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玫瑰鹦鹉原名为布朗氏玫瑰鹦鹉或“黑草”玫瑰鹦鹉,该品种分布于澳大利亚北部,栖息地由东向西从卡奔塔利亚湾到阿纳姆地延伸至金伯利。1820年海因里希·库尔(Heinrich Kuhl)描述过这种鹦鹉,并且发现了两个亚种。不同于普通玫瑰鹦鹉的鲜亮色彩,北部玫瑰鹦鹉头部背部为黑色,脸颊上方为白色(北领地的为指名亚种,大部分为白色;西澳的为亚种,为蓝色)北部玫瑰鹦鹉的覆羽肩羽为黑色,并带有浅黄色滚边,背部下方和胸腹部为浅黄色,带有深色滚边。尾部为蓝绿色,翅膀内侧为黑色,翅膀弯曲之处与外侧中间覆羽为蓝紫色。雌鸟雄鸟羽毛相似,雌鸟及幼鸟通常羽色较深,并零星散布红羽。
在澳洲,北部玫瑰鹦鹉主要栖息于浓密的森林和开阔的草原,是食草性鸟类,主要以种子,尤其是草籽和桉树籽,以及花和浆果为食,但也吃昆虫。北部玫瑰鹦鹉在树洞里筑巢。虽不常见,但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上,北部玫瑰鹦鹉被列为低危物种。
1820年,德国博物学家海因里希·库尔(Heinrich Kuhl)首次将北部玫瑰鹦鹉描述为 这一描述来自于费迪南德·鲍尔(Ferdinand Bauer)对1803年2月罗伯特·布朗(Robert Brown)在马修·弗林德斯(Matthew Flinders )环绕澳大利亚海岸线的航行期间收集的标本绘制的插图。 这个特殊的词汇来自拉丁语“迷人的,可爱的或优美的”。 1821年,荷兰动物学家科恩拉德·雅各布·特明克(Coenraad Jacob Temminck)为了纪念布朗,将其命名为 ;1827年,爱尔兰动物学家尼古拉斯·艾尔沃德·维加斯(Nicholas Aylward Vigors)以布朗氏鹦鹉之名将其归类于属,称其为“整个鹦鹉科中最美丽的一种”。 但是约翰·古尔德(John Gould )在1865年的中写道:“迄今为止,鸟类学家将此类鸟称为( 以纪念这位著名的植物学家布朗;但遗憾的是,以其特征“命名此种鹦鹉更优于以该植物学家的名字命名 ”
1910年,格雷戈里·马修斯(Gregory Mathews)描述了G.F.希尔(G.F. Hill)在西澳大利亚纳皮尔布鲁姆湾(Napier Broome Bay)收录的玫瑰鹦鹉亚种。马修斯发现,与指名亚种相比,的脸颊蓝色更多,白色更少。 维多利亚河是该亚种与指名亚种之间的分界线。 动物分类学家亚瑟·凯恩(Arthur Cain)将该亚种等同于指名亚种,因为就他所知两亚种的唯一区别在于脸颊颜色,但也承认进一步的证据或许能说明两亚种的不同之处。 除了脸颊羽毛的差异外,二者的区别还在于亚种胸腹部的羽毛黄色更鲜亮,黑色滚边较窄,喙更长更宽。 马修斯在1912年发现了梅尔维尔岛(Melville Island)的一个亚种,梅尔维尔玫瑰鹦鹉(,并指出其背部羽毛颜色更深。 现在人们认为它和指名亚种并无区别。
国际鸟类学家联盟(IOC)已将“北部玫瑰鹦鹉”指定为其正式名称。 早期使用过的名称包括以收录者名字命名的布朗氏玫瑰鹦鹉(或布朗氏鹦鹉、长尾鹦鹉), 目前在欧洲和英国的养禽业中人们仍在使用布朗氏长尾鹦鹉的名称, 以及根据其黑羽命名的黑草玫瑰鹦鹉(或黑草鹦鹉、长尾鹦鹉)。 约翰古尔德(Gould)在1848年报告,当地人一般根据其外形称呼。并且黑草玫瑰鹦鹉是19世纪末人们最常用的称呼。1913年,该鹦鹉的名字被澳大利亚皇家鸟类学家联盟(RAOU)改成了黑鹦鹉(可能是随意删改)。 在澳大利亚北部西阿纳姆地区的昆温克语中,人们用和两个词称呼北部玫瑰鹦鹉。
作为属6种玫瑰鹦鹉之一北部玫瑰鹦鹉与东部玫瑰鹦鹉和淡头玫瑰鹦鹉组成了“白颊”玫瑰鹦鹉谱系。 1987年,奥文登(Ovenden)及其同事对线粒体DNA进行了一项基因研究,发现北部玫瑰鹦鹉是整个白颊谱系中的最早分支(基群)。 但是阿什利·希波姆(Ashlee Shipham)及其同事在2017年发表的一项关于核DNA的研究发现,东部玫瑰鹦鹉才是白颊谱系的基群,分支为淡头玫瑰鹦鹉和北部玫瑰鹦鹉,因此,玫瑰鹦鹉属的非旁系族群能够杂交。
