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之UB-33号艇(德语:SM UB 33)是德意志帝国海军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的其中一艘UB-II型近岸潜艇(英语:Coastal submarine)或称U艇。它由汉堡的布洛姆与福斯船厂承建,于1915年12月5日下水,至1916年4月20日交付使用(英语:Ship commissioning)。其艇载武器包括两具500毫米的艇艏鱼雷发射管以及一门88毫米口径甲板炮(英语:Deck gun)。UB-33号曾先后被部署至波罗的海和佛兰德,并参与了大西洋潜艇战。在总共17次巡逻期间,该艇累计击沉了13艘协约国或中立国商船,容积总吨为5390吨。1918年4月11日,UB-33号在瓦尔内沙洲(英语:Varne Bank)附近的多佛尔屏障(英语:Dover Barrage)内触雷沉没,艇内28名官兵全数阵亡。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随着U艇战(英语:U-boat campaign)形势的发展,UB-I型潜艇排水量过小、适航性不佳、推进系统可靠性低等问题愈发凸显。其水面航速甚至追不上商船,以5节(9.3千米每小时)航速潜航1小时后,蓄电池电能便会耗尽。它们甚至无力应对多佛尔海峡8至10节(15至19千米每小时)的海流。为此,潜艇监察局于1915年4月研发了UB-I型潜艇的放大版——UB-II型,并由德国国家海军办公室委托两家造船厂建造。其中UB-33号是由汉堡布洛姆与福斯船厂承建的第二批次的四号艇,于1915年12月4日下水。
与前一批次的UB-II型艇相比,UB-33号的水面及水下排水量分别增至274吨和303吨,全长增至36.90米,艇体采用单壳体加鞍形水柜(英语:Saddle tank (submarine))构造。由于突破了铁路限界(英语:Loading gauge),舷宽(英语:Beam (nautical))也得以增至4.37米。该艇采用双桨驱动,其主机为两台奔驰(德语:Benz & Cie.)六缸四冲程270匹公制马力(200千瓦特)柴油机用于水面运行,以及两台280匹公制马力(210千瓦特)的西门子-舒克特(英语:Siemens-Schuckert)电动发电机用于水下航行;水面最高航速9.06节(16.78千米每小时),水下5.71节(10.57千米每小时);能够在水面以5节航速续航7,030海里(13,020千米),或以4节(7.4千米每小时)连续在水下航行45海里(83千米)而无需充电。蓄电池被放置在中央潜柜的前方,以配平更重的发动机安装。其最大潜水深度为50米,潜没需时为30-45秒。
UB-33号的主武器为两具500毫米艇艏鱼雷发射管,采用层叠式布局,以实现可以创造最佳表面效率的舷弧设计;鱼雷携带量为4枚(后期增至6枚),鱼雷威力亦显著提高。辅助武器是一门88毫米30倍径速射炮(英语:8.8 cm SK L/30 naval gun)。司令塔增加了一具潜望镜,并配备了1根两段式可伸缩通信桅杆,前水平舵外形也做了调整。其标准船员编制为2名军官加21名水兵。
1916年4月22日,UB-33号在在首度担任艇长的海军中尉赫伯特·勒夫霍尔茨的指挥下正式入役(英语:Ship commissioning),随即展开海试(英语:Sea trial)。完成海试后,该艇于1916年6月22日被正式编入驻波罗的海的库尔兰区舰队。同年9月9-19日,UB-33号参与了由波罗的海侦察部队司令()指挥、负责渗透至里加湾的一次大规模侦察行动,但未击沉任何船只。之后,该艇亦曾被临时编入第四鱼雷艇区舰队,于1917年6月初在挪威和日德兰沿岸的波罗的海入口处巡逻缉拿违禁船舶。在这次行动中,共搜查了50艘船,其中3艘被缴作战利品。
1917年10月,UB-33号转配至比利时的佛兰德区舰队,主要在英吉利海峡和斯塔特角(英语:Start Point, Devon)附近巡逻。在此期间,该艇共计击沉13艘协约国或中立国商船,容积总吨为5390吨,其中包括2472总吨的英国煤船诺斯维尔号()。1918年4月6日,UB-33号从泽布吕赫出发,前往英吉利海峡开展破交战(德语:Handelskrieg),从此再没有返航。它是在4月11日为躲避英国巡逻船而闯入了布满水雷的多佛尔屏障(英语:Dover Barrage)。英国武装拖网船(英语:Naval trawler)海洋漫游者号于18:00左右观察到爆炸,随后发现了残骸碎片和浮油。没有幸存者。
1918年5月21日,英国海军潜水员在瓦尔内沙洲(英语:Varne Bank)附近的50°56′N 1°17′E / 50.933°N 1.283°E / 50.933; 1.283坐标:50°56′N 1°17′E / 50.933°N 1.283°E / 50.933; 1.283处发现了UB-33号的残骸。末任艇长弗里茨·格雷戈尔中尉的遗体仍在司令塔舱口内,显然他在最后一刻正试图离开潜艇。据称,这是由UC-75号潜艇(英语:SM UC-75)于1918年5月31日被击沉后,其时任艇长瓦尔特·施密茨中尉作为战俘在英格兰接受审讯时,从英国情报部门获得的一张照片中认出的。在潜艇中,潜水员发现了一个防水的钢制盒,里面装有德国U艇的秘密文件。UB-33号的残骸位于水下77英尺(23米)处。潜艇与直接从其上方通过的船舶龙骨之间的间隙非常小,且艇内仍有6枚鱼雷(其中2枚位于发射管内),这对该地区大量的跨海峡船舶交通构成了风险。但由于残骸遗址被官方列为战争坟墓,因此它不能被故意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