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白垩世
✍ dations ◷ 2024-12-22 23:15:56 #早白垩世
白.mw-parser-output ruby.zy{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none}.mw-parser-output ruby.zy>rp{user-select:none}.mw-parser-output ruby.zy>rt{font-feature-settings:"ruby"1;padding:0 0.1em;user-select:none}
垩(è)纪(英语:Cretaceous,符号K)是地质年代中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长达8000万年,是显生宙的最长一个阶段。白垩纪因欧洲西部该年代的地层主要为白垩沉积而得名。白垩纪位于侏罗纪和古近纪之间,约1亿4550万年(误差值为400万年)前至6550万年前(误差值为30万年)。发生在白垩纪末的灭绝事件,是中生代与新生代的分界。气候持续着侏罗纪的暖和天气,海平面的变化很大。白垩纪时期的大气层氧气含量是现今的90%,二氧化碳含量是工业时代前的6倍,气温则是高于今日约摄氏4°C。
连现在被万年雪所覆盖的极地,其景致也并非像今天这么荒凉,因现在的南极大陆,由于无法接受暖和海洋的影响,所以非常寒冷。而北极海,也因其四周均有陆地包围,无法与暖和的外洋产生海流循环,所以也相当严寒。中生代时期,北极与南极均为海,且都与暖和的海洋相连接,由于冷暖两种海水互相交流,即使气候再寒冷也不会结冰,可能在夏季甚至可以呈现温带的样子。环境陆地生存着恐龙,海洋生存着海生爬行动物、菊石、以及厚壳蛤。新的哺乳类、鸟类出现,被子植物开始辐射进化。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是地质年代中大规模灭绝事件之一,包含非鸟类恐龙在内的大部分物种灭亡。白垩纪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叫“白垩系”,缩写记为K,是德文的白垩纪(Kreidezeit)缩写。白垩纪是在1822年由比利时地质学家第哈罗伊(英语:Jean d'Omalius d'Halloy)研究巴黎盆地时所提出。其名称在拉丁文意为“黏土”,意指上白垩纪地层里常见的白垩,由海生非脊椎动物身上甲壳的碳酸钙沉积而成,尤其是球石粒。这些白垩黏土层可在欧洲大陆与不列颠群岛(尤其是著名的多佛白色峭壁)发现。如同其它古远的地质时代,白垩纪的岩石标志非常明显和清晰,其开始的准确时间却无法非常精确地被确定,其误差在几百万年之间。在侏罗纪与白垩纪之间没有灭绝事件或生物演化的特点,可以明确分开两个年代。白垩纪结束的时间定的比较准确,是在6550万年至6590万年前结束,那时全地球的岩石层都含大量的铱。一般以为,那时有一颗巨大的陨石撞击地球,在今墨西哥犹加敦半岛留下一个大型陨石坑。这个陨石造成了大量生物灭绝,称为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但是这个理论现在有争议。早期的科学文献将白垩纪分为三个时期,依年代早晚为:纽康姆世(Neocomian)、高卢世(Gallic)、森诺世(Senonian)。目前的科学文献一般将白垩纪分为晚、早两世,共计11期,都以欧洲的地层为名,从最晚到最早细分如下:白垩纪的海平面变化大、气候温暖,显示有大面积的陆地由温暖的浅海覆盖。白垩纪是以欧洲常见的白垩层为名,但在全球其他地区,白垩纪的地层主要由海相的石灰岩层构成,这些海相石灰岩层是在温暖的浅海环境形成。