除西部玫瑰鹦鹉外,北部玫瑰鹦鹉比所有玫瑰鹦鹉体型小,成鸟体重90至110 g(3.2至3.9 oz),体长29至32 cm(11至13英寸)。 翅膀宽大,翼展约44 cm(17英寸) , 尾部较长,有十二根羽毛。 尽管一些成年雌鸟羽色较深,头顶和胸部更可能有零星红羽,但仍很难从外观上分辨雌鸟雄鸟。 成鸟的前额、冠部、眼部、耳羽、上颈、后颈呈黑色,喉部为白色,颊部较大,指名亚种的颊部以白色为主,脸颊下方渐变为紫色, 亚种的颊部以蓝色为主,上部的白色范围较为狭窄。北部玫瑰鹦鹉的下颈羽,覆羽和肩羽为黑色,带有微黄滚边,边缘呈扇贝状;而背羽,尾羽,尾上覆羽及其下部为浅黄色,带有黑色滚边和不易发现的灰色绒羽。胸部绒羽羽色深灰,偶有红色。尾下覆羽为黑色,带有黑色滚边。腿部羽毛为淡黄色,略带蓝色。 长尾中间的舵羽呈墨绿色,到尖端处变为深蓝色;而其他的飞羽则呈深蓝色,边缘有一条浅蓝色和一条白色的条纹。尾下为淡蓝色,尖端为白色。羽翼静止时肩部呈现出一条较宽的斑状蓝紫色,次级飞羽的边缘为深蓝色,初级飞羽为黑色,边缘为蓝色。喙呈米黄色,鼻周蜡膜为灰色,腿和脚为灰色,虹膜为黑褐色。 幼鸟外形肖似成鸟,但整体羽色更深,颊部斑块不太清晰。尤其是黑色的羽毛实际更偏灰色,头、颈和胸腹部更可能会散布零星红羽。
北部玫瑰鹦鹉遍布澳大利亚北部。它的踪迹横跨西澳大利亚金伯利(Kimberley),南至南纬18度线附近,人们在德比(Derby) ,温贾纳峡谷国家公园(Windjana Gorge National Park) ,北部伍纳明·米利旺迪山脉(Wunaamin Miliwundi Ranges) ,斯普林维尔站(Springvale Station)和沃蒙(Warmun)都发现过它们的踪迹,据报在霍尔斯溪(Halls Creek)和菲茨罗伊克罗欣(Fitzroy Crossing)也发现过它们的身影。在北领地,从维多利亚河开始,它们的足迹北至提维群岛,东至西阿纳姆地,横跨北阿纳姆地,一路穿过密林根比岛和韦塞尔群岛至戈夫半岛。目前尚未在阿纳姆地中部发现北部玫瑰鹦鹉的踪迹,但它们曾出现在更东面的地区,如卡奔塔利亚湾的西部和南部海岸线附近,大约在博罗卢拉至昆士兰西部边界尼科尔森河的位置。
北部玫瑰鹦鹉生活在草木茂密的开阔林木中,如落叶桉树林及大草原。典型的栖息树木包括例如达尔文, , 和。或沿着小溪流和峡谷的植被中,或在露出地面的砂岩上,悬崖边,以及一些森林覆盖的近海岛屿上,你都可以发现栖息的北部玫瑰鹦鹉。偶尔也会在达尔文郊区的红树林或公共绿地中发现它们,虽然它们并未生活在茂密的森林中。
北部玫瑰鹦鹉不是群居鸟类,尽管有时几只鸟栖于同一棵树上,但通常单独或成对出现。 有时它们会组成6到8只左右的小群体,但很少见到有15只在同一群体内。 它们的性格比起同属中其他玫瑰鹦鹉来说较为害羞内向,受到惊扰会逃到树冠上方。 同时它们比其他玫瑰鹦鹉更为安静,科学家们也很少研究其叫声系统。飞行中,它会发出尖锐短促的的召唤声;栖息时,它会发出三声升调的或是金属管道般的音调。喂食时,或是在繁殖季节来临出现争吵时,可以听到轻细的啁啾。
在南半球的冬季,北部玫瑰鹦鹉通常在近水的桉树树洞中筑巢。巢中可容纳2至5个蛋,表面为白色磨砂状或略带光泽,大小约为26 x 21 毫米(1 x 0.8 英寸)。雌性鹦鹉独自孵蛋,历时19或20天。 刚孵出的雏鸟身上覆盖着长长的白色绒毛,大多弱小无助(仍生活在巢中)。 它们孵化后会在巢中呆上7周,由父母双方共同喂养。 雏鸟与父母会在一起生活一年或以上,经常以小家庭为单位一起觅食。
北部玫瑰鹦鹉在芳草茵茵的林间空地、路边、河岸以及树冠等地觅食。 它们以种子为食,尤其是桉树,荆树,柏树和草类的种子。也吃白桉()、达尔文纹皮桉、长果血木、白千层和长蕨叶的银桦属植物的种子和花蜜。它们也吃花朵,例如达尔文桉( )的花和果实。此外还吃幼虫和成虫。
北部玫瑰鹦鹉是棕鹰鸮()的猎物。 另外该鹦鹉身上或有鸟虱()。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北部玫瑰鹦鹉列为低危物种,因为其范围广且种群稳定,数量没有任何显著下降的迹象。 尽管如此,北部玫瑰鹦鹉仍不太常见。 放牧和频繁焚烧林地可能对北部玫瑰鹦鹉的数量产生负面影响。 与大多数鹦鹉一样,北部玫瑰鹦鹉受到《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CITES)的保护,列入了附录II中的濒危物种名单,这意味着进出口或交易该名单上的野生动物是非法的。
在澳大利亚,大多数人工饲养的北部玫瑰鹦鹉都是北领地的白颊指名亚种,但也有一些蓝颊的亚种或中间型。 它颜色靓丽,值得饲养。 据报道,在北半球的人工饲养中,北部玫瑰鹦鹉的繁殖时间与南半球的相同。 由于繁殖季节较早,它们在较冷的月份里可能无法在澳大利亚偏寒冷的地方产卵。饲养员曾尝试在围栏内使用喷水器以诱使它们在其他时间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