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定律

✍ dations ◷ 2024-07-08 10:39:56 #比尔定律
比尔-朗伯定律(Beer–Lambert law),又称比尔定律或比耳定律(Beer's law)、朗伯-比尔定律、布格-朗伯-比尔定律(Bouguer–Lambert–Beer law),是光吸收的基本定律,适用于所有的电磁辐射和所有的吸光物质,包括气体、固体、液体、分子、原子和离子。比尔-朗伯定律是吸光光度法、比色分析法和光电比色法的定量基础。一束单色光照射于一吸收介质表面,在通过一定厚度的介质后,由于介质吸收了一部分光能,透射光的强度就要减弱。吸收介质的浓度愈大、介质的厚度愈大,则光强度的减弱愈显著,其关系为:其中:比尔-朗伯定律的物理意义是,当一束平行单色光垂直通过某一均匀非散射的吸光物质时,其吸光度   A {displaystyle A} 与吸光物质的浓度   c {displaystyle c} 及吸收层厚度   l {displaystyle l} 成正比。当介质中含有多种吸光组分时,只要各组分间不存在着相互作用,则在某一波长下介质的总吸光度是各组分在该波长下吸光度的加和,这一规律称为吸光度的加合性。系数   K {displaystyle K} :两种吸收系数之间的关系为:   κ = a M m {displaystyle kappa =aM_{m}} 。物质对光吸收的定量关系很早就受到了科学家的注意并进行了研究。皮埃尔·布格(Pierre Bouguer)和约翰·海因里希·朗伯(Johann Heinrich Lambert)分别在1729年和1760年阐明了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和吸收介质厚度之间的关系;1852年奥古斯特·比尔(August Beer)又提出光的吸收程度和吸光物质浓度也具有类似关系,两者结合起来就得到有关光吸收的基本定律布格-朗伯-比尔定律,简称比尔-朗伯定律。假设一束强度为   I 0 {displaystyle I_{0}} 的平行单色光(入射光)垂直照射于一块各向同性的均匀吸收介质表面,在通过厚度为   l {displaystyle l} 的吸收层(光程)后,由于吸收层中质点对光的吸收,该束入射光的强度降低至   I 1 {displaystyle I_{1}} ,称为透射光强度。物质对光吸收的能力大小与所有吸光质点截面积的大小成正比。设想该厚度为   l {displaystyle l} 的吸收层可以在垂直于入射光的方向上分成厚度无限小的多个小薄层   d {displaystyle {rm { d}}}   l {displaystyle l} ,其截面积为   S {displaystyle S} ,而且每个薄层内,含有吸光质点的数目为   d {displaystyle {rm { d}}}   n {displaystyle n} 个,每个吸光质点的截面积均为   a {displaystyle a} 。因此,此薄层内所有吸光质点的总截面积   d {displaystyle {rm { d}}}   S = a {displaystyle S=a}   d {displaystyle {rm { d}}}   n {displaystyle n} 。假设强度为   I {displaystyle I} 的入射光照射到该薄层上后,光强度减弱了   d {displaystyle {rm { d}}}   I {displaystyle I} 。   d {displaystyle {rm { d}}}   I {displaystyle I} 是在小薄层中光被吸收程度的量度,它与薄层中吸光质点的总截面积   d {displaystyle {rm { d}}}   S {displaystyle S} 以及入射光的强度   I {displaystyle I} 成正比,也就是负号表示光强度因吸收而减弱,k1 为比例系数。假设吸光物质的浓度为 c,则上述薄层中的吸光质点数为代入上式,合并常数项并设   k 2 = 6.02 × 10 23 k 1 a S {displaystyle k_{2}=6.02times 10^{23}k_{1},aS} ,经整理得对上式进行定积分,则有上式中   log 10 ⁡ I 0 I 1 {displaystyle log _{10}{frac {I_{0}}{I_{1}}}} 称为吸光度(   A {displaystyle A} );而透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之间的比值   I 1 I 0 {displaystyle {frac {I_{1}}{I_{0}}}} 称为透射比,或称透光度(   T {displaystyle T} ),其关系为:即比尔-朗伯定律。比尔-朗伯定律的成立是有前提的,即:根据比尔-朗伯定律,当吸收介质厚度不变时,   A {displaystyle A} 与   c {displaystyle c} 之间应该成正比关系;但实际测定时,标准曲线常会出现偏离比尔-朗伯定律的现象,有时向浓度轴弯曲(负偏离),有时向吸光度轴弯曲(正偏离)。造成偏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是测定时的实际情况不完全符合使比尔-朗伯定律成立的前提条件。物理因素有:化学因素有:比尔-朗伯定律可以用于通过分光光度法,以分析混合物的性质。这种方法不需要对于样品进行过多的预操作。例如测定血浆中胆红素的浓度。纯胆红素的光谱是已经确定了的,因此它的摩尔吸收系数也是确定的。需要测量两个波长的光的吸收情况,其中第一个是胆红素特定的波长,而另一个则是为了修正可能存在的干涉。从而可以得到浓度c = A修正 / κ。再例如,在一个更复杂的例子中,溶液中有两种溶质,浓度分别为c1 和 c2。此时,单位长度下,任何波长λ的吸光度为:因此,如果对两个波长进行测量,则可以得到两个方程,形成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此时只要知道两个波长下,两个溶质的摩尔吸收系数κ1 和 κ2,那么就可以求出它们的浓度c1 和 c2。如果溶液中有更多溶质,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求出各溶质的浓度。如果有n种溶质,只需要测量n个波长下的吸收度即可。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红外光谱学和近红外光谱学,用以分析聚合物降解和氧化。6微米下,羰基的吸收度十分容易测量,因此聚合物的氧化程度也很容易得到。比尔-朗伯定律也可应用于大气当中,用以描述阳光和星光通过大气时的衰减状况。此时,除了吸收之外,还要考虑大气散射。大气中的比尔-朗伯定律的形式为:其中,这条方程可以用于反推浮质的光学厚度 τ a {displaystyle tau _{a}} ,这对于卫星图像的修正和计算浮质在大气中的角色都十分重要。当光穿过大气层时,空气的密度并非常量,因此原方程应作以下修正:其中z是在大气中走过的路程,其它符号在上文已有定义。 这在上面大气方程中的每一个 τ x {displaystyle tau _{x}} 里面已经考虑。