高的海平面会造成大范围的升降作用,因此形成厚的沉积层。由于白垩纪的地层厚、时代较近,全球各地常发现白垩纪地层的露头。白垩纪地层中常见白垩的成分。白垩是由海生颗石藻的钙质外壳微粒(球石粒)沉积而成;颗石藻是种白垩纪常见的藻类。在欧洲西北部,常发现上白垩纪的白垩沉积层,包含:英格兰南岸的多佛白色峭壁、法国诺曼底海岸、以及低地国家、德国北部、丹麦沿岸。白垩的质地并不坚固,因此这些沉积层的质地松散。这些地层还包含石灰岩、砂质岩。这些地层可发现海胆、箭石、菊石、以及海生爬行动物(例如沧龙)的化石。欧洲南部的白垩纪地层多为海相地层,主要由石灰岩、与少数的泥灰构成。在白垩纪时期,阿尔卑斯山造山运动还没发生,所以欧洲南部的白垩纪地层当时多为特提斯洋周围的大陆棚。在白垩纪中期,海洋低层的流动停缓,造成海洋的缺氧环境。全球各地的许多黑色页岩层,即是在这段时期的缺氧环境形成。这些页岩层是重要的石油、天然气来源,例如北海。在白垩纪,盘古大陆完全分裂成现在的各大陆,但是它们和现在的位置全不相同。大西洋还在变宽。北美洲自侏罗纪开始,形成多排平行的造山幕,例如内华达造山运动,与之后的塞维尔造山运动、拉拉米造山运动。在白垩纪初期,冈瓦那大陆仍未分裂,而后南美洲、南极洲、澳洲相继脱离非洲,印度和马达加斯加还连在非洲上。南大西洋与印度洋开始出现。这些板块运动,造成大量的海底山脉,进而造成全球性的海平面上升。非洲北边的特提斯洋在变窄。西部内陆海道将北美洲分为东西两部,这个海道在白垩纪后期缩小,留下厚的海相沉积层,夹杂者煤矿床。在白垩纪的海平面最高时期,地表上有1/3的陆地沉浸于海洋之下。白垩纪因为黏土层而著名,这个时期形成的黏土层多于显生宙的其他时期。中洋脊的火山活动,或是海底火山附近的海水流动,使白垩纪的海洋富含钙,接近饱和,也使得钙质微型浮游生物的数量增加。分布广泛的碳酸盐与其他沉积层,使得白垩纪的岩石纪录特别多。北美洲的著名地层组包含:加拿大亚伯达省的恐龙公园组美国堪萨斯州的海相烟山河黏土层、晚期的陆相海尔河组。其他的著名白垩纪地层包含:欧洲的威尔德(Weald),亚洲中国的热河群、蒙古的耐梅盖特组等。白垩纪末期到古新世早期,印度发生大规模火山爆发,形成现在的德干暗色岩。巴列姆阶时期的气候出现寒冷的趋势,这个变化自侏罗纪最后一期就已开始。高纬度地区的降雪增加,而热带地区比三叠纪、侏罗纪更为潮湿。但是,冰河仅出现高纬度地区的高山,而较低纬度仍可见季节性的降雪。在巴列姆阶末期,气温开始上升,持续到白垩纪末期。气温上升的原因是密集的火山爆发,制造大量的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层中。中洋脊沿线形成许多热柱,造成海平面的上升,大陆地壳的许多地区由浅海覆盖者。位在赤道地区的特提斯洋,有助于全球暖化。在阿拉斯加州与格陵兰发现的植物化石,以及自白垩纪南纬15度地区发现的恐龙化石,证明白垩纪的气温相当温暖。热带地区与极区间的温度梯度平缓,原因可能是海洋的流动停滞,并造成行星风系的虚弱。分布广泛的油页岩层,以及缺氧事件,可证实海洋的流动停滞。根据沉积层的研究指出,热带的海水表面温度约为摄氏42度,高于现今约摄氏17度;而全球的海水平均表面温度为摄氏37度。而海洋底层温度高于目前的温度约摄氏15到20度。开花植物(被子植物)在白垩纪开始辐射进化,但直到坎潘阶才成为优势植物。蜜蜂的出现,有助于开花植物的演化;开花植物与昆虫是共同演化的实例。榕树、悬铃木、木兰花等大型植物开始出现。一些早期的裸子植物仍继续存在,例如松柏目。南洋杉与其他松柏繁盛并分布广泛,而本内苏铁目在白垩纪末灭亡。
