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星表
✍ dations ◷ 2024-12-22 23:13:08 #星表
星表是天文学上的目录。在天文学中,许多恒星都只有在星表中有简单的编号;而为了许多不同的目的,有许多巨大的星表在费时多年后才编辑完成,但其中仅有少数的会经常被引用到。许多近年编辑完成的星表是使用电子格式编辑完成,可以直接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天文资料中心或其他网站上免费下载。(参见文末的外部链接。)随着人们发明强大的新型望远镜,看到的星星也越来越多,可见星星的数量数以亿计,因此现阶段根本不可能把数百亿颗恒星收录在单一星表中,而使用不同性质的星表来分类。常用的星表有:HD/HDE,SAO,BD/CD/CPD,AC,USNO-B1.0,ADS,BS,BSC,HR,GJ,Gliese,Gl,GCTP,HIP。全世界已知最早的星表Babylonian star catalogues(英语:Babylonian star catalogues)出于巴比伦。中国东周战国时代,包括天文学家石申编写的《石申天文》和甘德编写的《天文星占》。两者均于公元前4世纪编攥完成。原本认为这是最早的星表,但后来巴比伦发现的星表打破了这一纪录。在希腊,最经典的则是托勒密的星表,这是完成于西元二世纪的天文学大成中的一部分,其中列出了1,022颗在亚历山大港可以看见的恒星。在西方与阿拉伯的世界被当作标准长达一千年之久。在历史上有两套恒星的命名法至今还被使用者,第一套是约翰·拜耳在测天图(Uranometria)中命名亮星所使用的,以希腊字母加上所在星座名称的所有格依亮度顺序为亮星命名,例如:半人马座α、天鹅座γ。详细的请参考拜耳命名法。 第二套是约翰·弗兰斯蒂德在Historia coelestis Britannica中使用的弗氏命名法。他保有星座的名称,但是改用数字来取代希腊字母。例如:天鹅座61、大熊座47。参考弗氏命名法有更详细的说明。拜耳和弗兰斯蒂德只命名了几千颗的恒星,而在理论上,全天星表应该收录天空中的每一颗恒星。但是天空中的恒星多到令人难以想像,在望远镜的观测下恒星数量已达数十亿颗;所以,这是件不可能达成的目标。退而求其次,各种不同的全天星表就设定一个星等的亮度限制,作为是否该收录的依据。亨利·德雷伯星表是哈佛大学天文台在1918年至1924年期间出版的一份星表,收录了最暗达到9等的225,300颗恒星,是世界上第一个收录恒星光谱的大型星表。该星表由爱德华·皮克林发起,由安妮·坎农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编纂完成的。由于美国天文学家亨利·德雷伯的遗孀资助了这个计划,因此命名为亨利·德雷伯星表。 HD序号在没有拜耳字母或弗氏星数的恒星中被普遍的采用,在原始的HD星表中序号从1~225,300是依1900.0分点的赤经,从225,301~359,083是在1949年出版的亨利·德雷伯扩充星表中增加的,仍然使用HD表示。史密松天体物理台的星表是从早先编辑的天体位置表中汇整而成的,但只收录到光度9.0等且自行运动已经精确测量过的恒星。他与HD星表有大量的重叠性,但没有自行资料的就被删除了。原本的恒星位置使用历元1950.0来标示,但最后一版已经改用历元2000.0。SAO星表较大的变动是增加了一些HD星表没有的资料:恒星的自行,因为这是很有用的资料;与HD星表和巡天星表序号的交互参照,在最后的一版中仍然被保留着。 在这份星表中的恒星都冠上字母SAO,再跟随着序号,总数为258,997颗。恒星以赤纬分区,每10度为一区共分为18区,在每一区中的恒星,依照赤经位置来排序。波恩星表(Bonner Durchmusterung)是在照相术发明前最完整的一份星表。这份星表在1852至1859年间由阿吉兰德(Friedrich Wilhelm Argelander)、克吕格(Adalbert Krueger)、和Schoenfeld(Eduard Schoenfeld)印制,以1850.0分点纪录了32万颗恒星。 因为是由波恩天文台编辑的,所以起初只有北天和少数南天的恒星(南纬2度),稍后在1886年增编的Südliche Durchmusterung (SD)收录了南纬1~23度的恒星12万颗。1892年,再度增修的版本为科多瓦星表(Cordoba Durchmusterung),是由John M. Thome在阿根廷的科多瓦编辑的,涵盖南纬22度以南的天区,总共收录了58万颗恒星。最后一版则是在南非好望角完成的摄影星表,于1896年完成,由南纬18度至南极,总共有45万颗恒星。