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乌克兰祝祷

✍ dations ◷ 2025-09-10 15:20:18 #为乌克兰祝祷

《为乌克兰祝祷》(乌克兰语:Молитва за Україну,罗马化:)是一首发表于1885年的乌克兰爱国赞美诗,作为乌克兰的精神颂歌被后人传唱。该曲由亚历山大·柯尼斯基撰词,由米可拉·李森科编曲,最初为童声合唱团而作。这首赞美诗之后成为了乌克兰希腊礼天主教会、乌克兰正教会等教会礼拜时的常规闭幕赞美诗,并在1917年至1920年乌克兰独立战争期间由群众合唱团表演时在全国引发了强烈反响。如今,这首赞美诗已经成为乌克兰官方采用的精神颂歌——乌克兰州议会闭门会议上亦会合唱此赞美诗,一部分乌克兰重要场合也会使用此赞美诗。

2001年,在乌克兰独立10周年的阅兵式期间也演奏了《为乌克兰祈祷》。2022年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这首赞美诗在国际教会各项活动中都有使用。2022年2月26日,纽约乌克兰杜姆卡合唱团(英语:Ukrainian Chorus Dumka of New York)在“周六夜现场”节目中的冷开场环节演唱了这首赞美诗。

亚历山大·柯尼斯基于1885年2月至3月28日在基辅写了一首爱国主义诗歌,旨在抗议俄罗斯帝国政府禁止乌克兰地区使用乌克兰语。在这之后,米可拉·李森科为这一诗歌编写了旋律,并划分了合唱声部,为乌克兰国家作曲学派提供了很大的启发。

1885年夏,《为乌克兰祝祷》一曲的乐谱在利沃夫首次印刷出版,供童声合唱团使用。乐谱划分有女高音和女低音两声部,但后续的事实表明,这种划分对于普通的童声合唱团来说难度过高。

1885年8月2日,一批从利沃夫前往波多里亚旅行的学生在捷尔诺波尔的一个夜晚首次演唱了此曲。

20世纪初,维克多·马丘克(乌克兰语:Матюк Віктор Григорович)于1907年为混声合唱改编的《为乌克兰祝祷》逐渐流传开来。20世纪10年代,基里洛·斯捷岑科(英语:Kyrylo Stetsenko)和亚历山大·克舍茨另作了改编,这一赞美诗的到来进一步传播。1917年至1920年的乌克兰独立战争期间,这一赞美诗逐渐产生了象征意义。1917年12月20日全国爱国主义集会和1919年1月22日在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和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公开发表统一协定后,这一赞美诗再次在公开场合演唱。

1998年7月14日,在乌克兰政府和时任乌克兰副总统安纳托利·霍卢布琴科(英语:Anatoliy Holubchenko)倡议下,《为乌克兰祝祷》一曲正式被乌克兰法律承认为“关于乌克兰国歌和乌克兰精神颂歌的文本”的一部分。

《为乌克兰祝祷》现在乌克兰希腊礼天主教会、乌克兰正教会及其他乌克兰国内教会每次礼拜仪式的结尾都会演唱。

《为乌克兰祝祷》在各州、区和市议会的某些会议结束时也会演奏;除此之外,乌克兰统一日、大饥荒纪念日(英语:Holodomor Memorial Day)和克里米亚鞑靼人强制流放周年纪念日期间也会演唱该赞美诗。这首歌还是1991年由最高拉达在国立乌克兰歌剧院组织的米哈伊尔·格鲁舍夫斯基诞辰125周年纪念音乐会的开场曲目。2001年乌克兰独立10周年纪念日期间,基辅赫雷夏蒂克街上也有演唱过这首赞美诗——《乌克兰周报》认为这“可能是阅兵式期间最鼓舞人心的时刻之一”。2007年,韦廖夫卡乌克兰民乐合唱团(英语:Veryovka Ukrainian Folk Choir)在最高拉达第六次会议开幕式上也曾演唱这首歌。

