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编钟

✍ dations ◷ 2025-02-23 14:19:02 #禁止出境展览文物,中国一级文物,曾侯乙墓,中国打击乐器,湖北省博物馆藏品,随州文物,战国青铜器,青铜乐器,编钟

曾侯乙编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一级文物,也是早期的禁止出境展览文物,于1978年在中国湖北省随县(今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现存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编钟是迄今已发现的古代编钟中数量最多、规模最大、保存最好、音律最全、音域最广的乐器,证明了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已经有了七声音阶,有绝对音高的概念,表明周代的文化与科技已达到很高的水准。

开挖曾侯乙墓后打开椁板,发现椁板下已被泥水浸泡,待水逐渐抽去,编钟露出水面,大致保持下葬时的状态,分两面呈直角折尺形立放。编钟中,45件甬钟上有铭文“曾侯乙乍�”,因此得名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数量巨大,完整无缺。编钟的钟架高大,由长短不同的两面木架垂直相交组成,长面位于墓西,长7.48米,高2.65米;靠南的一面长3.35米,高2.73米。在木架中有7根彩绘木梁,两端以蟠龙纹铜套加固。6个铜铸佩剑武士和8根圆柱承托住整个编钟,形成上、中、下三层。钟架及挂钩有246个。铜人著长袍,腰束带,神情肃穆。

曾侯乙编钟共65件,按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3层钟架上。

上层三组为钮钟,19件。形体较小,有方形钮,有篆体铭文,但文为圆柱形,枚为柱状字较少,只标注音名。

中层三组为甬钟,33件。分短枚、无枚、长枚三式。

下层为两组大型长枚甬钟,12件。有长柄,钟体遍饰浮雕式蟠虺纹,细密精致。

钟上有错金铭文,除“曾侯乙乍�”外,都是关于音乐方面的。在鼓中部和左面标出不同音高如宫、羽、宫曾等22个名称,另一面铸有律名、调式和高音名称以及曾国与楚、周、齐、晋的律名和音阶名称的对应关系。

另有楚惠王送的镈钟,1件。楚王酓章镈钟位于下层甬锺中间,形体硕大,钮饰为两对蟠龙对峙,其下一对回首卷尾,其上一对引颈对衔。钲部两侧以浮雕龙纹为衬地,并有五个圆泡形饰呈梅花状排列,器表亦作蟠虺装饰,枚扁平近于椭圆,口平。正面钲间铸铭:“隹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阳,楚王酓章乍曾侯乙宗彝,奠之于西阳,其永�用享”。记述此镈锺乃楚惠王赠送的殉葬品。楚惠王得知曾侯乙去世的消息之后,于在位第56年(公元前433年)特制镈锺用作祭祀。这为编钟铸造和该墓下葬年代提供了可考的依据。

最大的1件通高152.3厘米,重203.6千克;最小的1件通高20.2厘米,重2.4千克;钟体总重2567千克,加上锺架(含挂钩)铜质部分,合计4421.48千克,是中国出土的最大的青铜编钟。

编钟的悬挂有三种方式:下层锺用环挂式,挂钩为爬虎套环和双杆套环两种中层锺用钩挂式,挂钩为框架钩和焊钩两种;上层锺用插挂式,是以插销入挥、串钩锺钮。

锺及架的装饰,取有人、兽、龙、花、几何形等多种题材,采用了圆雕、浮雕、阴刻、雕绘、线描等多种技法。加之的精巧布局和细微刻划,具有美化效果。整架编钟,宏观巍峨庄重,微观精美华丽,是为艺术佳作。

钟上均铸有篆书铭文,共2828字,其内容反映战国时期乐律学之高度水准,对研究战国历史、音乐和冶铸技术等,都有着极高的价值。

曾侯乙编钟的击奏工具共有八件。六件7字形小木槌,当由三人各执一对,分别掌奏中层的三组锺,并兼顾上层钮锺,主奏旋律。两件长215厘米、粗6.6厘米的彩绘大棒,由两人分执,掌奏下层大钟,可配以和声,或烘托气氛。

这套造型壮观、配备齐全、音列充实、音频准确的大型编钟,堪数中国古代编钟之最,并以其数量之多,铸造之精,保存之好,音律之全,音域之广,音色之美,乐律铭文之珍贵,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古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观”,是“精神世界的圣山”,“文明古国的象征”。这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一套编钟。

曾侯乙编钟的铸造,有造型、浇铸和铸后加工。

曾侯乙编钟的铸型是由陶范组合而成,其中甬钟的铸型需要136块范、芯。

上层钮钟,中层甬钟是倒置浇铸而成;下层甬钟是正置浇铸而成。

《周礼·考工记》中记载,“金有六齐(剂),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曾侯乙编钟的合金,铜含量73.66%~78.25%;锡含量为12.49%~14.46%;铅含量一般小于2%;其他金属元素含量小于1‰。曾侯乙编钟的铜与锡的比例大约6:1。

实验证明,当含锡量为5.76%~12.48%时,钟的第二分音较强,声音尖锐单调;当含锡量大于13.03%时,钟的基音和第三、五分音较强,音色丰富悦耳;而当锡含量高于18%~20%时,青铜会脆而不经敲击。少量含铅(<3%)可以让声音变短,而含铅量高又会时声音干涩。

大多钟在铸后进行了磨砺加工。一方面,减少了铸造的缺陷;另一方面,进行了调音。调音时的磨砺是对称的。

曾侯乙编钟深埋地下二千余年,至今仍能演奏乐曲,音律准确,音色优美。这套编钟音域宽广,自C2(64.8Hz)至D7(2329.1Hz),共有五个八度音程,又一大二度。

