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恐头兽类
✍ dations ◷ 2025-05-15 23:17:18 #恐头兽类
恐头兽亚目(学名:Dinocephalia)是个大型早期兽孔目演化支,繁盛于二叠纪的瓜德鲁普世,但之后灭绝而且没有留下任何后代。除了巴莫鳄亚目与始巨鳄科以外,恐头兽类是兽孔目中最原始的物种,但仍拥有它们的独特特征。它们保有很多跟它们的盘龙目祖先一样的原始特征(例如:没有次生颚,小型齿骨),但是它们也有许多兽孔目的较进阶特征,像是扩大的肠骨与更直立的四肢。它们包括肉食性、草食性、杂食性动物,有些是半水生动物,有些是完全陆生动物。恐头兽类也是二叠纪中期的最大动物之一,只有最大的卡色龙科与锯齿龙科的体型比得上或超越她们。所有的恐头兽类都有咬合时上下门牙可交错的特征。在更进阶的物种中,门牙的接近舌头侧根部,在颌部紧闭时可形成压碎的表面,可磨碎植物。大多数的恐头兽类发展出加厚的头骨,这似乎是物种间打斗行为(用头互相撞击)的演化结果,也许为了争夺地盘或求偶。在有些物种,像是冠鳄兽与戟头兽个别演化出角状的结构。恐头兽类的特别处在于它们的大型体型。最大型的草食性(貘头兽)与杂食性(伟鳄兽)恐头兽类,重量可以达到2公吨,大约4.5米长,而最大型的肉食性(像是安蒂欧兽与巨型兽)也有类似的体型,而重型的头骨有80公分长,而体重大约半公吨重。在二叠纪早期的最后一期,恐头兽类从类似盘龙目的兽孔目动物进化而来。盘龙目是二叠纪早期的优势陆地动物,而恐头兽类在盘龙目逐渐灭绝时繁盛起来。在卡匹敦期早期,进阶型的恐头兽类演化出一大群草食性动物,成为多样性的巨型土壤生物。它们因南非卡鲁地区的貘头兽组合带而著名。就在它们高度发展出多样性不久后,恐头兽类忽然灭绝。原因是峨嵋山暗色岩事件。它们被更小的兽孔目动物取代:草食性的二齿兽类、肉食性的巴莫鳄类、丽齿兽类、兽头类。
相关
- 大平原区大平原(英语:Great Plains),多称北美大平原、北美大草原,是北美洲中部一块广袤的平原地区,大致位于密西西比河以西、落基山脉以东、格兰德河以北。自然植被以草为主。大平原东西长
- 以利亚以利亚(希伯来语:.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ew,.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font-size:1.15em;font-family:"Ezra SIL","Ezra SIL SR","Keter Aram Tsova","Taamey A
- 6-磷酸葡萄糖酸内酯酶6-磷酸葡萄糖酸内酯酶(英语:6-Phosphogluconolactonase)是戊糖磷酸途径过程中的一个酶。它将6-磷酸葡糖酸内酯转变为6-磷酸葡萄糖酸。6-磷酸葡糖酸内酯6-磷酸葡萄糖酸脂酶(胆盐
- 明史《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是一部纪传体的史书。清朝明史馆官修,张廷玉等主撰,全书共三百三十二卷,计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表十三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记明代史事,起自
- 纳米贝省纳米贝省位于安哥拉,与本吉拉省、库内纳省、威拉省等省份及纳米比亚相邻。
- Agsub2/subO氧化银(化学式:Ag2O)是对光敏感的棕黑色粉末;加热到100°C时开始分解,放出氧气及银 ,300°C时会完全分解;微溶于水,但在硝酸、氨水及氰化钾、硫代硫酸钠等溶液中极易分解。用于制取
- 互斥前提互斥前提谬误(fallacy of exclusive premises)是一种形式谬误,是因三段论中的前提皆为否定,彼此无法产生关联,导致论证无效。例句:推理规则:例句分析结果:有效性检验:其他检验:哺乳类
- 突尼斯全国对话四方集团突尼斯全国对话四方集团(阿拉伯语:الحوار الوطني;法语:Quartet du dialogue national)是突尼斯四个公民团体组成的对话联盟,其目标是计划在2011年茉莉花革命发生后,
- 猎犬猎犬是指一种协助猎人跟踪或追逐猎物的狗。猎犬通常透过其灵敏的视觉或嗅觉进行任务。常见的猎犬种类包括格雷伊猎犬、萨路基猎犬、黄金猎犬、惠比特犬等。
- 小舌会厌音小舌会厌音是一组双发音部位辅音,即同时发出小舌音及会厌音。例如索马里语的小舌塞音.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