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弱相互作用
✍ dations ◷ 2025-10-29 03:00:35 #弱相互作用
弱相互作用(又称弱力或弱核力)是自然的四种基本力中的一种,其余三种为强核力、电磁力及万有引力。亚原子粒子的放射性衰变就是由它引起的,恒星中一种叫氢聚变的过程也是由它启动的。弱相互作用会影响所有费米子,即所有自旋为半奇数的粒子。在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中,弱相互作用的理论指出,它是由W及Z玻色子的交换(即发射及吸收)所引起的,由于弱力是由玻色子的发射(或吸收)所造成的,所以它是一种非接触力。这种发射中最有名的是β衰变,它是放射性的一种表现。重的粒子性质不稳定,由于Z及W玻色子比质子或中子重得多,所以弱相互作用的作用距离非常短。这种相互作用叫做“弱”,是因为β衰变发生的概率比强相互作用低很多,表示它的一般强度比电磁及强核力弱好几个数量级。大部分粒子在一段时间后,都会通过弱相互作用衰变。弱相互作用有一种独一无二的特性——那就是夸克味变——其他相互作用做不到这一点。另外,它还会破坏宇称对称及CP对称。夸克的味变使得夸克能够在六种“味”之间互换。弱力最早的描述是在1930年代,是四费米子接触相互作用的费米理论:接触指的是没有作用距离(即完全靠物理接触)。但是现在最好是用有作用距离的场来描述它,尽管那个距离很短。在1968年,电磁与弱相互作用统一了,它们是同一种力的两个方面,现在叫弱电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在粒子的β衰变中最为明显,在由氢生产重氢和氦的过程中(恒星热核反应的能量来源)也很明显。放射性碳定年法用的就是这样的衰变,此时碳-14通过弱相互作用衰变成氮-14。它也可以造出辐射冷光,常见于超重氢照明;也造就了β放射这一应用领域(把β射线的电子当电流用)。弱相互作用有如下的数项特点:由于弱相互作用载体粒子(W及Z玻色子)质量很大(约 90 GeV/c2),所以他们的寿命很短:平均寿命约为 3 × 10-25秒。弱相互作用的耦合常数(相互作用强度的一个指标)介乎10−7与10−6之间,而相比下,强相互作用的耦合常数约为1,故就强度而言,弱相互作用是弱的。弱相互作用的作用距离很短(约为10−17–10−16 m)。在大约10−18米的距离下,弱相互作用的强度与电磁大约一致;但在大约3×10−17的距离下,弱相互作用比电磁弱一万倍。在标准模型中,弱相互作用会影响所有费米子,还有希格斯玻色子;弱相互作用是除引力相互作用外唯一一种对中微子有效的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并不产生束缚态(它也不需要束缚能),而重力、电磁力和强核力则分别会在天文、原子、原子核的尺度下产生束缚态。它最明显的过程是由第一项特点所造成的:味变。比方说,一个中子比一个质子(中子的核子拍档)重,但它不能在没有变味(种类)的情况下衰变成质子,它两个“下夸克”中的一个需要变成“上夸克”。由于强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都不允许味变,所以它一定要用弱相互作用;没有弱相互作用的话:夸克的特性,如奇异及魅(与同名的夸克相关),会在所有相互作用下守恒。因为弱衰变的关系,所以所有介子都不稳定。在β衰变这个过程下,中子里面的“下夸克”,会发射出一个虚W−玻色子,它随即衰变成一电子及一反电中微子。由于玻色子的大质量,所以弱衰变相对于强或电磁衰变,可能性是比较低的,因此发生得比较慢。例如,一个中性π介子在通过电磁衰变时,寿命约为10-16秒;而一个带电π介子的通过弱核力衰变时,寿命约为10-8秒,是前者的一亿倍。相比下,一个自由中子(通过弱相互作用衰变)的寿命约为15分钟。弱同位旋(T3)是所有粒子都拥有的一种性质(量子数),决定了粒子在弱相互作用下该如何反应。对于弱相互作用来说,弱同位旋的作用跟电磁相互作用中的电荷,或者是强相互作用中的色荷一样。所有费米子的弱同位旋均为+1⁄2或-1⁄2,例如上夸克的弱同位旋为+1⁄2,而下夸克的弱同位旋则为-1⁄2。