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登堡大公国是十九世纪时德意志邦联、北德意志邦联和德意志帝国的州国之一,其领土由三个独立的部分组成 — 包括奥尔登堡、奥伊廷和比肯费尔德。大公国的领土大小在德意志诸国中排名第十,在德国联邦参议院中有一票,而在德意志帝国议会中则有三名代表。
大公国的大部分人口都是萨克森人,但是亦有相当数量的古代弗里斯兰人后裔在大公国的北部和西部居住。两支种族某程度上仍然可以被辨认出来,但是他们都已经以低地德语为日常语言。只有在萨特兰地区的弗里斯兰人仍然使用当地独有的沙特弗里西语。大公国的人口分布并不平均,国内某些的沼泽地带人口密度每平方英里平均高达300人,可是在一些地区例如丘陵地带人口密度却可能低至每平方英里平均只有40人。有大约百分之七十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地区。大公国1853年将亚德湾沿岸土地透过亚德条约让予普鲁士王国,日后普鲁士在这里建立了威廉港。
1774年,奥尔登堡王朝分支荷尔斯泰因-戈托普王朝的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被皇帝约瑟夫二世封为奥尔登堡公爵,建立由荷尔斯泰因-戈托普分支统治的奥尔登堡公国。
在升格为大公国前的拿破仑战争时期,时任公爵彼得·弗里德里希·威廉失去了对公国的统治。1806年奥尔登堡公国被法荷联军占领,公爵和摄政彼得·弗里德里希·路德维希被迫流亡; 但1807年威廉公爵复辟,1808年公国加入了莱茵联邦。1810年公爵拒绝拿破仑以艾尔福特作为领土交换,可是公国仍然被迫合并到法国。这令公爵决心加入反法同盟。由于公爵为俄国亚历山大一世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因此在维也纳会议中,公爵除了重获原奥尔登堡公国的领土之外,还获得奥伊廷和比肯费尔德两地,更可升格为大公国。1829年,奥古斯特继承父亲彼得一世成为新任大公。
奥尔登堡在1848年席卷全欧的革命中并不能够完全避免,但国内由此至终并未有发生大型的骚乱。1849年,奥古斯特大公颁布了一部自由程度甚高的宪法。在此之前,大公国都以开明专制的思想作为统治政策,大公国内没有贵族的特权阶级,农民阶级相对独立,国内城镇影响相对次要; 这些因素令新宪法的推行将少不免地产生一定程度的摩擦。虽然1852年对宪法中某些条文作出了修改,但这宪法仍然是德意志邦联众邦国宪法中自由度最高的一部。1855年与1868年大公国的行政系统都作出了重大的修改,而1853年提出的法案亦规范了国内的教会事务。同年大公奥古斯特逝世,并由其子彼得二世继位。1863年彼得二世有意获得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两公国的公爵爵位,但最终1867年他在普鲁士的意愿之下放弃了争取,彼得二世亦因以获得少许的补偿。1866年普奥战争中彼得二世决定支持普鲁士对抗奥地利帝国,并加入了北德意志邦联。1871年大公国成为了德意志帝国的其中一个州国。
本条目出自公有领域:Chisholm, Hugh (编). 大英百科全书 (11th ed.). 剑桥大学出版社. 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