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村(日语:青ヶ島村/あおがしまむら */?),亦会被称为青之岛村,为东京都辖下的村,位于伊豆群岛南部的青岛,辖区也正是青岛全域。
村内人口自2015年以后已不足两百人,目前是全日本除了为俄罗斯控制南千岛群岛和因福岛第一核电厂事故而疏散的町村外,人口最少的市町村。
青岛是座火山岛,岛屿长3.5公里、宽2.5公里,面积5.98平方公里,也是伊豆群岛中最南方的一个有人岛,距离东京都位于本土的区域超过350公里,距离最近的行政区划八丈町也有68公里之远,其纬度已与位于九州的宫崎县相当。
居民主要居住于青岛北名为“冈部”地区的聚落中,在青岛南部的破火山口地形内区域则被称为“池之泽”地区,两地之间可透过东京都道236号青岛循环线(日语:東京都道236号青ヶ島循環線)经两座隧道而往返;不过由于青岛村并未使用大字或小字的地名,因此全村的地址都是使用“青岛村无番地”。
在江户时期就有伊豆群岛其他岛屿的渔民移住至青岛,1780年起青岛上的火山活动开始趋于活耀,但直到1785年火山开始大规模爆发后,岛上居民才开始全面撤离,此期间约造成130至140人的死亡,幸存的约两百位居民则暂时迁至八丈岛,使得青岛一度成为无人岛;此后在1794年开始陆续有岛民尝试回到青岛居住,但由于岛上港口、道路、住所、耕地皆须重建,同时又遭遇严重鼠害,直到1817年佐佐木次郎太夫才成功的带领部分岛民返回青岛居住,最终在1824年大部分在八丈岛避难的岛民也都回到了青岛。1835年江户幕府在青岛完成检地,并于1839年恢复对青岛征收赋税,此时岛上居民有241人,包括男133人、女108人。
1940年4月1日,日本政府在青岛实施町村制,设立青岛村,隶属东京都八丈支厅管辖,但在二次大战结束后,青岛为盟军控制,此后一度于1946年1月29日在驻日盟军总司令的训令下,和伊豆群岛一起从日本的行政管辖中脱离,由盟军直接管理,不过此措施仅维持不到两个月,在3月22日日本即恢复对青岛的行政管理权。1974年6月28日制定村章。
自19世纪末以来的纪录中,青岛上人口最多时曾达到754人,在1940年设立青岛村时的人口数也有407人。
目前村内居民以从事包括公务、观光在内的服务产业为主。
过去在青岛村成立之前,青岛上并未设立投票点,因此居民必须乘船到位于68公里外的八丈岛方能投票,在1932年的第18届众议院议员总选举(日语:第18回衆議院議員総選挙)中,青岛的居民只有一个人参与投票,直到1940年的东京府议会选举,才首次在青岛村设置了一个投票站,因此在此次的投票,79名选民中有60人参与投票。
二次大战后的1945年到1956年期间,青岛村仍然因为位置偏远,未建立与日本本土即时通信的方式,而无法参加日本全国和东京都的选举,直到1956年5月21日当地的无线电话线路开通后,当年青岛村的居民才首次参与了第4届日本参议院议员通常选举的投票。
青岛的电力仰赖东京电力设立的青岛火力发电厂,民生用水则是仰赖向泽取水场所收集到的雨水。
全村仅有青岛村立青岛小中学校(日语:青ヶ島村立青ヶ島小中学校)一所学校,居民虽少但仍在村公所旁设有青岛村立图书馆(日语:青ヶ島村立図書館),也在村公所旁的“欢迎中心(日语:おじゃれセンター)”内则设有岛上仅有的诊疗所、保健中心及青岛村保育所。
警视厅的八丈岛警察署(日语:八丈島警察署)在此也设有青岛驻在所。
国际环保组织一个绿色星球在2014年发表了《在死前你应该看到的13个惊人的自然奇观》中,将青岛的火山地形列入其中,此篇文章为青岛村带来的大量来自海外的观光客,岛上的破火山口地形、夜晚的星空等自然景观都成为了吸引观光客的景点。
在2019年时约有近1,400名观光客来到岛上,岛上共有六家民宿及一个露营场,最多可容纳126名旅客。
青岛村目前无直接往返日本本土的交通方式,前往青岛村皆须经由八丈岛,从八丈岛前往青岛村主要仰赖东海汽船(日语:東海汽船)旗下伊豆群岛开发(日语:伊豆諸島開発)公司所经营的定期渡轮,乘船约需两个半小时,每周约有四至五班的往返航次。
全日本唯一完全采用直升机作为运送机种的东邦航空也有开设自八丈岛往返青岛村的航线,搭乘直升机前往仅需约二十分钟,但每天仅有一航次的往返。
正在驶入青岛三宝港的渡轮
青岛村的直升机搭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