另一方面,在弱衰变的前后,夸克的T3永远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T3 = +1⁄2的上型夸克(上、粲(魅)及顶),在弱衰变后必须变为T3 = −1⁄2的下型夸克(下、奇及底),反之亦然。弱同位旋是守恒的:反应产物的弱同位旋总和,等于反应物的弱同位旋总和。例如,一左手π+介子,弱同位旋为+1,一般衰变成一νμ(+1⁄2)及一μ+(+1⁄2,因为是右手反粒子)。在电弱理论中,粒子有一种新的性质,称为弱超荷。它的数值由粒子的电荷及弱同位旋决定:其中YW为粒子的弱超荷,Q为电荷(以基本电荷为单位)及T3为弱同位旋。弱超荷是U(1)部分生成元的规范群。长久以来,人们以为自然定律在镜像反射后会维持不变,镜像反射等同把所有空间轴反转。也就是说在镜中看实验,跟把实验设备转成镜像方向后看实验,两者的实验结果会是一样的。这条所谓的定律叫宇称守恒,经典重力、电磁及强相互作用都遵守这条定律;它被假定为一条万物通用的定律。然而,在1950年代中期,杨振宁与李政道提出弱相互作用可能会破坏这一条定律。吴健雄与同事于1957年发现了弱相互作用的宇称不守恒,为杨振宁与李政道带来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尽管以前用费米理论就能描述弱相互作用,但是在发现宇称不守恒及重整化理论后,弱相互作用需要一种新的描述手法。在1957年罗伯特·马沙克与乔治·苏达尚(英语:E. C. George Sudarshan),及稍后理查德·费曼与默里·盖尔曼,提出了弱相互作用的V−A(矢量V减轴矢量A或左手性)拉格朗日量。在这套理论中,弱相互作用只作用于左手粒子(或右手反粒子)。由于左手粒子的镜像反射是右手粒子,所以这解释了宇称的最大破坏。有趣的是,由于V−A开发时还未有发现Z玻色子,所以理论并没有包括进入中性流相互作用的右手场。然而,该理论允许复合对称CP守恒。CP由两部分组成,宇称P(左右互换)及电荷共轭C(把粒子换成反粒子)。1964年的一个发现完全出乎物理学家的意料,詹姆斯·克罗宁与瓦尔·菲奇以K介子衰变,为弱相用作用下CP对称破缺提供了明确的证据,二人因此获得198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小林诚与益川敏英于1972年指出,弱相互作用的CP破坏,需要两代以上的粒子,因此这项发现实际上预测了第三代粒子的存在,而这个预测在2008年为他们带来了半个诺贝尔物理学奖。跟宇称不守恒不一样,CP破坏的发生概率并不高,但是它仍是解答宇宙间物质反物质失衡的一大关键;它因此成了安德烈·萨哈罗夫的重子产生过程三条件之一。弱相互作用共有两种。第一种叫“载荷流相互作用”,因为负责传递它的粒子带电荷(W+或W−),β衰变就是由它所引起的。第二种叫“中性流相互作用”,因为负责传递它的粒子,Z玻色子,是中性的(不带电荷)。在其中一种载荷流相互作用中,一带电荷的轻子(例如电子或μ子,电荷为−1)可以吸收一W+玻色子(电荷为+1),然后转化成对应的中微子(电荷为0),而中微子(电子、μ及τ)的类型(代)跟相互作用前的轻子一致,例如:同样地,一下型夸克(电荷为−1⁄3)可以通过发射一W−玻色子,或吸收一W+玻色子,来转化成一上型夸克(电荷为+2⁄3)。更准确地,下型夸克变成了上型夸克的量子叠加态:也就是说,它有着转化成三种上型夸克中任何一种的可能性,可能性的大小由CKM矩阵所描述。相反地,一上型夸克可以发射一W+玻色子,或吸收一W−玻色子,然后转化成一下型夸克:由于W玻色子很不稳定,所以它寿命很短,很快就发生衰变。例如:W玻色子可以衰变成其他产物,可能性不一。在中子所谓的β衰变中(见上图),中子内的一下夸克,发射出一虚W−玻色子,并因此转化成一上夸克,中子亦因此转化成质子。由于过程中的能量(即下夸克与上夸克间的质量差),W−只能转化成一电子及一反电中微子。在夸克的层次,过程可由下式所述:在中性流相互作用中,一夸克或一轻子(例如一电子或μ子)发射或吸收一中性Z玻色子。例如:跟W玻色子一样,Z玻色子也会迅速衰变,例如:在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描述中,弱相互作用与电磁相互作用是同一种相互作用的不同方面,叫弱电相互作用,这套理论在1968年发表,开发者为谢尔登·格拉肖、阿卜杜勒·萨拉姆与史蒂文·温伯格。