在德雷伯星表中找不到的恒星,天文学家会优先使用BD星表的编号来标示恒星,不全是因为恒星的数量多,而是因为BD星表提供了光谱的资料。但很不幸的是,在参照到不同版本重叠的区域时,有些使用者没有指明是哪一个版本的序号,因此经常会造成混淆。这份星表从初版起共有四种编目的版本,排序都是依赤纬来编排的,以BD或CP为前导字母区分出北天和南天,后续的则是赤纬的标示,北天由+00至+89,南天由-00至-89,然后是在这个纬度内的恒星编号。编号是任意排列的,在每一个纬度内都有数千颗或上万颗的恒星。例如:BD+50°1725或CD-45°13677.《照相天图星表》(Astrographic Catalogue)是国际合作的照相天图计划的一部分,测量亮度在11.0等以上恒星的位置和给予标记。已完成的总数超过4,600万颗,其中有些已经暗达13等。这个计划开始于19世纪末期,在1891至1950年间,由少数几个机构在没有经费补助下进行观测,将整个天球以赤纬区分为约20个责任区,由每个天文台担负责任区的摄影与位置测量。这些天文台都使用相同的标准设备,所以每一张干版拍摄的都是相同的尺度:60秒角/厘米(mm),并由美国海军天文台负责维护与编辑目录的工作。最新的版本是2000.2版。依巴谷星表是根据欧洲空间局发射的依巴谷天体测量卫星在1989至1993年间搜集的资料编辑而成,于1997年6月出版,收录了118,218颗恒星。该星表给出了恒星的高精度视差数据。美国海军天文台星表是美国海军天文台出版的一份星表,其中USNO-B1.0星表总计五十多年来由施密特摄星仪拍摄的7,435张干版,30亿笔(3,643,201,733)不同观测者的纪录,包含了10亿多(1,042,618,261)颗星的位置、星等、自行等数据,极限星等为21等,采用2000.0历元,位置精确到0.2角秒,在五个波段上的光度精确至0.3等,并能分辨出85%以上非恒星天体,容量超过80GB。USNO-A2.0星表则包含了5亿多颗星的资料。其子集USNO-SA2.0星表包含了约5千万颗星,以供要求不高时使用。盖亚星表是将分4阶段发布的一份庞大星表,越后面包含的资讯越多;而早期释放的也会错过一些恒星,特别是位于恒星密集场中较黯淡的恒星;发布的每一份资料料都可以在盖亚的数据库中查询。盖亚 DR1,于2015年9月发布,是根据盖亚号在2015年9月之前进行,共14个月的观测结果编辑的。 。发布的资料包括11亿颗恒星只使用单频光度计测量的位置、视差和超过200万恒星的自行;还结合与共用第谷第二星表250万颗恒星的资料,以及3,000颗变星的光度曲线、可以定义天体参考框架的2,000多个星系位置和大小。第二份星表(DR 2),在2018年4月25日发布,是根据2014年7月25日至2016年5月23日,为期22个月的观测结果得出的。它包括13亿颗恒星的位置、视差和自行,以及另外3亿颗恒星的位置;大约11亿颗恒星的红、蓝两色光度资料,和4亿颗光度在4-13等之间,以单色光度计测量的恒星,以及大约700万颗恒星的径向速度。它还包括超过14,000颗选定的太阳系天体。完整的盖亚星表预计在2022年释出。一些与众不同的星表不会列出全天的恒星,而是为了工作上的需要只列出某一些特殊的类型。像是变星星表或是近星星表。艾肯双星表出版于1932年,收录了由北极至南纬30度的星空内的双星,总计17,180颗。耶鲁亮星表是耶鲁大学编辑的亮星星表,第一版在1930年出版,在与哈佛以光度计测量的星表比对之后,收录了视星等在6.5等以上的亮星。在1983年重编时将星等扩充至7.1等。星表中详细记录了每颗恒星的座标、自行、光度资料、光谱、和其他有用的资料。最后一版是在1982年发行的第四版,从第五版起改为电子版,直接放在网络上。5th edition由格利泽编辑的近星星表收录了距离地球在20秒差距内的天体。(参考恒星距离列表)。后续的版本将距离增加至25秒差距。在1969年印行的第二版中,序号由1.0-965.0(G1序号,Gl数)则代表第二版中新增的恒星。显而易见的,整数代表在第一版中已经收录的恒星,小数点后面是用来插入新发现的恒星,而不会破坏原有的排列顺序。这份星表的缩写代号为CNS2,但似乎在编目学中未被采用。 从9001-9850是1970扩充时加入的序号。1000-1924和2001-2159(GJ numbers)在1979年加入的序号。数值在1000-1294的表示是邻近的恒星,由2001-2159是扩充后加入的邻近恒星。在文字的表达上,数值会以GJ做前导字母,在扩充的版本上使用G1做前导字且会涵盖至旧有的版本。例如Gliese 436能用G1 436或GJ 436表示。数值在3001-4388的恒星出现在虽然这个版本标示了是初阶的,他仍然是目前(2006年3月)在使用的版本。