相关

  • 联合国改革联合国改革,自从联合国产生之日起,就在不断进行。联合国改革一词的指涉范围很广,包括从希望消灭联合国的到希望联合国有全面功能主张的支持者,都称他们的看法为联合国改革。而联
  • 右旋糖酐右旋糖酐(瑞典语,英语,德语:Dextran)是一种复合且支链的葡聚糖(由许多葡萄糖分子构成的多糖),构成它的链长度不同(从3到2000千道尔顿不等),是牙菌斑的主要成分。在药用方面,它被作为
  • 止咳药止咳药是指治疗咳嗽的药品,通常为片状(亦有含化的)、溶液和混悬液。部分止咳水含有可待因或麻黄碱,过量服用会使人产生欣快感,故被滥用者称为摇头水),泛指用于止咳的所有药水,包括医
  • 拉格朗日拉格朗日力学(英语:Lagrangian mechanics)是分析力学中的一种,于1788年由约瑟夫·拉格朗日所创立。拉格朗日力学是对经典力学的一种的新的理论表述,着重于数学解析的方法,并运用最
  • CaFsub2/sub氟化钙(化学式:CaF2)是钙的氟化物,为白色晶体,难溶于水,单晶是透明的。它是萤石矿物的主要成分,也是氟元素的主要来源,可用于制取氟化氢、氟气、氟化物等重要化学试剂,年产量达50万吨
  • 联邦制联邦制(英语:federation)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共和国、州、邦、省等等)结合而成的一种国家结构形式。视国家领导人为君主或民选领导人,联邦制可分为联邦共和制和联邦君主
  • 间隙接合间隙连接(Gap junction),或称缝隙连接,是细胞连接的一种,神经细胞之间的间隙连接又称电突触(Electrical synapse),是一种特化的动物细胞间连接,广泛地存在于各种动物组织中。间隙连接
  • 吸附式制冷吸附式制冷,也称吸附式制冷系统,是一种制冷系统。其基本结构由发生器、冷凝器、储液器、蒸发器、吸附器和阀门等模块组成。吸附式制冷系统的运作机制为:选择工质对是吸附式制冷
  • 佛教共识宣言《上座部佛教与大乘佛教的基本共识》(英语:Basic Points Unifying the Theravāda and the Mahāyāna)是一份重要的佛教普世宣言,发表于1967年世界佛教僧伽会(WBSC)的第一次会议
  • 水田水田,可以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