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郁性疾患(Depressive disorder),常称为抑郁症或忧郁症,是一类以心情抑郁为主要特点的情感障碍。它主要包括:重度抑郁症、持续性抑郁症、季节性抑郁症。它们的共同症状为:长时间持续的抑郁情绪,并且这种情绪明显超过必要的限度,缺乏自信,避开人群,甚至有罪恶感,感到身体能量的明显降低,时间的感受力减慢,无法在任何活动中体会到快乐。这类障碍还会造成患者的躯体功能失调,如睡眠紊乱或食欲暴进或减退、痛觉等。
抑郁症不会出现躁狂发作、轻躁发作或混合性发作,不过情感障碍很容易合并发作,如果出现以上三种症状则应该考虑另一类心境障碍——双相障碍。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因素对这类疾病的发病都有影响。生物学着眼于体内化学物质不平衡、遗传和生理节律,心理学因素则包括素质应激相互作用、习得性失助和认知模式,社会因素方面研究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
对抑郁症的诊断一般由医生遵照DSM或ICD标准(两者基本一致)进行,一般症状较重的患者考虑诊断为重性抑郁障碍,症状较轻但是病程较长的患者则有可能是心境恶劣障碍,有明显季节性特征的患者可能诊断为季节性情绪失调。另外,在按此标准诊断前一般须排除其他有相似症状的生理疾病。
抑郁症属于常见的心理疾病的一种,目前全球有超过2.64亿名患者。近年来抑郁症的发病年龄有提早,且发病率提高的趋势。终身患病率在不同国家中不尽相同,有调查显示中国的患病率约为6%,而日本的患病率则高达20%。
在积极治疗的情况下抑郁症的愈后良好,但考虑到患者须承受极大痛苦并有自杀的可能,因此应尽早进行积极治疗。患者在症状缓解后仍有复发的可能,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对抑郁症的药物治疗至少持续到症状缓解后的六个月。对于发病较早、有精神病症状或对药物反应不良的患者则很有可能反复发作造成不良后果。
多种主观以及客观因素都可能导致抑郁症,针对抑郁症的病因医学界还没有统一的看法,但目前认为抑郁症是社会、心理和生理因素等的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在生活中遇有不利事件(失业、丧亲之痛、心理创伤)的人更易罹患抑郁症。抑郁症可导致更大的压力和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生活并加剧抑郁症状。
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让人感觉精力旺盛、情绪饱满、感觉振奋,如果缺乏则表现为快感缺失,情绪低落,没有精神与动力,思考迟缓,学习能力变低。该学说由Schildkraut等于1965年首先提出,认为抑郁症的发生是由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中去甲肾上腺素含量不足所致。去甲肾上腺素受体主要有α、β受体,其中去甲肾上腺素β、α2受体敏感导致抑郁症的发生。有研究者认为抑郁症患者去甲肾上腺素生成释放减少是由于突触前膜α2受体过于敏感所致;关于受体敏感性提高的原因,有研究者认为是因脑内去甲肾上腺素功能长期降低而使β受体产生代偿性敏感性增高所致。
5-羟色胺又名血清素,它被普遍认为是幸福和快乐感觉的贡献者。该学说由Coppen等人于1965年提出,认为抑郁症的发生是中枢神经系统中5-羟色胺功能下降,释放5-羟色胺减少,突触间隙含量下降所致。
多巴胺是大脑中含量最丰富的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多巴胺系统调节障碍涉及帕金森病,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当多巴胺能低下时,引起快感缺失(无法感受愉快)、情感淡漠(缺乏动机)和心绪不良(感到不满意、不幸福、痛苦、激惹和焦虑)。
心理动力学观点认为,无意识冲突和童年早期形成的敌意情绪在抑郁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弗洛伊德认为自我责备的根源是愤怒,这种愤怒起初指向他人,而后转向自己。这种愤怒被认为与童年时期亲子关系中的个人需求未得到满足有关,成人时期这种愤怒开始指向自己,并引发抑郁中的典型表现——自责。