中心音域内具十二半音,可以旋宫转调,演奏五声、六声和七声音阶的音乐作品,音色十分优美。每个钟可以敲出呈三度音程的两个乐音(即正鼓音、侧鼓音。音差:小三度41个,大三度23个),且互不干扰,亦可同时敲击产生和声。全套编钟可以发出低音、中音和高音三种声音,下层的大钟,声音低沉浑厚,音量大、余音长;中层较大的钟,声音圆润明亮,音量较大、余音也较长;中层较小的钟,声音清脆、嘹亮,音量较小、余音较短;上层钮钟声音透明纯净,音量较小、余音稍长。

曾侯乙墓中还有敲击编钟的工具,中上层编钟用T字形木槌敲击,下层的大型甬钟用长圆木棒敲击。这种演奏方式在墓中出土的彩漆鸳鸯盒的彩绘上得到了印证。

曾侯乙编钟(以及曾侯乙编磬)上,丰富的文字资料,让人们对先秦的乐学体系有了更深的认识。

曾侯乙编钟采用了十二音位体系(是十二律体系的变种),这十二个音可以分为三组,“基”、“角”、“曾”。“四基”即四个基础音:徵、羽、宫、商。它们分别有两个变化音:“角”为基音上方大三度,“曾”为基音上方两个大三度。这样,十二个音可以包含在这三音组之中了。

曾侯乙编钟中,大多铭文标音都是以“姑洗”为宫。平均来看,姑洗为宫的音,比A440标准音的音高,要低35音分。而姑洗宫标准音,是甬钟(中 · 二 · 8)的正鼓音,频率为256.4Hz。

同时,很多铭文阐述了不同阶名的对应关系。比如“兽钟之下角,穆钟之商,姑洗之宫,浊新钟之终”。

曾侯乙编钟的低音区的音密集;高音区的音比较稀疏。

上层钮钟与甬钟不同均。甬钟是以姑洗为宫进行标音。上层二、三组钮钟以无铎为宫的音列(无铎均),上层一组钮钟,属于浊文王均。它们可能来自于其他钟组,同时,三组钮钟均五音不全。

中、下层甬钟是曾侯乙编钟的主体。

中层甬钟,三组钟构成相互重叠的三个音列。如果三组钟正鼓音、侧鼓音相互补充,可以在C4到G5之间,构成完备的半音阶序列。中、低音部分,正鼓音按照徵、羽、宫、商、角重复排列。高音部分正鼓音、侧鼓音构成六声音阶:宫、商、角、羽曾、徵、羽(即 C6, D6, E6, F6, G6, A6, C7)。

下层甬钟,两组钟的侧鼓音不明显,正鼓音可以构成七声音阶(下徵音阶)。

相关

  • 人口索引 国防预算 石油储量 军事(武装部队) 死刑 国债 生育率 最高点 官方语言 地理 政体 面积 代码 陆地面积 人口 人口密度 国内生产总值 国徽 国旗 国歌 国家格言 首都 城市
  • 乔治·A·米勒乔治·阿米蒂奇·米勒(英语:George Armitage Miller,1920年2月3日-2012年7月22日)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曾经担任洛克斐勒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授以及哈佛大学心理
  • 鲛齿鲸鲛齿鲸(学名Squalodon),又名原鲛鲸或鲨齿鲸,是一属已灭绝的鲸鱼,属于鲛齿鲸科。鲛齿鲸最初由Grateloup于1840年所命名,并被认为是属于禽龙类的恐龙,但后来被重新分类。鲛齿鲸的学名
  • 赖远明赖远明(1962年8月-),中国寒区工程、土木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生于江西龙南。1983年毕业于江西理工大学,1986年在兰州交通大学获硕士学位,1999年
  • 成见威胁成见威胁(英语:stereotype threat)是指一个人在某种环境里,会担忧或焦虑自己的行为,将会验证那些对于自己所属社会群体的负面刻板印象,而这种焦虑将会影响该人的表现,使得他的表现
  • 大卫·李嘉图大卫·李嘉图(英语:David Ricardo,1772年4月18日-1823年9月11日),英国政治经济学家,对经济学作出了系统的贡献,获认为是最有影响力的古典经济学家,也是成功的商人、金融和投机专家,并
  • 腹链蛇属腹链蛇属(学名:)是蛇亚目游蛇科下的一个蛇属,其品种均为无毒蛇类,多分布在亚洲地区,包括中国、西伯利亚、韩国、印度次大陆、中南半岛、东南亚、日本及印尼。其拉丁学名“”同时亦
  • 费菜费菜(学名:)为景天科景天属的植物。分布于朝鲜、俄罗斯、日本、蒙古以及中国大陆的青海、吉林、江苏、山东、浙江、四川、湖北、宁夏、内蒙古、辽宁、山西、安徽、河南、甘肃、
  • huginhugin是一款由Pablo d'Angelo为主开发的跨平台开源全景摄影图像拼接软件。它是基于Helmut Dersch's Panorama Tools与Andrew Mihal的及的一款图形化界面的前端程序。拼接允
  • 尼古拉斯·雷瑙尼古拉斯·雷瑙(Nikolaus Lenau,1802年8月25日-1850年8月20日)是出生于蒂米什瓦拉的奥地利籍德语诗人作家,笔名为Nikolaus Franz Niembsch, Edler (nobleman) von Strehlenau,以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