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比尔定律
✍ dations ◷ 2024-12-22 13:04:36 #比尔定律
比尔-朗伯定律(Beer–Lambert law),又称比尔定律或比耳定律(Beer's law)、朗伯-比尔定律、布格-朗伯-比尔定律(Bouguer–Lambert–Beer law),是光吸收的基本定律,适用于所有的电磁辐射和所有的吸光物质,包括气体、固体、液体、分子、原子和离子。比尔-朗伯定律是吸光光度法、比色分析法和光电比色法的定量基础。一束单色光照射于一吸收介质表面,在通过一定厚度的介质后,由于介质吸收了一部分光能,透射光的强度就要减弱。吸收介质的浓度愈大、介质的厚度愈大,则光强度的减弱愈显著,其关系为:其中:比尔-朗伯定律的物理意义是,当一束平行单色光垂直通过某一均匀非散射的吸光物质时,其吸光度
A
{displaystyle A}
与吸光物质的浓度
c
{displaystyle c}
及吸收层厚度
l
{displaystyle l}
成正比。当介质中含有多种吸光组分时,只要各组分间不存在着相互作用,则在某一波长下介质的总吸光度是各组分在该波长下吸光度的加和,这一规律称为吸光度的加合性。系数
K
{displaystyle K}
:两种吸收系数之间的关系为:
κ
=
a
M
m
{displaystyle kappa =aM_{m}}
。物质对光吸收的定量关系很早就受到了科学家的注意并进行了研究。皮埃尔·布格(Pierre Bouguer)和约翰·海因里希·朗伯(Johann Heinrich Lambert)分别在1729年和1760年阐明了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和吸收介质厚度之间的关系;1852年奥古斯特·比尔(August Beer)又提出光的吸收程度和吸光物质浓度也具有类似关系,两者结合起来就得到有关光吸收的基本定律布格-朗伯-比尔定律,简称比尔-朗伯定律。假设一束强度为
I
0
{displaystyle I_{0}}
的平行单色光(入射光)垂直照射于一块各向同性的均匀吸收介质表面,在通过厚度为
l
{displaystyle l}
的吸收层(光程)后,由于吸收层中质点对光的吸收,该束入射光的强度降低至
I
1
{displaystyle I_{1}}
,称为透射光强度。物质对光吸收的能力大小与所有吸光质点截面积的大小成正比。设想该厚度为
l
{displaystyle l}
的吸收层可以在垂直于入射光的方向上分成厚度无限小的多个小薄层
d
{displaystyle {rm { d}}}
l
{displaystyle l}
,其截面积为
S
{displaystyle S}
,而且每个薄层内,含有吸光质点的数目为
d
{displaystyle {rm { d}}}
n
{displaystyle n}
个,每个吸光质点的截面积均为
a
{displaystyle a}
。因此,此薄层内所有吸光质点的总截面积
d
{displaystyle {rm { d}}}
S
=
a
{displaystyle S=a}
d
{displaystyle {rm { d}}}
n
{displaystyle n}
。假设强度为
I
{displaystyle I}
的入射光照射到该薄层上后,光强度减弱了
d
{displaystyle {rm { d}}}
I
{displaystyle I}
。
d
{displaystyle {rm { d}}}
I
{displaystyle I}
是在小薄层中光被吸收程度的量度,它与薄层中吸光质点的总截面积
d
{displaystyle {rm { d}}}
S
{displaystyle S}
以及入射光的强度
I
{displaystyle I}
成正比,也就是负号表示光强度因吸收而减弱,k1 为比例系数。假设吸光物质的浓度为 c,则上述薄层中的吸光质点数为代入上式,合并常数项并设
k
2
=
6.02
×
10
23
k
1
a
S
{displaystyle k_{2}=6.02times 10^{23}k_{1},aS}
,经整理得对上式进行定积分,则有上式中
log
10
I
0
I
1
{displaystyle log _{10}{frac {I_{0}}{I_{1}}}}
称为吸光度(
A
{displaystyle A}
);而透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之间的比值
I
1
I
0
{displaystyle {frac {I_{1}}{I_{0}}}}
称为透射比,或称透光度(
T
{displaystyle T}
),其关系为:即比尔-朗伯定律。比尔-朗伯定律的成立是有前提的,即:根据比尔-朗伯定律,当吸收介质厚度不变时,
A
{displaystyle A}
与
c
{displaystyle c}