陆地上的植物针叶树、银杏、凤尾松类的森林及羊齿,木贼等树下小草类,侏罗纪时期特有的植物,相当茂盛地生长着。动物界里,哺乳动物还是比较小,只是陆地动物的一小部分。陆地的优势动物仍是主龙类爬行动物,尤其是恐龙,它们较之前一个时期更为多样化。翼龙目繁盛于白垩纪中到晚期,但它们逐渐面对鸟类辐射适应的竞争。陆地动物的场景可能是这样的:在横跨南英格兰及比利时的威尔顿湖的岸边,禽龙和高齿龙一伙恐龙进食采得的木贼,另一面大恐龙则也在接近猎物。在流过低地平野的河川里,重爪龙正捕食着鱼类。中国辽宁省的炒米店子组发现了大量的白垩纪早期小型恐龙、鸟类、以及哺乳类。这里发现的多种手盗龙类,被视为恐龙与鸟类间的连结,其中包含数种有羽毛恐龙。昆虫在这个时期开始多样化,并发现最古老的蚂蚁、白蚁。芽虫、草蜢、瘿蜂也开始出现。暴龙为体型最大的陆生掠食动物之一,生存于白垩纪晚期迅猛龙体长可达 2 米,臀部高度则有 0.5 米,全身披满羽毛,生存于白垩纪晚期三角龙,白垩纪最具有代表性的恐龙之一科罗拉多斯翼龙孔子鸟为乌鸦体型的鸟类,生存于白垩纪早期鱼鸟为具有牙齿的扇尾类海鸟,生存于白垩纪晚期海洋里,鳐鱼和现代鲨鱼已经成型,真骨鱼类开始辐射演化。海生爬行动物则包含:生存于早至中期的鱼龙类、早至晚期的蛇颈龙类、白垩纪晚期的沧龙类。杆菊石具有笔直的甲壳,属于菊石亚纲,与造礁生物厚壳蛤同为海洋的繁盛动物。黄昏鸟目是群无法飞行的原始鸟类,可以在水中游泳,如同现代䴙鷉。有孔虫门的球截虫科(Globotruncanidae)与棘皮动物(例如海胆、海星)继续存活。在白垩纪,海洋中的最早硅藻(应为硅质硅藻,而非钙质硅藻)出现;生存于淡水的硅藻直到中新世才出现。对于造成生物侵蚀的海洋物种,白垩纪是这些物种的演化重要阶段。白垩纪早期的克柔龙正在猎食一头伍伦加龙海王龙是在白垩纪晚期才出现的大型海生肉食爬虫类擅长游泳的黄昏鸟横行于白垩纪晚期的海洋中碟船菊石(英语:Discoscaphites)化石一头白垩刺甲鲨(白垩纪最大型的鲨鱼之一)正在西部内陆海道猎食无齿翼龙在马斯特里赫特期末期,曾发生大幅度的生物多样性衰退事件,时间相当于K-T界限。在灭绝事件过后,造成许多空缺的生态位,生态系统花了长时间才恢复原本的多样性。虽然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造成许多物种灭绝,但不同的演化支,或是各个演化支内部,呈现出明显差异的灭绝程度。由于大气层中的微粒遮辟了阳光,减少抵达地表的太阳能,依赖光合作用的生物衰退或灭绝。在白垩纪晚期,食物链底层是由依赖光合作用的生物构成,例如浮游植物与陆地植物,如同现今的状况。证据显示,草食性动物因所依赖的植物衰退,而数量减少;同样地,顶级掠食者(例如暴龙)也接连受到影响。颗石藻(Coccolithophore)与软体动物(包含菊石亚纲、厚壳蛤、水生蜗牛、蚌),还有以上述硬壳动物维生的动物,在这次灭绝事件中灭亡,或遭受严重打击。例如,沧龙类被认为以菊石为食,这群海生爬行动物在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中灭亡。杂食性、食虫性、以及食腐动物在这次灭绝事件中存活,可能因为它们的食性较多变化。白垩纪末期似乎没有完全的草食性或肉食性哺乳动物。哺乳动物与鸟类借由以昆虫、蚯蚓、蜗牛…等动物为食,而在K-T事件中存活,而这些动物则以死亡的植物与动物为食。科学家假设,这些生物以生物的有机碎屑为生,因此得以在这次植物群崩溃的灭绝事件存活。在河流生物群落中,只有少数动物灭亡;因为河流生物群落多以自陆地冲刷下来的生物有机碎屑为生,较少直接以活的植物为生。海洋也有类似的状况,但较为复杂。生存在浮游带的动物,所受到的影响远比生存在海床的动物还大。生存在浮游带的动物几乎以活的浮游植物为生,而生存在海床的动物,则以生物的有机碎屑为食,或者可转换成以生物的有机碎屑为食。在这次灭绝事件存活下来的生物中,最大型的陆地动物是鳄鱼与离龙目,是半水生动物,并可以生物碎屑为生。