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蓣

✍ dations ◷ 2025-10-22 16:54:28 #药用植物,薯蓣科,中药,根菜类

薯蓣(学名:;chinese yam;cinnamon-vine)又称为“蒣”,是薯蓣科薯蓣属的一种植物。 薯蓣的块茎称为山药,冬季采挖。原产地位于中国豫西北的焦作地区附近,古称怀庆府,因而也得名怀山。

山药一名首见于《山海经·北山经》薯藇,又名署预(《山海经》)、薯蓣、山芋(《本经》)、怀山药(《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山薯(《名医别录》)、薯药(《清异录》)、淮山药(《饮片新参》)、淮山、怀山、野山豆(江苏睢宁)、野脚板薯(湖南南岳)、白薯、长山药或者面山药(甘肃徽县)。

中国古代称薯蓣,唐朝时,为避唐代宗李豫讳(“蓣”与“豫”同音),改称薯药。宋朝时,又为避宋英宗赵曙讳(“薯”与“曙”音近),改称山药。

多年生草质缠绕藤本。叶片形状多变,叶腋间常生1-3个珠芽(气生块茎)。地下具圆柱形肉质块茎,垂直生长,表皮粗糙,黄褐色,密生细须根。夏季开乳白色花,花单生,少有结实,都实行块茎繁殖。三棱状扁圆形的蒴果(成熟后裂开)。

山药通常深埋于地下,与浅埋的马铃薯不同,不能直接拔起采收。需在田畦深挖沟后,细心挖掘长块茎。地上部叶腋间则可收获腋芽,即零余子(山药豆)。

原产于中国大陆,分布于河南、福建、山东、河北、浙江、湖南、湖北、江西、河北、安徽、江苏、云南、广西、贵州等地。17世纪前已传至朝鲜、日本。台湾近年来开始经济性种植。生长于海拔350米至1,100米的地区,多生在山坡、山谷林下、路旁的灌丛中、溪边及杂草中。

长在地下的块茎晒干后可当中医药材,称为淮山。中医认为它具有补脾益肾、养肺、止泻、敛汗之功效。味甘而性平,入脾、肺、肾三经。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一书提及山药能“益肾气、健脾胃、止泄泻、化痰涎、润皮毛”。山药也是四神汤的材料之一。

燥热体质及容易胀气者,建议少吃,如身体虚弱或患有急性炎症、便秘等,建议不宜食用。

现代科学分析,山药的最大特点是含有大量的黏蛋白。黏蛋白是一种多糖蛋白质的混合物,对人体具有特殊的保健作用,能防止脂肪沉积在心血管上,保持血管弹性,阻止动脉粥样硬化过早发生;可减少皮下脂肪堆积;能防止结缔组织的萎缩,预防类风湿关节炎、硬皮病等胶原病的发生。

其所含的多巴胺,具有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的重要功能,该成分在治疗中占有重要位置。

山药皮中所含的皂角素或黏液里含的植物碱。有些人接触会引起山药过敏而发痒,处理山药时应避免直接接触。


相关

  • α-变形菌纲α-变形菌(Alphaproteobacteria)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下的一个纲。此纲的成员变异性极大,且共通点极少,但他们确实系出同源。α-变形菌大多都是革兰氏阴性菌,而有些包内寄生
  • 圣萨尔瓦多岛圣萨尔瓦多岛(San Salvador Island),又名华特林岛,是巴哈马的一个岛屿,同时也是巴哈马的一个区。圣萨尔瓦多岛曾被广泛认为是哥伦布第一个到达的美洲岛屿。圣萨尔瓦多岛上有许多
  • 比利时独立比利时革命(法语:Révolution Belge,荷兰语:Belgische Revolutie / opstand / omwenteling)发生于1830年,比利时人受法国七月革命的鼓舞,反抗在1815年维也纳会议上强行合并荷兰及比
  • 日本航空123号班机空难日本航空123号班机空难(日语:日本航空123便墜落事故/にほんこうくう123びんついらくじこ Nihon kōkū 123 bin Tsuiraku Jiko ?),发生于1985年8月12日,为世界上涉及单一飞机的
  • 仙女座仙女座,88个现代星座之一,也是2世纪希腊罗马天文学家托勒密列出的48个星座之一,位于天球赤道以北。在希腊神话中,仙女座象征被拴在岩石上待海怪刻托吞噬的女神安德洛墨達。仙女
  • 洪迈洪迈(1123年-1202年),字景卢,号容斋;饶州鄱阳人(今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洪皓第三子。南宋名臣,官至翰林学士、龙图阁学士、端明殿学士。以笔记《容斋随笔》、《夷坚志》闻名于世。宣和
  • 诺盖人诺盖人,又称为高加索蒙古人,已完全突厥化。分布在达吉斯坦共和国及乌拉尔河一带,曾经在钦察汗国分裂后有自己的汗国,有大小之分。一部分迁往俄罗斯波多里亚,留在东欧平原即是钦察
  • 何政军何政军(1962年6月16日-),中国著名影视演员,现工作于上海人民艺术剧院。
  • 新新闻主义新新闻主义,一译新吉纳主义,是一种新闻报道形式。新新闻主义报道最显著的特点是将文学写作的手法应用于新闻报道,重视对话、场景和心理描写,不遗余力的刻画细节。新新闻主义被认
  • 临川郡临川郡,中国古代的郡,在今江西省抚州市一带。三国孙吴太平二年(257年)分豫章东部建临川郡。属扬州。郡治南城县(今江西省南城县东南),领有10县:西晋减吴后相沿,郡治改为临汝县,并改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