《为乌克兰祝祷》自首次演唱至今已重录多次。Oreya(英语:Oreya)是一个专注于乌克兰音乐的合唱团,他们选择这首赞美诗作为他们2000年发行的专辑中的第一首歌,并以这首歌的名字作为专辑名称;他们在2009年发行的20周年纪念专辑的第一首歌也是此曲。2002年,乌克兰班杜尔合唱团(英语:Ukrainian Bandurist Chorus)在专辑《基辅的金色回声》中也收录了此曲。2020年,奥克萨娜·利尼夫组织乌克兰青年合唱团(乌克兰语:Молодіжний симфонічний оркестр України)又一次重录了这首赞美诗。

《为乌克兰祝祷》在2022年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期间在全世界各个教堂中都有演唱,作为对此次冲突的抗议。2022年2月24日入侵正式开始当天,洛杉矶室内合唱团(英语:Los Angeles Chamber Orchestra)自发在圣莫尼卡举行的系列音乐会中演唱了由其音乐编排员谢尔盖·利伯罗夫斯基编排的《为乌克兰祝祷》。同年2月26日,纽约乌克兰杜姆卡合唱团在“周六夜现场”节目的冷开场表演环节演唱了这首赞美诗,并在演唱时面前的一张桌子上将蜡烛排列成“Kyiv”4个字母的形状。

相关

  • 尺寸纸张尺寸(paper size)是将纸张的宽高规范成固定的比例尺寸来使用。目前在国际间最常使用的是ISO所制定的标准,并将尺寸冠以编号例如A4、B5等等。在不同年代,全球各地也有当地通
  • 北学派北学派又称利用厚生派是18世纪后半期朝鲜实学的一个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洪大容(1731-1783年)、朴趾源(1737-1805年)、朴齐家(1750-1815年)等。:38-39:1242清灭明后,朝鲜士大夫以“小
  • 海 锟海锟(1867年11月15日-1913年1月26日,同治六年十月二十日亥时-民国元年十二月二十日),爱新觉罗氏,清朝宗室正白旗第二族溥字辈,官至吏部郎中。光绪二十年(1894年),十月,授笔帖式。二十九
  • 鞑靼三文鱼鞑靼三文鱼(Salmon tartare)是一种使用三文鱼肉碎(鲑鱼绞肉)作为主要材料的食物,以洋葱、酸豆、胡椒和柠檬汁调味,最后放在梳打饼或面包上,作为前菜。
  • 萱草萱草(Hemerocallis fulva、Orange Daylily)是萱草科萱草属植物,旧的克朗奎斯特分类法中属于百合科(Liliaceae)。有忘忧草、橙萱、紫萱、宜男草、疗愁、鹿箭、黄花菜等名。原产于
  • 撞击坑计数撞击坑计数(Crater counting)是一种估计行星表面年代的方式。这种定年方式是基于行星新形成的表面没有撞击坑的假设,而且撞击坑是以一定比率累积增加。本方法已被从月球带回的
  • 吴得勋吴得勋为中国清朝武官官员,本籍福建。行伍出身的吴得勋于1823年(道光3年)奉旨接替陈化成,于台湾担任台湾水师协副将。而隶属台湾镇之下的此官职是台湾清治时期的这阶段,全台湾的
  • Suzanne (日本艺人)Suzanne(1986年10月28日-,本名山本纱衣,台湾翻译为苏珊娜)是出身于日本熊本县植木町的写真女星、歌手,Pabo及aladdin的成员之一。以傻妹形象走红演艺圈。前夫为日本职棒投手齐藤和
  • 安德烈·马蒂亚斯安德烈·马蒂亚斯(André Matias,1989年6月22日-)是一名安哥拉划船运动员,主攻男子轻量级双人双桨项目。主要搭档为让-吕克·拉沙摩里纳。
  • 浪川大辅浪川大辅(日语:なみかわ だいすけ,1976年3月29日-)是日本男性声优。东京都出身。身高173cm、血型B型。户口登记生日为1976年4月2日实际上的生日是1976年3月29日。※粗体字表示说明饰演的主要角色。演出时期不明1986年1987年1989年1990年1994年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