他们的研究在1979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肯定。希格斯机制解释了三种大质量玻色子(弱相互作用的三种载体)的存在,还有电磁相互作用的无质量光子。根据电弱理论,在能量非常高的时候,宇宙共有四种无质量的规范玻色子场,它们跟光子类似,还有一个复矢量希格斯场双重态。然而在能量低的时候,规范对称会出现自发破缺,变成电磁相互作用的U(1)对称(其中一个希格斯场有了真空期望值)。虽然这种对称破缺会产生三种无质量玻色子,但是它们会与三股光子类场融合,这样希格斯机制会为它们带来质量。这三股场就成为了弱相互作用的W+、W−及Z玻色子,而第四股规范场则继续保持无质量,也就是电磁相互作用的光子。虽然这套理论作出好几个预测,包括在Z及W玻色子发现前预测到它们的质量,但是希格斯玻色子本身仍未被发现。欧洲核子研究组织辖下的大型强子对撞机,它其中一项主要任务,就是要生产出希格斯玻色子。
2013年3月14日,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发布新闻稿,正式宣布探测到新的粒子,即希格斯玻色子。
相关
- 促甲状腺素促甲状腺激素,又称TSH(英语: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 TSH or Thyrotropin),是一个由垂体前叶当中的促甲状腺激素细胞所分泌的肽类激素。该激素用于调节甲状腺的内分泌功能.
- 超嗜热生物超嗜热生物指能在极热的环境(60°C以上)中生活的生物。其生长最适温度通常在80~110°C,而2003年发现的一株古菌“菌株121”甚至能在和灭菌锅相同的温度,即121°C下,24个小时内,细
- 比迪烟比迪烟是一种源自南亚的卷式香烟。它和其他地方用纸卷的香烟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是用叶子,而不是香烟纸卷的。烟蒂部分通常用一条线绑着。这种香烟目前流行于南亚的印度和斯里
- 血液及免疫系统人体解剖学 - 人体生理学 组织学 - 胚胎学 人体寄生虫学 - 免疫学 病理学 - 病理生理学 细胞学 - 营养学 流行病学 - 药理学 - 毒理学血液学(英语:Hematology或haematology)是
- 宗教宗教是美国文化中非常显著的一部分。与欧洲基督信仰衰落的情况不同,在美国,基督宗教作为第一大宗教,一直占有主流的社会地位。现在七成以上的美国人信仰基督宗教(包括新教、天主
- 有机锡化合物“有机锡化合物”,或“锡烷”,是包括一个以上锡-烃键的化合物。有机锡化学是有机金属化学的一个分支。最早发现的有机锡化合物是 Edward Frankland 在1849年发现的二碘二乙基
- 乙醇酸乙醇酸(glycolic acid (hydroacetic acid or hydroxyacetic acid)),别名2-羟基乙酸、羟基乙酸。结构式HOCH2COOH。纯品为无色无味易潮解结晶。溶于水、乙醇和乙醚。工业品常为7
- 介词介词、介系词(英语:adposition)是语法中定义的一种词汇,用来描述字词之间的时间、空间或文法关系。可以区分为前置介词(简称前置词,preposition)、后置介词(postposition)和框式介词(c
- 古埃及医学古埃及医学,为古埃及的传统医学,约起源于公元前33世纪,一直延续到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入侵为止。传统上认为,印何阗是古埃及医学的殿基者。古埃及医学是同时代中最先进的医学体
- 单克隆抗体药物单克隆抗体治疗是一种使用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ies,mAb)的免疫治疗,这个抗体可以单一且特异地(英语:monospecific antibody)结合某些细胞或蛋白质。这类治疗的主要目的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