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里希·洪特(德语:Friedrich Hund,1896年2月4日-1997年3月31日),出生于德国卡尔斯鲁厄,德国物理学家,以原子、分子物理研究而闻名于世。
他先后任教于罗斯托克、莱比锡、耶拿、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和哥廷根等地。并曾与薛定谔、狄拉克、海森堡、玻恩和瓦尔特·博特等人共事过。在这段期间,他是玻恩的助手,研究双原子分子光谱的量子现象。
洪德在德国马尔堡和哥廷根修读完数学、物理和地理后,在哥廷根大学担任理论物理学的私人讲师(1925年),更分别在罗斯托克(1927年)、莱比锡(1929年)、耶拿(1946年)和美因河畔法兰克福(1951)等大学担任教授,后来又回到哥廷根大学(1957年)任教。此外,他还与尼尔斯·波耳住在哥本哈根(1926年),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的哈佛大学(1928年)教授原子物理。他曾是国际量子分子科学院的成员。于1943年获得马克斯·普朗克奖章。
他一生总共发表了250余篇论文和文章,并在理论量子物理领域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尤其是有关原子结构和分子光谱。
事实上,1966年的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S·马利肯总是宣称洪德的研究对他有很大的影响力,他很高兴与洪德分享诺贝尔奖的荣耀。在洪德的贡献中,分子轨道理论常被称为洪德—马利肯理论。而洪德规则也是另一项著名贡献。1926年,洪特发现所谓的量子穿隧效应。
分子角动量耦合的洪德情况,与主导电子分布的洪德规则,在光谱学和量子化学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化学中,第一条洪德规则是特别重要的,通常被称为简单洪德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