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可觉差

✍ dations ◷ 2025-02-23 21:15:50 #知觉,心理物理学

最小可觉差(英语:Just-noticeable difference,JND),为心理物理学(psychophysics)名词。代表人类或者是动物,对于某一特定的感官刺激所能察觉的最小改变。

对许多感受维度而言,最小可觉差为一个随原始输入增减的函数,最小可觉差与原始刺激的比值则约略为常数。若以物理单位表达,可写为:

I {\displaystyle I\!} 则是一个常数。此定律最早由Ernst Heinrich Weber(英语:Ernst Heinrich Weber),在进行“举重感知界限实验”时发现。由于理论比值(尚存有争议)之后被古斯塔夫·费希纳提出,因此这个定理常被称为韦伯-费希纳定理;至于常数则称为Weber constant。这个定理对于大部分的感官维度都适用,至少有不错的近似值,如对于光线的强度,或者是对声音的强度及音高。不过也存在例外,如对光的波长的感知能力。

Stanley Smith Stevens(英语:Stanley Smith Stevens)曾对此感官特性有所争论,认为此性质只适用于被他称为“量”(prothetic)的感官联集,此类型所接受到的刺激主要为强度或其他类比性的改变;对于“质”(metathetic)的感官联集,也就是感受力为质的变化的感官,则此定理不再适用。

最小可觉差是一个统计值(带有统计偏差)而非一标准值,在每次的试验中,对于同一个人的最小可觉差所得到的结果必定会有所浮动,因此要得到此值必须用大量的实验来决定界限。通常我们用一个人在50%的试验中能达到的辨识水准来表示此值,若使用其他比例,则通常会在形容时一并列出,如:75%最小可觉差。

现代心理物理学中,存在如信号察觉理论(signal detection theory)等,其指出我们观察到的最小可觉差即便经过统计处理后,仍然不是一个绝对量,而会随客观(环境)及主观(受测者)因素改变。

在分配重量以平衡杠杆的实验中,也可以观察到这个特性。

相关

  • 乔治·蒙塔古乔治·蒙塔古(英语:George Montagu,?-1815年6月20日)是英格兰陆军军官和博物学家。以著作《鸟类学词典》而闻名。在英国,乌灰鹞也叫做“蒙塔古鹞”(Montagu's harrier),以纪念这位鸟类
  • 高棉裔依善地区 武里南府,素林府,四色菊府北高棉人,或称高棉裔泰国人,是指土生于泰国北部和东北部依善地区的高棉人,他们是高棉帝国统治泰国时代的高棉人的后裔。随着十三世纪素可泰王
  • 札加瓦人札加瓦(英语:Zaghawa)是非洲的一个民族,主要生活在查德东部与苏丹西部。他们属于半游牧民族,以驯养牛、骆驼与绵羊为生;此外也种植一些粮食作物。札加瓦人在13世纪之后改信伊斯兰
  • 柏林四强协定柏林四强协定(英语:Four Power Agreement on Berlin,又称柏林协议或柏林四方协议),是1972年6月3日由四个战时同盟国的大使协定的。四国外长,英国的亚历克·道格拉斯-休姆、苏联的
  • 奥塔·希克奥塔·希克(捷克语:Ota Šik,1919年9月11日-2004年8月22日)是捷克斯洛伐克经济学家,捷克斯洛伐克经济改革委员会主席、副总理、经济部部长,在60年代被誉为“捷克斯洛伐克经济改革之
  • 三氯化镎三氯化镎或氯化镎(III),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化学式NpCl3,有强放射性。三氯化镎可由氢气或氨气在350~400℃还原四氯化镎得到:三氯化镎在450℃可以水解,产生NpOCl。
  • 双子座计划双子座计划是美国的第二个载人航天计划,计划实施于水星计划和阿波罗计划之间,在1965年至1966年间共有10次载人飞行。计划的目标是为更先进的太空旅行积累技术,尤其是其后的阿波
  • 特克公爵法兰西斯特克公爵法兰西斯(英语:,1837年8月28日-1900年1月21日),1863年以前称霍亨施泰因伯爵法兰西斯,英国王后特克的玛丽的父亲。法兰西斯的父亲是符腾堡王国第一任国王腓特烈一世的侄子,母
  • 阮小罗阮小罗(越南语:Nguyễn Tiểu La/.mw-parser-output .han-nom{font-family:"Nom Na Tong","Han-Nom Gothic","Han-Nom Ming","HAN NOM A","HAN NOM B","Ming-Lt-HKSCS-UNI-H","
  • 高思高思(英语:Clarence E. Gauss,1887年1月12日-1960年4月8日)美国外交官,生于美国华盛顿特区,共和党人、新教徒。1912年至1915年,担任美国驻上海副领事;1916年,担任美国驻上海领事;19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