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移动板块

✍ dations ◷ 2025-08-10 17:35:17 #菲律宾移动板块
菲律宾移动板块是一块处在欧亚大陆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复杂地质构造区域。它包括了菲律宾的大部分区域。除了菲律宾断层系统,它还包含两个板块:西部的马尼拉海沟和东部的菲律宾海沟。在这个板块内,许多对相邻的主要板块进行剪力作用的地壳岩块和微板块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形。菲律宾大部分的区域,包括北部的吕宋,都处在菲律宾移动板块。菲律宾移动板块东至菲律宾海板块,南至马鲁古海碰撞带,西南部与巽他板块连接,西部和西北部与南中国海盆地相邻。它的最北端靠近台湾东部。在那里,吕宋火山弧的北吕宋海槽和南中国海常发生地质活动。菲律宾移动板块也被称作菲律宾微板块和台湾-吕宋-民都洛带。尽管是菲律宾的一部分,巴拉望和卡拉棉群岛、苏禄群岛、棉兰老岛西部的三宝颜半岛都处在巽他板块向东北伸出的两个海湾上。它们并不属于菲律宾移动板块。但是上述的位置都与菲律宾移动板块发生碰撞。苏禄海沟处在苏禄海盆地苏禄微板块和巴拉望微板块的边界处。巴拉望海沟处于巴拉望微板块和南海盆地南沙群岛高地的交界处。 在1981年,巴拉望/卡拉棉海湾又被称作:巴拉望板块和巴拉望岩块。1989年,巴拉望/卡拉棉海湾还被称作巴拉望微岩块。菲律宾移动板块西至马尼拉海沟。它还和内格罗斯海沟和哥打巴托海沟相邻。这些海沟吸收了菲律宾移动板块与巽他板块之间的摩擦。菲律宾移动板块东部的边界是菲律宾海沟和东吕宋海沟。这两个海沟吸收了菲律宾海板块的地壳摩擦。 菲律宾海沟和东吕宋海沟被位处菲律宾海板块的本哈姆高地截断。本哈姆高地从历史上至今一直与东吕宋的马德雷山脉产生着碰撞。菲律宾移动板北部连接着台湾。在那里,吕宋岛弧和吕宋前弧的前端分别形成了海岸山脉东部和台湾的花东纵谷。菲律宾移动板块南部连接着马鲁古海碰撞带。马鲁古海碰撞带本身向北延伸贯穿菲律宾一直到达台湾。在马鲁古海碰撞带,由于东印度尼西亚的哈尔玛赫拉弧(Halmahera Arc)和桑吉和弧(Sangihe Arc)的碰撞作用,马鲁古海板块被两个板块所吞没。吕宋岛被南北走向的菲律宾断层系分为东西两部分。但是南北方向仍然连在一起。Pinet和Stephan在1989年的详细研究表明,北吕宋岛是菲律宾移动板块的一部分。菲律宾移动板块一般被认为是由一些由不同原因产生的大型岩块所组成。 7个主要的岩块在吕宋被确定: 东马德雷、 昂阿特、三描礼士、中吕宋岛、比科尔和卡坦端内斯岛。菲律宾中部有4个主要岩块: 班乃、民都洛、宿务和保和。 棉兰老岛有6个主要岩块:太平洋、苏里高、普哈达半岛、棉兰老岛中部山脉、Daguma区和三宝颜。

相关

  • 地球构造地球的结构同其他类地行星相似,是层状的,它们可以通过化学和流变学特性区分。地球拥有一层富含硅的地壳、一层溶融状的地幔、一层液体的外核和一个固体的内核。这些对地球内部
  • 羊奶羊乳,俗称羊奶,是家羊的乳汁。在现代文化中,相较于直接饮用,羊乳更常用于制造乳制品。许多著名的乳酪便是以羊乳制成,如希腊的菲达起司、法国的罗克福干酪、西班牙的曼彻格起司以
  • 古爱尔兰语古爱尔兰语是最古老的爱尔兰语,为一种或多或少可从其相关资料重建的一种古老语言。它的时间约为6世纪到10世纪,并在之后派生为中古爱尔兰语。古爱尔兰语首次被发现在一些6世纪
  • 气态气体是四种基本物质状态之一(其他三种分别为固体、液体、等离子体)。气体可以由单个原子(如稀有气体)、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分子(如氧气)、多种元素组成化合物分子(如二氧化碳)等组成
  • 罗马蜗牛罗马蜗牛(学名:Helix pomatia),又名罗曼蜗牛,是一种大型的陆生蜗牛。它们是可食用的蜗牛,故此经常被养殖,被煮食时会被称为“法国蜗牛”。罗马蜗牛是雌雄同体的,故此很少选择配偶的
  • 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尔(Владимир,英语:Vladimir),俄罗斯城市,弗拉基米尔州首府,位于莫斯科市东北方向190公里克里雅吉马河北岸。面积:124.6平方公里。人口:340,700 (2006年)。弗拉基米尔建
  • 钻头钻头,或称钻尾,是一种切削工具,可以通过旋转运动,去除材料从而产生孔。钻头具有许多尺寸和形状,已经标准化(分公制和英制),其横截面几乎总是圆形,不过某些专用钻头可以产生非圆形横截
  • 东经经度是一种用于确定地球表面上不同点东西位置的地理坐标。经度是一种角度量,通常用度来表示,并被记作希腊字母λ(lambda)。子午线穿过南极和北极并把相同经度的点连起来。按照
  • 一等站台湾铁路管理局车站等级为台湾铁路管理局(台铁)的车站级别。车站级别是由《交通部台湾铁路管理局所属分支机构组织通则》第二条明文规定的。台湾北部、中部、南部、东部地区优
  • 山座圆次郎山座圆次郎(庆应2年10月26日(1866年12月2日) - 大正3年(1914年)5月28日)日本明治、大正时期的外交官。生于日本福冈。东京帝国大学毕业。1901年任外务省政务局长,曾参与缔结日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