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日本国名
✍ dations ◷ 2024-12-22 20:27:28 #日本国名
日本(Japan/Japon/Nippon/Nihon)的名字在各国的语言中都有不同的表现和历史,甚至在日语中都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大八洲、八岛、扶桑)。日本依照字面的意思就是“太阳之本”,即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因此日本有时也被称为太阳之国。早于日本与中国接触前,日本人称自己所居住的地方为“やまと”(Yamato,汉语音译为“邪马台”,“邪”音同“耶”)和“ひのもと”(Hi no Moto),“ひのもと”意思就是太阳之本。然而根据2011年出土的最早出现"日本"这两个汉字的历史文物祢军墓志石碑所描述,最初叫日本的国家是朝鲜半岛的百济。在祢军墓志中有写道,“于时日本余噍,据扶桑以逋诛”,这话的意思是“百济上的余孽躲到了扶桑(今日本)”。而祢军曾经公元664年、公元665年出使日本,而那时日本由天智天皇主政,祢军所带来的国书是称日本为倭国。而祢军墓志石碑是制作于公元678年,距新唐书记中记载的咸亨元年(670年)倭国改国名为“日本”的说法相距仅八年。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倭国派使者祝贺唐朝平定高句丽,因为懂点汉语,觉得“倭”这一名称不妥,有些难听,故改国名为日本。而朝鲜《三国史记》新罗文武王十年(670年)十二月条的记录也与此吻合:“倭国更号日本,自言近日所出以为名”。 唐朝人张守节则记载“武后改倭国为日本国”。旧唐书中有《倭国传》,而且增加了《日本国传》。这是“日本”汉字二字在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其《传》云:“日本国者,倭国之别种也。以其国在日边,故以日本为名。或曰:倭国自恶其名不雅,改为日本。或云:日本旧小国,并倭国之地。其人入朝者,多自矜大,不以实对,故中国疑焉。”意思是日本国名的由来都是日本使臣自己说的,但因日本使臣朝见时有矜傲之气,不说实情,故而唐朝怀疑日本使臣的说法。可能是日本使臣在唐朝期间始开熟悉汉字,进而厌恶“倭”名而遂自改称“日本”。新唐书只有《日本传》而没有了《倭国传》。关于日本国名之由来,其《传》曰:“(唐高宗)咸亨元年,遣使贺平高丽。后稍习夏音,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国近日出,以为名。或云日本乃小国,为倭所并,故冒其号。使者不以情,故疑焉。”跟旧唐书大致一样。而在中国的三国时期,中国人使用倭去代表日本。汉字传入日本以后,日本人认为“倭”字不雅,加之其他原因,而用“和”去代替并使之与“倭”同音(わ/wa),并用汉字“大和”表记日语的“やまと”(Yamato);用“日本”表记“ひのもと”(Hi no Moto)。后来日语中转用音读去读“日本”,转变成今日日语中常用的“にほん”(Nihon)或“にっぽん”(Nippon)。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小野妹子向隋炀帝递交圣德太子的国书,其中有著名语句:“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以“日出处”自称。“日本”一称迟至公元7世纪末才在中国出现。《二十四史》中的《旧唐书》记载日本人由于不喜欢“倭国”的名称,因此将国家的名字改作“日本”。而在公元8世纪的《史记正义》中又有另一说法,指武则天命令日本将国名改作“日本”。《宋史》〈日本国传〉则有另一说指唐太宗认为“倭”字不美,而据其所处东海、日出之地的位置赐国名为“日本”,由孝德天皇在大化革新后采纳。现代日本的正式名字为“日本国”(日本国/にほんこく・にっぽんこく),是世上少数没有“长写”名字的国家。在明治维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日本的正式名字为大日本帝国(大日本帝國/だいにっぽんていこく)。而在二次大战后,在新的宪法中,改成现今的名字。虽然日本国内绝大多数使用日语的情况也是用“日本”去称呼自国,但是近年也有使用由英文“Japan”转写的“ジャパン”,甚至从“Cipangu”(参阅下段)转写而成的“ジパング”来代表日本,从而制造外来语的效果,尤其常见于广告及品牌的命名。日语中的“日本”,可读作にほん(Nihon)或にっぽん(Nippon)。两者都是从日语汉字中的音读而来的。在日语中,“日”字单独发音时读作にち(Nichi),而“本”则读作“ほん”(Hon)。当两者连读时,日的“chi”音会变成一个短暂的停顿(这是中古汉语中入声的痕遗),而声母“h”则可变成“p”,因此“日本”有“にほん”和“にっぽん”两个读法。虽然两个读法都是正确的,但在正式的场合“にっぽん”较为常用,例如在日本的货币和邮票上,及大型体育比赛上,日本的英语表写大都写为“Nippon”。