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晶

✍ dations ◷ 2025-05-15 21:48:47 #共晶
共晶系统或共熔系统(英语:eutectic system),冶金学名词,是指两个不同化学物质或元素,在以某一特定比例混合后,能够在比各自熔点还要低的温度下,进行加热熔合,形成均匀的混合物(mixture)。用来形成共晶系统的混合物被称为共晶混合物或共熔混合物(eutectic mixture),形成的化合物被称为共晶组成物或共熔组成物(eutectic composition),而这个熔合温度则称为共晶温度或共熔温度(eutectic temperature)。在相图上定义共晶点的坐标是共晶百分比(在图的原子/分子比轴上)和共晶温度(在图的温度轴上)。在相图上,共晶温度与共晶组成这两者的交界,形成了共晶点或共熔点(eutectic point)。但不是所有的二元合金都拥有共晶点,例如,银-金混合系统,它的熔化温度液相线(英语:liquidus)(liquidus)与凝固温度固相线(Solidus),比起纯银跟纯金都还要高。若将该系统在"共晶浓度"时由液态开始降温,当降温通过"共晶温度"时便会发生物质直接由液态转变为α、β两种固态物质的反应,即为"共晶反应"。共晶反应发生时必将伴随原子的重新分配而形成α与β相交杂的层状结构 ( lamellae ) 。由液态转变为固态之α与β相时,液态物质中的原子会有扩散至同种原子占比较丰富的那一个相态之倾向;又因为扩散作用发生的时间极短,故原子仅能扩散一小段距离,因而形成交错的层状结构。若所选取的浓度在降温过程中不会经过共晶点,而是由 ( L + α ) 态或 ( L + β ) 态转变为 ( α + β ) 态,则原先便已长出的晶粒称为 ( primary ),而当温度达到共晶温度时才长出的晶粒则称为 ( eutectic )。由共晶反应所长出之层状结构中的 eutectic 和先前长出的 primary 虽然化学组成相同,但因 eutectic 和 primary 在结构上有所区别,因此eutectic 和 primary 为两种不同的"微成分 ( microconstituent ) "。另外两种类似而发生在多物质相图的反应分别为"共析反应 ( Eutectoid ) " 和 "包晶反应 ( peritectic ) "。共析反应系由一固相态经由冷却或升温转变为另外两种不同的固相态晶粒。包晶反应则为一固态相经由冷却或升温转变为一液态相和另外一种固态相晶粒。

相关

  • 在化学中,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一栏的化学元素称为族(英语:Group,Family)。长式周期表共分成18族,而f区元素的字段(在第3族和第4族之间)没有编号。同一族中的元素(尤其是主族元素)具有相似
  • 胎盘早期剥离胎盘早期剥离(Placental abruption)是指胎盘提早和子宫分离,也就是在分娩前就和子宫分离。胎盘早期剥离最常出现在怀孕25周时。症状包括阴道出血、下腹痛,以及足以造成休克的低
  • 头足动物头足纲(学名:Cephalopoda)是软体动物门的一个纲。化石种在一万种以上,现仅存786种,主要是各类乌贼和章鱼。头足纲可分为两个到四个亚纲,其中现存两个亚纲。一个是蛸亚纲(Coleoidea)
  • 防震地震工程,又名防震工程,是当建筑物受到地震影响时对其结构行为的研究,用以减少地震发生时对于建筑物的损害。它是结构设计和土木工程的一环。 乔治·豪司乐教授被视为现代地震
  • 埃及第三王朝第八第十埃及第三王朝是权力和胜利的开始,古埃及文明从此进入成熟阶段,此时出现了以左塞尔金字塔建筑群为代表的恢宏壮观的石头建筑。该建筑群的设计师、作家兼学者的伊姆霍特
  • 油页岩油页岩工业是指通过采掘和处理油页岩来取得其中油母质以便利用其中的液体碳氢化合物的工业,是一种高污染高耗能的工业。据2005年发表的一份报告,爱沙尼亚产出了当时世界上70%
  • 乌得勒支乌得勒支(荷兰语:Utrecht)是荷兰第四大城市和市镇,为荷兰乌得勒支省人口最多的城市,同时也是该省的省会。其为兰斯台德地区最东边的城市,也是荷兰第四大城市,2009年人口超越300,030
  • 赖明诏赖明诏(英语:Michael M. C. Lai,1942年9月8日-),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国立成功大学校长。专长为病毒学与分子生物学,被台湾学界誉为“冠状病毒之父”。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2003年到2
  • 曹楚南曹楚南(1930年8月15日-),江苏常熟人,腐蚀科学与电化学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楚南1948年考入同济大学化学系。1952年毕业后任职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物理化学研究所。次年随研究
  • 詹文龙詹文龙(1955年-),生于福建厦门,中国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198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曾任中国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