现代鳄鱼可以食腐为生,并可长达数月未进食;幼年鳄鱼的体型小,成长速度慢,在头几年多以无脊椎动物、死亡的生物为食。这些特性可能是鳄鱼能够存活过白垩纪末灭绝事件的关键。白垩纪的岩石,发现于英格兰,众多的空洞是鹅卵石的痕迹。白垩纪的岩石,发现于德州,众多的空洞是鹅卵石与牡蛎的痕迹。图中的量尺长10毫米。一个双壳纲中的厚壳蛤类化石,发现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白垩纪末地层。图中的量尺长10毫米。叠瓦蛤化石,发现于南达科他州的白垩纪地层。
相关
- 2005年英国大选托尼·布莱尔 工党托尼·布莱尔 工党政治主题2005年英国大选(United Kingdom general election of 2005)于2005年5月5日举行。在首相托尼·布莱尔请求之下,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
- CpG岛CpG岛(CpG islands)是指DNA上一个区域,此区域含有大量相联的胞嘧啶(C)、鸟嘌呤(G),以及使两者相连的磷酸酯键(p)。哺乳类基因中的启动子上,含有约40%的CpG岛(人类约70%)。一般CpG岛的长度
- 西哈特福西哈特福德(英语:West Hartford)是一个位于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县的城镇。西哈特福德的座标为41°46′04″N 72°45′14″W / 41.76778°N 72.75389°W / 41.76778; -72.753
- 丹尼斯·里奇丹尼斯·麦卡利斯泰尔·里奇(英语:Dennis MacAlistair Ritchie,1941年9月9日-2011年10月12日),美国计算机科学家。黑客圈子通常称他为“dmr”。他是C语言的创造者、Unix操作系统的
- 维珍尼亚州弗吉尼亚州,正式名称为弗吉尼亚联邦(英语:Commonwealth of Virginia),是美国东部的一个州,美国开国时十三州之一。维珍尼亚州域范围位于北纬36°31'至39°37',西经75°13'至83°37'
- 水通道水通道蛋白(Aquaporin),又名水孔蛋白,是一种位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内在膜蛋白),在细胞膜上组成“孔道”,可控制水在细胞的进出,就像是“细胞的泵”一样。水通道是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 窗帘帘,俗称帘子,是提供遮蔽及保护的用品。传统的帘有布、丝绸、纱、木、竹等材质,也有以串珠制成的。现代的帘除了有传统的材料外,还有塑胶、人造纤维和防火材料。窗帘是常见的一种
- 吴丹丹,通称吴丹(缅甸语:ဦးသန့်,1909年1月22日-1974年11月25日),是一名缅甸外交家,由1961年至1971年担任联合国第三任秘书长。吴丹出生于下缅甸的班达诺(英语:Pantanaw)。他是家中长
- Priceline集团Booking Holdings(NASDAQ:BKNG),透过该集团旗下六个品牌:缤客、Priceline.com、雅高达、KAYAK、rentalcars.com以及OpenTable, 提供消费者与当地厂商旅游相关服务的线上供应商。B
- 包皮系带包皮系带(拉丁语:Frenulum Preputii Penis),是阴茎下方一条负责固定及连系龟头与包皮的软组织。包皮系带内藏多条小血管,富有弹性,在阴茎勃起时会被拉长。阴茎疲软时,轻轼拉开包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