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头艾纳香(学名:)为,又称细毛大艾、山红凤菜、紫苏英、山红菜、东风草、假东风草等。菊科艾纳香属,目前艾纳香属已知有 12 种,其中大头艾纳香为该属中唯一一种台湾原生植物,也是该属唯一一种具攀缘性灌木,再加上其花较大,故极易与其他艾纳香属区别。
多年生蔓生灌木,成熟植株高约 4-6 米。
幼嫩茎呈绿色,具细毛,成熟后木质化,颜色转为褐色至淡褐色,直径约 2-3 公分。蔓状茎平滑,具有纵沟。
叶呈椭圆形或披针形(顶短尖锐,底部圆滑至楔形),互生,与枝条间无叶柄连结,具5-6 对叶脉,叶上下表均具有细毛,平均大小约 9-11 X 2.5-4 公分,叶缘有锯齿。
花为头状花序,圆锥状紧密排列,多着生于幼嫩分枝顶端。总苞长约 12–13 mm,苞片具有条纹及少量绒毛。花具 3 或 4 组,呈披针状,通常顶端为紫色。可将花依照长短分成内层(圈)及外层(圈),外层(圈)花较短,约 2-4 X 1 mm,内层(圈)花较长,约 8-9 X 0.9 mm,上具许多纤毛。花托较平,直径约6-7 mm,具有白色细毛。黄色筒状花冠,内含 9–10 mm 长之双性花,花具有 5 个三角形裂片,上具腺体及细毛。瘦果呈椭圆形至圆柱形,约 1.2-1.4 X 0.5 mm,表面具 10 条纵沟,顶端具稀疏粗毛,故种子以风力传播。花期自 10 月至 12 月(秋冬)。
染色体双套,有16条。
东南亚、印度、日本、澳门、中国南部及台湾。主要分布于低海拔日照充足之山坡。
中文 紫苏英.
台语 Chí so eng.
客语 Sán fung tsŏi.
日文 じょうらいやぶたばこ. つるはぐま.
中国大陆相关药草网站及古书等提及之大头艾纳香多为现今东风草(),须注意学名及植物辨别特征,避免混淆。
本属常作为药用,味苦,性微温,具活血、止血及消肿等功效,可治风湿、骨痛、跌打肿痛、治咽喉痛,胃炎,小儿疳积,疔疮及毒蛇咬伤。新鲜叶片可治创伤。使用方法:全草0.5~1两,水煎服。外用鲜全草捣烂外敷。主要成分:松柏醇、胡萝卜素。较常被使用者为同属之艾纳香(),两者主要药效均相同。
台湾新竹女性客家民族、邹族及布农族均有相关文献记载,客家民族主要作为药用。邹族则作为祈福避邪植物,邹族人在盖男子集会所(kuba)前,会将用薯榔染红的山芙蓉树皮丝绑在矛上,同时拿着五节芒,由头目带领祈福。在重要祭典如战祭(homeyaya)前,也须由巫师带着染红的山芙蓉树皮丝、红藜的种子、小舌菊等,为族人洒净祈福;同时以塔山泽兰或大头艾纳香放在门口,洗手去秽。布农族则可与山葛 (Lour.) Merr. 合用,将山葛叶捣碎后, 用艾纳香之叶包裹并温热之, 然后取出涂料于腹痛部位, 并以布包扎之,亦可治眼疾.。
利用现代分子技术(DNA sequences of F ,cpDNA (trnL-F & psbA-trnH) and nrDNA (ITS))以及型态特征比对,可知其与东风草()较近,基部均有木质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