除此以外,似乎并没有正式的规则去规定何时用哪一个读法。有的例子只是某个读法比较常见,例如“日本语”在日语中多数读成にほんご(Nihon-go)而绝少读成にっぽんご(Nippon-go),虽然两者都可算正确。另一个例子是“日本银行”,在钞票上英语表记为“NIPPON GINKO”,但一般人(例如媒体)都会读成“にほんぎんこう”(Nihon Ginkō)。常用“にっぽん”(Nippon)的场合:常用“にほん”(Nihon)的场合:除了日本和大和外,古时日本也有其他的日语称号。例如大八州(おおやしま、Ōyashima,由日本神话中由伊邪那美和伊奘诺尊所创的八个岛)、八岛(やしま、Yashima)、扶桑(ふそう、Fusō)、瑞穂(みずほ、Mizuho)、敷岛(しきしま、Shikishima)、秋津岛(あきつしま、Akitsushima)等。在东亚的汉字文化圈,“日本”的汉字表记大都通用。但在各个语言中的发音都有所不同。在华语中,“日本”发音以汉语拼音是Rìběn,以注音符号是ㄖˋㄅㄣˇ,闽语中是Ji̍t-pún,粤语中是Yaht9 bun2,赣语中是nit bun ,上海话中是Zeppen ,福州话中是Nĭk-buōng,莆仙话中是,淮语黄冈话则是er(6,入声,发音同二)ben。而在朝鲜语中,“日本”用谚文写作“일본”,发音是ilbon。而在越南语中则读作Nhật Bản。除了“日本”外,在汉字文化圈中,也常用东洋或东瀛去代表日本。这两个名字字面上就是“东面的海洋”的意思。在日语中,东洋也可以代表东亚地区。中文中东洋的说法,是相对南洋(东南亚)、西洋(欧洲、美洲)而有的说法。在日语,东洋读作“とうよう”(Tōyō),而朝鲜语是“동양”(Dongyang),越南语是“Đông Dương”。闽南语使用者中,少数年长者会用蔑称“倭国”(Ue-kok)指代日本,倭人指代日本人。但一般年轻人则戏称日本为“阿本仔”。英语中的日本名字“Japan”是于古代的贸易中传到西方。日本首次在西方文学中出现在《马可波罗游记》中,马可波罗将日本记作Cipangu,相信马可波罗纪录当时了中古汉语(或当时的吴语)中“日本”的发音。即使现代的上海话(吴语的一种方言)仍然将日本读作Zeppen 。而马来语/印尼语中的日本为Jepang(后来马来西亚改写成 Jepun,但印尼仍保留 Jepang)。在16世纪,葡萄牙人在马六甲贸易是初次遇到这个名字,并将之带回欧洲。而在英语中第一次出现是在1577年,当时的串法为Giapan。而日本的名字首次出现于西方的地图是在1457年的弗拉·毛罗地图中,相对于韩国和中国的地图晚了很多,例如早于1402年韩国的疆理图上已有日本的记载。很多的欧洲语言中日本的名字,也是由相同的来源而来。例如意大利语的Giappone、法语的Japon和德语的Japan等。
相关
- 斯特西克鲁斯斯特西克鲁斯(英语:Stesichorus),(前640年-前555年)。古希腊抒情诗人之一,名为“特伊西亚斯”,住在希墨拉。作为合唱诗人,他写有长篇叙事抒情诗,演唱时由里拉伴奏。他的诗收集在六本书
- 视光学眼科视光学(英文:Optometry),是光学和眼科的结合,运用光学仪器来检查眼睛的视觉功能,并采取相应的非手术或手术的手段来治疗病人的近视、远视、散光、老视和双眼视觉功能性异常等
- 无线电波无线电波(英语:Radio waves),有时也称无线电、射频等,是一种电磁波,其波长在电磁波谱中比红外线长。无线电波的频率在300 GHz到3 kHz之间,但也有定义将任何1 GHz或3 GHz以上的电波
- C01A·B·C·D·G·H·QI·J·L·M·N·P·R·S·VATC代码C01(心脏病治疗药)是解剖学治疗学及化学分类系统的一个药物分组,这是由世界卫生组织药物统计方法整合中心(The WHO Collab
- 干燥器干燥器是一种实验室玻璃仪器,用于暂时储存对潮湿敏感的试剂。常见干燥器形状是一个带盖的玻璃缸,下部有一塑料圆盘隔开的隔层,用于装填干燥剂。使用时在缸体和盖结合处涂上凡士
- HNsub3/sub叠氮酸,分子式HN3,在常温常压下为一种无色、具挥发性、有刺激臭、高爆炸性的液体。叠氮酸主要用于保存贮存溶液(stock solution),以及作为一种试剂。叠氮酸在1890年首先由Theodor
- 拉贾斯坦拉贾斯坦邦(印地语:राजस्थान,拉丁字母转写:Rajasthan)位于印度西部,与巴基斯坦相接壤,是印度境内的一个邦。该邦官方语言是拉贾斯坦语而除此之外包括信德语、古吉拉特语和
- 186线市道186号 维新-大树,是目前唯一全线均位于高雄市境内的东西向市道。西起高雄市永安区维新里,东至高雄市大树区,全长共计33.998公里。有一条支线。市道186甲线 大社-大坑,全线均位
- 户政事务所户政事务所是中华民国各乡、镇、县辖市或区之中,受理户籍登记及管理的机关,其业务有户籍登记、户口名簿、身份证、印鉴证明等管理等。主管机关为中华民国内政部。中华民国的户
- 总爷国小台南县麻豆镇总爷国民小学,简称总爷国小,是台湾台南县麻豆镇曾经存在过的一所国民小学。于民国97年(2008年)因为台南县政府要扩建南瀛总爷艺文中心的范围,总爷国小遭裁撤,并入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