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式中国菜
✍ dations ◷ 2025-07-18 22:10:59 #美式中国菜
美式中国菜(英语:American Chinese cuisine)是在美利坚合众国创造的中国菜。其中,美式中国菜与中国菜最大的不同是烹饪和调味方式的改变。在19世纪,有中国人在美国在小村庄里开设提供猪排三明治、苹果派、豆类、蛋类等菜式的小餐厅。这些小型餐厅发展了模仿中国菜,结合美国人口味的美式中国菜。这些菜式最早是提供给华工食用。他们参照中国菜炒的方法发明杂碎,且发展了非地道的中国菜模式。。美式中国菜主要用蔬菜作为配菜和伴碟。中国菜会以绿叶蔬菜和肉类、海鲜为主要食材。在美式中国菜中,爆炒、油煎和炸这三种用炒锅就能轻而易举完成的中餐烹调法最为常用炒饭在美式中国菜的烹调方式也有所不同,例如在炒饭上添加更多调味。而有些食品如点心会被改良至适合美国人的口味,例如在小炒内添加勾芡和较多酱油。而受中国菜影响而来的美式小炒会以糙米代替白米,或加上芝士粉来制作,而传统中国菜甚少用牛奶制品。美式中国菜餐厅通常包含中国菜各地菜谱,并改良得较清淡、较浓稠和较甜去迎合美国民众的口味,普遍同时提供3至5个不同中国菜系的食物,例如李鸿章杂碎或回锅肉、“8种不同的酸甜小炒”或“一大堆20种不同的炒面或炒饭”。沙律、寿司、刺身开始在高档的美式中国菜餐厅出现。有美国华人企业以写有英语或附带图片的菜单向非华语顾客提供食物,而中文菜单则会推介猪肝、凤爪或其他肉类食品等未必适合美国人口味的食品。在纽约的唐人街内,这些餐厅通常都有这类迎合华人口味,但未必适合非华裔美国人的“秘密”中国菜菜单。2011年,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在“酸与甜:美国的中国菜历史(Sweet & Sour: A Look at the History of Chinese Food in the United States)”专区内展示历史上美国华人的饮食文化。以下的菜式经常出现在美式中国菜的菜单中:Chinese chicken salad各种肉类及蔬菜切碎后炒制,多以酱油调味,有时亦以白汁调味。
相关
- 骨架化骨架化是分解作用中的最后阶段,在此过程中,尸体或尸体的软组织已经腐烂或干燥到暴露出骨架的程度。到骨架化过程结束时,尸体所有软组织将不复存在,仅留下骨头。在温带气候下 ,根
- 遇溺遇溺是因为液体进入肺部而导致缺氧,继而窒息。常见于游泳、船只沉没、海啸、潜水、意外及自溺。在很多国家都是12岁以下儿童的主要死因,例如在美国便是仅次于车祸。小童多是从
- 头孢特仑头孢特仑(其国际非专利药品名称为“Cefteram”)是一种第三代头孢菌素。羧基青霉素:羧苄西林(卡茚西林) · 替卡西林 · 替莫西林 脲基青霉素:阿洛西林 · 哌拉西林 · 美
- 氯化氢氯化氢(英语:hydrogen chloride),分子式为HCl,室温下为无色气体,遇空气中的水汽形成白色盐酸酸雾。氯化氢及其水溶液盐酸在化工中非常重要。二者分子式均可写为HCl。氯化氢分子是
- 胸腔外科胸腔外科学或称心胸肺外科(英语:Cardiothoracic Surgery),是一门医学专科,专门研究胸腔内器官,包括心脏、肺、气道与呼吸系统、胸壁、纵隔、膈肌和食道等,以及这些器官与部位的诊断
- 箭毒箭毒(Curare,/kjuːˈrɑːriː/),一种生物碱类骨骼肌松弛药。来源于植物,现代医学中用作全身麻醉的辅助用药,常与环丙烷合用,尤其常用于腹部手术。属于神经肌肉阻断药,注射后在神经
- 钱百敦钱百敦(英语:Britton Chance,1913年7月24日-2010年11月16日),本名布立顿·强斯,美国科学家,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物理化学与辐射物理学荣休教授,埃尔德里奇·里夫斯·约翰逊(Eldridge
- 纤维病毒科丝状病毒科(学名:Filoviridae),单股反链病毒目,是一种感染脊椎动物的病毒,包含的属有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病毒粒(Virion)具有复杂构造,具外套膜(envelope),核鞘(nucleocapsid),聚合酶
- 吠陀文化吠陀文化(约前16世纪—前7世纪)是指吠陀经典所记载和反映的印度历史时期文化。透过吠陀经典的古梵文史料,所谓的吠陀经典即指四吠陀——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