之间应该成正比关系;但实际测定时,标准曲线常会出现偏离比尔-朗伯定律的现象,有时向浓度轴弯曲(负偏离),有时向吸光度轴弯曲(正偏离)。造成偏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是测定时的实际情况不完全符合使比尔-朗伯定律成立的前提条件。物理因素有:化学因素有:比尔-朗伯定律可以用于通过分光光度法,以分析混合物的性质。这种方法不需要对于样品进行过多的预操作。例如测定血浆中胆红素的浓度。纯胆红素的光谱是已经确定了的,因此它的摩尔吸收系数也是确定的。需要测量两个波长的光的吸收情况,其中第一个是胆红素特定的波长,而另一个则是为了修正可能存在的干涉。从而可以得到浓度c = A修正 / κ。再例如,在一个更复杂的例子中,溶液中有两种溶质,浓度分别为c1 和 c2。此时,单位长度下,任何波长λ的吸光度为:因此,如果对两个波长进行测量,则可以得到两个方程,形成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此时只要知道两个波长下,两个溶质的摩尔吸收系数κ1 和 κ2,那么就可以求出它们的浓度c1 和 c2。如果溶液中有更多溶质,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求出各溶质的浓度。如果有n种溶质,只需要测量n个波长下的吸收度即可。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红外光谱学和近红外光谱学,用以分析聚合物降解和氧化。6微米下,羰基的吸收度十分容易测量,因此聚合物的氧化程度也很容易得到。比尔-朗伯定律也可应用于大气当中,用以描述阳光和星光通过大气时的衰减状况。此时,除了吸收之外,还要考虑大气散射。大气中的比尔-朗伯定律的形式为:其中,这条方程可以用于反推浮质的光学厚度
τ
a
{displaystyle tau _{a}}
,这对于卫星图像的修正和计算浮质在大气中的角色都十分重要。当光穿过大气层时,空气的密度并非常量,因此原方程应作以下修正:其中z是在大气中走过的路程,其它符号在上文已有定义。 这在上面大气方程中的每一个
τ
x
{displaystyle tau _{x}}
里面已经考虑。
相关
-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共济失调微血管扩张症候群是一种小脑运动失调疾病,常于3-6岁发病,并会有免疫不全、微血管扩张,以及容易发生癌症,对辐射的抗性亦有所下降。其发生率为1/40000至100000。遗传方面
- 军团罗马军团(英语:Roman legion,源自拉丁语:legio,意为军衔)为罗马共和国及罗马帝国时期的正规军队,以其高效的适应性及机动性征服了地中海沿岸地区。按照古罗马传统,一旦有战争爆发,执
- 分贝分贝(decibel)是量度两个相同单位之数量比例的单位,常用dB表示。“分”(deci-)指十分之一,个位是“贝”或“贝尔”(bel,纪念发明家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但一般只用分贝。分贝(dB)
- 午餐午餐(又名午饭、中餐、中饭等等),是指大约在中午或者之后一段时间所用的一餐。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地区,午餐的用餐时间通常在十一点至十四点间;在传统农村社会,中饭多在正午12进食,以
- 小亚细亚安纳托利亚(土耳其语:Anadolu;希腊语:ανατολή;帝国亚拉姆语:ܐܢܛܘܠܝܐ;亚美尼亚语:Անատոլիա),亦作安纳托力亚、安那托利亚,又名小亚细亚(土耳其语:Küçük Asya;英
- 朱作言朱作言(1941年9月30日-),中国细胞及发育生物学家。湖南澧县人。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缘起缘起(梵语:प्रतीत्यसमुत्पाद pratītya-samutpāda;巴利语:paṭicca-samuppāda),重要佛教术语,一切有为法都是因各种因缘和合而成,此理即为缘起。除十二缘起外,还有
- 八大地狱八大地狱(又名八热地狱),是佛教所谓四类地狱之一。八大地狱位于地心,最底层就是阿鼻地狱。而每一个火地狱又各自拥有十六个小地狱。地狱有所谓“四类十八地狱”,四类即八大地狱、
- span class=nowrapIClsub3/sub/span三氯化碘(或六氯化二碘)是一种氯和碘组成的互卤化物。是较早发现的互卤化物之一,早在1814年即与一氯化碘一起被戴维发现。黄棕色针状易潮解结晶,在室温下能挥发。有刺鼻气味。具
- 下橄榄核下橄榄核(Inferior olive),是脑的延髓的一个神经核团,会与较小的上橄榄核一同形成橄榄体。下橄榄核负责整合感觉和运动讯息,为小脑输入信息的主要来源。舌下神经核(英语:hypoglos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