在编目学上的编码是CNS3,总共有3,803颗恒星,其中大部分都继续使用GJ的编号,但其中1,388颗(包括太阳)都没有编号。这些没有编号的星使用3001-4388的序号,并以字母NN做前导,意思就是没有名字(No Name)。不过当大家在引用这些恒星的资料时仍然会使用GJ做前导字母,例如GJ 3021,虽然这不是官方认可的编号。视差星表(General Catalogue of Trigonometric Parallaxes)的第一版是在1952年印制的,稍后修订的版本称为新视差星表,现在已发行到第四版,总数将近9,000颗的恒星。与近星星表不同的是,他没有设定距离的限制,只是尝试收录所有已经知道被测量过的视差值。它采用1900.0分点,记录位置、长期变动、自行、加权平均过的绝对地平视差和标准差、地平视差观测的次数、不同数值的评等和折衷、视星等,还有交互参照的其他星表。辅助的资讯包括UBV测光值、摩根·肯纳光谱类型、是否变星或双星,如果有轨道也会列出。各种五花八门的讯息,无论是否可信,都尽所知的列入。作者为:由耶鲁大学天文台印制1995年出版。寻找近距离恒星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找出自行量高的恒星。已经有许多这样的星表存在了,我们列出的有:Willem Jacob Luyten later produced a series of catalogues:Later, Henry Lee Giclas took over, again with a series of catalogues:
相关
- 芽孢杆菌纲芽孢杆菌纲(学名:Bacilli)是厚壁菌门的一纲,包含有芽孢杆菌目和乳杆菌目两目,其下包含有芽孢杆菌属和其他如李斯特菌属等革兰氏阳性菌。医学导航:病菌细菌(分类)gr+f/gr+a(t)/gr-p(c/gr-o
- 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简称核物理学,核物理或核子物理)是研究原子核成分和相互作用的物理学领域。它主要有三大领域:研究各类亚原子粒子与它们之间的关系、分类与分析原子核的结构并带动
- 陶尔米纳陶尔米纳(Taormina),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墨西拿省内、位于墨西拿和卡塔尼亚之间,人口约九千九百余。公元前400年陶尔米纳曾是希腊的殖民地。公元前212年又归罗马帝国管辖。陶尔米
- 清辅音语音学中,将发音时声带振动的音称为浊音(又称有声音,英语:voiced sound),声带不振动的音称为清音(又称无声音,英语:voiceless sound)。辅音(子音)有清有浊,而多数语言中元音(母音)均为浊音,
- 望远镜望远镜是一种可以透过透镜或面镜将电磁波(例如可见光)折射或反射以协助观察远方物体的工具。已知能实用的第一架望远镜是在17世纪初期在荷兰使用玻璃透镜发明的。这项发明现在
- 异黄酮异黄酮(Isoflavones)是自然界的异黄酮类化合物,其中许多是哺乳动物的植物性雌激素(英语:phytoestrogen)。异黄酮主要是由豆科植物所分泌。异黄酮和许多相关的植物性雌激素会作为营
- 意大利文化意大利文化是指意大利半岛与周围地区形成的文化。从古代到16世纪为止,意大利都是西方文化的核心,也是伊特拉斯坎文明、古罗马、罗马天主教、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运动的起源。在
- 肯尼迪航天中心坐标:28°35′06″N 80°39′04″W / 28.585°N 80.651°W / 28.585; -80.651name = 'Aero', description = '航空太空科技(航空航天科技)', content = {{ type = 'text', text
- 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英语:Ribulose-1,5-bisphosphate carboxylase/oxygenase,通常简写为RuBisCO)是一种酶(EC 4.1.1.39),它在光合作用中卡尔文循环里催化第一个主要的碳
- 国歌《自由颂》(希腊语:Ύμνος εις την Ελευθερίαν,拉丁字母转写:Ímnos is tin Eleftherían)本来是一首有158节的诗,迪奥尼西欧斯·所洛莫斯在1823年著成,尼古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