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5年坦博拉火山爆发

✍ dations ◷ 2025-06-29 10:20:04 #1815年坦博拉火山爆发

1815年坦博拉火山爆发,是指荷属东印度坦博拉火山于1815年爆发的事件。这次火山爆发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火山爆发,规模相当于米诺斯火山爆发。这次事件直接造成了坦博拉文化(英语:Tambora culture)的灭亡,并且间接造成了之后的无夏之年等一系列后续影响。这次巨大的喷发对当时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仍未被完全了解,是一个非常有启发的课题。

1815年4月5日–12日,坦博拉火山发生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火山爆发,等级为火山爆发指数7,释放超过1000亿立方米的物质 在远在2,000公里外的苏门答腊岛也听见了这次爆发。大量的火山灰落在了远达婆罗洲、苏拉威西岛、爪哇岛和摩鹿加群岛的区域。坦博拉火山所喷出的火山灰总体积多达150立方公里,而且抵达高至44公里之平流层。远至英国伦敦亦可见因火山灰而出现的日落彩霞。而人类历史上另一次同等规模的火山爆发发生在大约公元前16世纪的米诺斯火山爆发,据信那次火山爆发直接导致了克里特岛文明的没落。火山爆发造成了至少71,000人的死亡,其中有11,000–12,000人是直接死于火山爆发;大部分作者估计有92,000人死亡,但也有人指出,这一数字是一个过高的估计。

这次火山爆发造成全球气候异常,远至北美洲和欧洲的气候也深受影响,1816年成为“无夏之年”。北半球农作物欠收,家畜死亡,导致19世纪最严重的饥荒,其中中国清朝云南也出现严重饥荒,史称嘉庆云南大饥荒。

2004年,一支考古队在挖掘中发现了被1815年坦博拉火山爆发所掩埋的坦博拉文化(英语:Tambora culture)遗迹。据信1815年坦博拉火山爆发造成了坦博拉文化(英语:Tambora culture)的灭亡。

因为强大的火山喷发将影响数百万印度尼西亚人,直至今日,坦博拉火山仍被密切监测火山活动。

相关

  • 氧四环素土霉素 Oxytetracycline也称为“地霉素”或“氧四环素”,是第二个被发现的广谱抗菌的四环素类抗生素。土霉素是由Finlay等人在辉瑞实验室附近分离到的链霉菌Streptomyces rim
  • 罗克福奶酪罗克福干酪 (法语:le Roquefort),又译“洛克福奶酪”,是羊奶蓝霉干酪的一种,产于法国南部的塔恩河附近圣阿夫里克(Saint-Affrique)镇苏宗尔河畔的罗克福尔(Roquefort-sur-Soulzon)村。
  • HIV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语: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簡稱HIV,又称艾滋病毒)是一种感染人类免疫系统细胞的慢病毒,属逆转录病毒的一种。普遍认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导致艾滋
  • 里氏里氏震级(英语:Richter magnitude scale,港澳称黎克特制地震震级,台湾称芮氏地震规模),亦称近震震级(记作 M L
  • 鹿林天文台鹿林天文台是一座设于台湾嘉义县阿里山乡及南投县信义乡交界处鹿林前山的天文台,在玉山国家公园之内,海拔2862米,由国立中央大学在1999年设立,前身为鹿林观测站。目前由国立中央
  • 喻仲林喻仲林(1925年9月10日-1985年5月4日),生于山东冠县,画家。1943年,中学毕业后从军。1949年随国民政府迁台,在国防部任职。业余时间师从金勤伯学习国画。曾获中兴文艺奖章。
  • 刀栋梁刀栋梁(1886年-1943年8月17日),傣名召孟帕坎(Chao Mhoam Lhong Khong Gham,全称为召孟书宛纳帕坎),西双版纳傣族第四十三世召片领(车里宣慰使)。刀栋梁于傣历1287年(1925年)继承其父刀承
  • 2.PAK2.PAK是一种为编写人工智能程序而设计的程式设计语言。该编程语言拥有协程,1975年在加拿大推出发行,用以取代旧的1.PAK。2.PAK的技术发展是基于SIMULA 67。
  • 铋杂苯铋杂苯(C5H5Bi)是苯的一个碳源自被铋原子取代的一系列有机铋化合物,它的母体化合物特别活泼,尚未被分离出来。一种不稳定的4-烷基衍生物在1982年被报道,稳定的衍生物在2016年通过
  • 大型底栖生物大型底栖生物是指生活在水底,肉眼可见的生物 。大型底栖生物是指大于1毫米的生物;或是最小尺寸必须至少为0.5毫米的生物,或是能被0.05毫米网筛捕捞到的生物。包括多毛纲、双壳纲、珊瑚纲、棘皮动物、海绵、海鞘、甲壳类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