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瑟琳·比廷

✍ dations ◷ 2025-02-25 14:24:32 #凯瑟琳·比廷

凯瑟琳·高登·比廷(英语:Katherine Golden Bitting,1869年4月29日-1937年10月15日)美国食品化学家,也是有关食品保存论文的高产作者。为协助自己的调查与研究,凯瑟琳和她的丈夫阿弗里尔·比廷收集了从古至今大量的“有关食品的来源、制作和消费,与它们的化学、细菌学和保存”的资料。比廷夫妇后来将大量有关食品保存和烹调的文献捐赠给美国国会图书馆,被称为比廷收藏,其中包含了大量十八和十九世纪英美食品制作的文献,和一部分重要的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文献。很多现代食品安全的实践和技术都直接来源于此。

凯瑟琳·比廷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斯特拉特福。自幼随全家移居美国马萨诸塞州。1886年凯瑟琳从Salem Normal学校(萨勒姆州立大学)毕业。1890年进入普渡大学就读,在完成硕士论文的同时,他担任普渡农业推广站的助理植物学家。他的丈夫阿弗里尔·比廷是一位兽医教授,同时也是厨艺专家和几本食谱的作者。1893年她开始在普渡任教, 讲解生物学、结构植物学和细菌学。1895年他获得普渡大学获得科学博士学位,并成为印第安纳州科学院院士

1907年9月,比廷被任命为美国农业部化学局化学部门的微生物分析员。她的第一份工作是与丈夫合作开发一种无防腐剂番茄酱生产方法。比廷夫妇将他们在拉法耶特的家变成了番茄酱工厂,生产了数百瓶调味品。他们从数十家工厂收集番茄酱样本进行分析。观察样品并进行变质实验,最终确定了添加糖和醋可以防止变质。1909 年他们以“番茄酱变质的实验”为题发表了这一发现。1915 年又出版了两本专著《制造商的番茄酱方法》和《显微》。1913-1918年比廷夫妇在国家罐头厂联盟担任微生物分析员。他们在 1937 年出版了“阿佩尔法或罐装的艺术”。1919年起她在玻璃容器协会担任细菌学研究员。

比廷夫妇多达4,346卷的收藏现藏于国会图书馆的珍本和特藏部,包含从15世纪到20世纪的美食有关的文献。策展人里奥纳德·拜克给了它一个专业的评价,将她的收藏与美食作家伊丽莎白·罗宾斯·潘奈尔的收藏并称。并提供数字版本。

相关

  • 恒温动物恒温动物(Homeotherms),俗称温体动物,与内温动物(Endotherms)不 同。在动物学指的是那些能够调节自身体温的动物,其活动性并不像变温动物那样依赖外界温度。在鸟和哺乳动物会通过新
  • 池田大作池田大作(1928年1月2日-),日本东京人,国际创价学会会长、日本创价学会名誉会长,是一位著名宗教家、作家、摄影师。毕业于日本富士短期大学。曾任日本创价学会会长(1960年─1979年)。
  • 租调租庸调制,唐朝一度实行的赋税制度,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租庸调定须均田制的配合,一旦均田破坏,租庸调法则失败,武周后由于人口增加,又不断土地兼并,公家已无土地实
  • 斜长石斜长石(英语:Plagioclase)是长石的一种,是一种在地球上很常见且很重要的硅酸盐矿物。斜长石并没有特定的化学成分,而是由钠长石和钙长石按不同比例形成的固溶体系列。“斜长石”
  • 周远周远(1938年7月16日-),江苏金坛人,中国低温工程、制冷技术专家。196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 司州 (北魏)其一是北魏天兴中置,治平城县(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太和中改名恒州。其二是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自平成迁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旧置洛州于洛阳,至是改为司州。辖境相当今河南省
  • 韦德金德弗兰克·韦德金德(英语:Frank Wedekind或Benjamin Franklin Wedekind,1864年7月24日-1918年3月9日)是德国作家、剧作家。于1889年开始写作,因反对自然主义,故常以剧作家格哈特·豪
  • 郑俊英KakaoTalk对话群组郑俊英KakaoTalk对话群组(韩语:정준영 카카오톡 채팅방)是指于2019年被揭发的韩国娱乐圈性犯罪丑闻。郑俊英出生于1989年2月21日印尼,曾在中国、印尼、法国、日本和菲律宾等地生
  • 陈垂枝垂枝(越南语:Thùy Chi,1990年5月4日-)本名陈垂枝(越南语:Trần Thùy Chi),越南女歌手。1990年出生于海阳省海阳市,现工作于河内市。父母都在海阳市文化艺术部门工作,从小受到家庭艺术熏陶和音乐训练,6岁开始学习钢琴。垂枝于2008年末获得越南歌曲创作年度创作奖之观众奖。2009年获得绿波奖十大流行音乐歌手,自此走上音乐道路。绮靡的代表作品有《城市》(越南语:Thành thị)、《幸福之路》(越南语:Con đường hạnh phúc)等。
  • 第三人效果第三人效果(英语:The Third-Person Effect)指的是“大众媒体对那些报道这种现象的人以外的人产生巨大的影响。”1983年,菲利普斯·戴维森(W. Phillips Davison)提出“第三人效果假说”(third-person effect hypothesis),该假说预测:“在认知层面上,人们往往会高估大众媒体信息对他人在态度和行为上的影响,即受众接触到说服讯息时,可能会预期该信息对其他人的影响力大于对自己的影响。在行为层面上,该假说预测,这种“第三人效果”认知会使人们可能采取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