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阿尔及利亚战争

✍ dations ◷ 2025-07-21 14:15:11 #阿尔及利亚历史

丹麦-阿尔及利亚战争,也被称为阿尔及利亚远征,是一场丹麦-挪威和奥斯曼阿尔及利亚的战争,时间从1769年持续到1772年,当时阿尔及利亚是奥斯曼帝国一个省。

1700年代中期,丹麦-挪威在地中海贸易大大扩展。为了保护他们利润丰厚的商业免受巴巴里海盗侵害,他们与巴巴里海岸签订了和平协议,每年向这些州的个别统治者提供款项。

在1766年,巴巴穆罕默德·本·奥斯曼成为新的奥斯曼阿尔及利亚迪伊,他要求丹麦-挪威增加年度付款,并应该收到新礼物。丹麦-挪威拒绝了这一要求。不久之后,阿尔及利亚海盗劫持了三艘丹麦-挪威船只并将船员卖为奴隶。

1770年5月16日,4艘风帆战列舰和两艘巡防舰从哥本哈根起航,威胁如果阿尔及利亚人不同意和丹麦达成新的和平协议,他们就要轰炸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阿尔及尔没有受到恐吓,丹麦-挪威的轰炸以失败告终,因为大部分船员因伤寒爆发而病倒。同时这些船只无法承受来自阿尔及利亚人的重型火炮反击,这使他们的船体受损。丹麦-挪威远征军在不得不放弃袭击前,向阿尔及尔投下大约75枚炸弹。然后采取了对城市的封锁。

1772年,一个代表团被派往阿尔及尔,经过五天的谈判,达成了一项新的和平,其中阿尔及尔得到的报酬很高。此外,丹麦-挪威必须支付每个作为奴隶的战俘返回的费用,他们必须单独与每个奴隶主谈判赎回的价格。

今天,丹麦和挪威几乎都忘记了这场战争,因为它在丹麦和挪威历史上没有发挥过重要作用。

相关

  • 限制性修饰系统限制修饰系统(英语:Restriction modification system)是一种存在于细菌(可能还有其他原核生物),可保护个体免于外来DNA(如噬菌体)的侵入。有些细菌体内含有限制酶,可将双股DNA切断,之
  • ǃ̬浊齿龈搭嘴音(Voiced alveolar click)或浊龈后搭嘴音(Voiced postalveolar click)是一种辅音,主要出现于南非的一些口语中。用于表示此音的国际音标(IPA)是⟨ǃ̬⟩或⟨ᶢǃ⟩,亦有
  • 黄道婆黄道婆(1245年-1330年),又称黄婆、黄母,松江府华亭县乌泥泾(今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人,生活在宋末元初,中国古代的女性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生于南宋淳祐五年,由于家庭贫苦,十多岁时被
  • 犹太教自由派犹太教改革派,或称犹太教自由派、犹太教进步派,为犹太教在众多现代派别中,自认为是最进步的一派。这一派认为信仰须与时并进,并经由自身经验与理论而得,而非从律法书而来。他们重
  • 芬兰菜芬兰饮食的特色是全麦制品(裸麦、大麦、燕麦)及莓类(蓝莓、越橘、云莓、沙棘),牛奶与相关衍生产品(酪乳等)也相当普遍。传统芬兰常使用各种萝卜料理,直到18世纪引进马铃薯后便取而代
  • 武汉工业大学武汉工业大学是一所已不存在的大学,位于湖北武汉。2000年与武汉汽车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合并组建武汉理工大学。
  • 电信交换电信交换,又称为电话交换或电话转换。在电讯行业中,电话交换就是让一个连接用电话进行通话的电子系统。中央处理室就是安置各种设备(包括电话转换机)的场所,连接电话线路并且传递
  • 碎点魮碎点魮(学名:)为辐鳍鱼纲鲤形目鲤科魮属的其中一个种。该物种于1969年由Roland G. Bailey描述,分布于非洲三比西河中下游,体长可达3.2公分。 维基物种中有关碎点魮的数据
  • 加利西亚-葡萄牙语加利西亚-葡萄牙语(葡萄牙语:、加利西亚语:),又称古葡萄牙语或中世纪葡萄牙语,是伊比利亚半岛西北部地区在中世纪时期使用的语言,也是现在加利西亚语和葡萄牙语、加利西亚-阿斯图里
  • 卡加尔卡加尔(Kagal),是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Kolhapur县的一个城镇。总人口23775(2001年)。该地2001年总人口23775人,其中男性12113人,女性11662人;0—6岁人口2823人,其中男1551人,女1272人;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