在巴黎大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巴黎大学的校长让·布里丹和学生萨克森的阿尔伯特 (哲学家)都是冲力学说的坚定支持者。布里丹称呼促使物体运动的性质为冲力,这冲力是由推动者传送给物体,促使物体运动。他否定了冲力会自己消耗殆尽的想法。布里丹认为永存不朽的冲力是被空气阻力或磨擦力等等逐渐抵销,只要冲力大于阻力或磨擦力等等,物体就会继续移动。布里丹的冲力与物体密度和体积成正比;速度越大,冲力也越大;物体内部的物质越多,就能够接受越多的冲力。从日常观察中,布里丹想出许多反例来反驳亚里斯多德的理论:尽管与惯性的摩登概念极为相似,布里丹只把自己的理论视为亚里斯多德基本哲学的微小修正,坚持许多其他亚里斯多德派的观念,例如,他认为运动状态与静止状态是两种不同的状态。布里丹又主张,冲力不但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圆周运动,促使物体(例如,星体)呈圆周运动。萨克森的阿尔伯特将布里丹的学说广传至意大利与中欧。巴黎冲力说学派的另一代表者是尼克尔·奥里斯姆,他创立了一种用图解表现速度的方法。他用一条地平线代表运动物体所走的距离,再在地平线尽头画一根和地平线垂直的线,代表物体在这已知点的速度。把垂直线的上端联接起来,就形成一个几何图形,是长方形就表明是均匀运动,是三角形就表明是不均匀运动,是曲线就表明是不规则的或“不均匀的”运动。奥里斯姆于1377年发表的著作《天地通论》提出,当自由落体在加速时,其重量并没有增加,而是冲力增加。假设,挖掘一条直线隧道,从地球表面的A点,穿过地心,挖掘到地球表面的B点,然后将一个重物落入这隧道,则它会从A点,经过地心,移动到B点,就好像单摆从一边摇摆到另外一边。但是,从地心到B点的路途中,它是呈升起状态,而重量只能造成物体掉落,因此冲力与重量不同。冲力说事实上到了十五世纪时已经有点变质了,不过冲力说在十六世纪初叶还有人讲授。这个学说的衰退是从英羹恩的马昔乐(Marsilius of Inghen)开始的。他设想冲力就像热一样。物体离开运动来源的最远部分,冲力最弱,就像一根棍子离开热源最远的一头最冷一样,物体离开其推动者后,冲力就平均分布到全身的各个部分,就像棍子离开火之后,热就平均分布出去一样,最后冲力逐渐衰退,就像棍子的热散掉一样。

相关

  • 淋巴瘤淋巴瘤(英文:lymphoma)又称淋巴癌,是由淋巴细胞病变造成的血液细胞瘤(英语:blood cell tumors)。有时候这个词汇被用来单指癌症、而不包括良性的肿瘤。症状包括淋巴结肿大 (通常为无
  • 卤代烷烃卤代烷烃或称卤代烷,是指烷烃分子中的一个或多个氢原子被卤素原子(氟、氯、溴、碘)取代的有机化合物,属于卤代烃。天然存在的卤代烃种类不多,大多数卤代烃属于合成产物。卤代烃一
  • 跳婴儿节跳婴儿节(西班牙语:El Colacho),原意为魔鬼的跳跃(西班牙语:El Salto del Colacho),是西班牙传统的节日,最早可追溯至1620年,这个节庆的目的是用来庆祝举行在布哥斯省布哥斯卡斯特里略
  • BIBSYSBIBSYS是由挪威教育与研究部设立和组织的一个行政机构。它是一家服务提供商,专注于交流、存储和提供与图书馆资源相关的历史性元数据的检索。
  • 飞秒化学飞秒化学(femtochemistry)是物理化学的一支,研究在极小的时间内化学反应的过程和机理;这一领域涉及的时间间隔短至约10-15秒,即1飞秒,这也就是名称的来源。1999年,艾哈迈德·泽维尔
  • 黄道黄道是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运动轨迹,它是黄道坐标系的基准。另外,黄道也指太阳视运动轨迹所在的平面,它和地球绕太阳的轨道共面(看起来像是太阳绕着地球转)。太阳的视运动轨迹并不能
  • 莱顿弗罗斯特现象莱顿弗罗斯特现象,又译作李登弗斯特作用、赖登福现象,在1732年为赫尔曼·布尔哈夫(Herman Boerhaave)首次发现,其后在1756年,德国医生约翰·戈特洛布·莱顿弗罗斯特(英语:Johann Got
  • 纳胡姆·索嫩贝尔格纳胡姆·索嫩贝尔格(英语:Nahum Sonenberg,1946年12月29日-),以色列微生物学家、生物化学家,现为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教授。索嫩贝尔格确定了eIF4E-蛋白质,它是的mRNA的5'端帽结构的一
  • 肯杰尔汗杰(Khendjer)是埃及第十三王朝(为第二中间期中的一个王朝)的法老之一。他的在位期间被现今学者认为约前1718年至前1712年,共4年3个月又5天。王位可能是发动政变篡位得来的。他
  • 己二酰肼己二酰肼(ADH)是一种用于交联水基乳液的有机物,也可以用作某些环氧树脂的固化剂。它具有对称性的C4骨架,其活性基团为酰肼基(C=ONHNH2)。它可由己二酸和肼的反应制备。其它具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