行为主义主张应研究可被观察和直接测量的行为,反对研究没有科学根据的意识。所以行为学派不去追溯抑郁在意识中的根源,而是集中探讨一个人得到的肯定和否定产生的结果。从这点来看,当一个人生命经历重大变更时,若总是被否定,就会导致抑郁,而且会因他人的关注和同情强化此情绪。
认知学派的观点有两种重要理论,一种理论提出负性认知定势,这种观点认为抑郁患者觉得自己对生命中的负面事件负有责任;第二种理论是解释风格模型,这一模型认为抑郁是因为个体坚信自己没有能力来控制生活。美国心理学家艾伦·贝克于1960年代初发展了现在被称为抑郁的认知模式的理论。他主张三个观念引起了抑郁症:一、认知三合一模式——关于自己,关于周围世界,关于自己的未来的消极认知;二、反复的消极认知模式或图式;三、歪曲的信息处理。根据这一理论,他发展了系统化的治疗方法——认知行为疗法。而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汀·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人类的抑郁症状与实验室动物的习得性失助类似。
在所有抑郁症中,重度抑郁障碍的症状最为严重,其主要影响心境、认知和躯体功能。心境方面,患者长期(两周以上)处于极其抑郁的情感状态中;认知方面,患者往往看到事物的消极面,被空虚感和无价值感包围;躯体功能方面主要有进食和睡眠障碍和无力感,头痛等。患者可能反复想到死或者有自杀企图,最终大约有3.4%的患者自杀。
对重性抑郁障碍的诊断主要依据的是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中的相关标准。医生需要先排除生理因素、药物滥用,然后进行有关抑郁程度的测试以确诊。
对于确诊的患者,医生往往会建议抗抑郁药物治疗,即选择性5-羟色胺再吸收抑制剂(SSRIs),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和三环类抗抑郁药,有时会建议患者参加心理治疗。对于年轻患者,例如儿童则应先考虑心理治疗,而对于症状特别严重(有严重自杀企图或者紧张性患者)的患者则可能进行电痉挛疗法(ECT)。大多数重度抑郁障碍的患者愈后仍能正常生活。多数患者在未治疗下能康复或缓解。超过35%的患者仍会复发,而心理治疗较能有效预防复发。对于发病早、有精神症状或者同时患有人格障碍的患者则预后不良,他们可能会反复发作,自杀率也较高。2015年后浙江大学神经学教授胡海岚提出一种研究方向:以往被认为含毒性的氯胺酮可能用以治疗抑郁症。其提出情绪神经编码的研究方法揭示了快速抗抑郁分子的作用机制,2019年7月获得脑神经学最高的国际凯默理奖,为非欧美人获奖之首例,其提案成为国际医疗界广泛认同的一个研究方向。
持续性抑郁症的症状与重度抑郁症的症状相似,但是与重度抑郁症相比,持续性抑郁症的程度较轻,而持续时间较长。持续性抑郁症一般要持续2年才能确诊,病程可以持续10年以上甚至一生。心境障碍诊断方法与重度抑郁症相同,但其诊断标准较低。对确诊的患者,其治疗方法与重度抑郁症的治疗方法相同。持续性抑郁症会引发重度抑郁症,有研究显示有79%的患者在一生中会并发重度抑郁症,此情况亦称为双重抑郁症(英语:Double depression)。
季节性抑郁症的症状与重度抑郁症相似,有时归类为重度抑郁症的一个亚型。这种抑郁症的主要特点就是经常在寒冷季节发病并在其他季节完全缓解。季节性抑郁症随纬度的增高而越发流行, 意即日照时间越少,发病率越高。多晒太阳可减轻病情,对这种疾病的诊断需要确认患者只在特定时节发病而在其他季节从未发病。对患者的治疗与重性抑郁障碍的治疗相似,对于季节性情绪障碍,光照疗法似乎特别有效。澳洲昆士兰大学的学者于2013年绘制的“抑郁症世界地图”显示,日本与阳光充足、气候温暖的东南亚、南欧、澳大利亚同属抑郁症发病率较低的地区,而气候寒冷、缺少阳光的北欧、俄罗斯等地区则属抑郁症高发区。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患者可能表现出明显的抑郁症状,但是不符合DSM任何一种具体病症的诊断标准,这时可以作出非典型抑郁症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