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埃贡·席勒
✍ dations ◷ 2025-09-06 20:41:53 #埃贡·席勒
艾贡·席勒(Egon Schiele,1890年6月12日-1918年10月31日)是奥地利画家,师承古斯塔夫·克林姆,是20世纪初期重要的表现主义画家。席勒的作品特色是表现力强烈,描绘扭曲的人物和肢体,且主题多是自画像。艾贡·席勒生于奥地利图伦,他的父亲,阿道夫·席勒是任职于奥地利国家铁路局的火车站站长。他的母亲,玛莉·席勒,则是来自波希米亚的捷克克鲁姆洛夫。在小时候,席勒曾去由克洛斯特新堡修道院所开设的学校,当时他的美术老师:K.L. 史特劳区就已发现他的艺术天分,并支持他朝艺术界继续发展。席勒15岁时,父亲死于梅毒,他的舅舅奥尔(Leopold Czihaczec)成为他的监护人;奥尔对席勒不愿接受高等教育感到难过,但他也认同席勒对艺术的热情的天赋。1906年,席勒向克林姆也曾读过的维也纳艺术工商学校(Kunstgewerbeschule in Vienna)提出入学申请并通过。他在那里就读不到一年,就由学校的多位教职员推荐到维也纳美术学院就学,学习油画和素描。但新学校的保守风气使他感到挫折。纪录显示1907年时,希特勒被这间学校拒绝,因此曾有谣言指出希特勒和席勒彼此认识。1907年,席勒向克林姆寻求指导。克林姆一向乐于提携后辈,他对才华洋溢的席勒更有高度的兴趣。他购买席勒的画作,或是用自己的作品和席勒交换,还帮席勒安排模特儿,为席勒引介买主。他还带席勒加入维也纳工坊(Wiener Werkstätte)-一个与维也纳分离派有关的艺术家团体。1908年,席勒在克洛斯特新堡举办了第一场展览。1909年,在完成第三年的学业后,席勒离开学校,并与其他对学校不满意的学生创办名叫“Neukunstgruppe”(新艺术组织)的团体。克林姆于1909年在维也纳举办的“Kunstschau”展览中曾邀请席勒参展。席勒在那里看到了爱德华·蒙克、让·图洛普与文生·梵高等人的作品。从保守的学院解放出来后,席勒开始接触到人体与性欲的题材。同时,许多人注意到席勒的作品中那种不安定的情绪。1911年,席勒与17岁的维拉妮·威利·诺依齐(Valerie Wally Neuzil)相识。维拉妮与席勒在维也纳同居,并担任他某些最知名画作的模特儿。关于维拉妮的资料很少,但已知她曾是克林姆的模特儿,且很有可能也曾是克林姆的情人。席勒和维拉妮因不满意维也纳狭小的城市环境,曾搬去捷克克鲁姆洛夫的小城市居住,也就是席勒母亲的家乡。尽管席勒与当地的关系密切,他和维拉妮还是被当地的居民赶了出来;原因是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与他们格格不入,尤其是无法容忍席勒雇用数名十几岁的少女担任模特儿这点。他们随后一起搬到在维也纳西边的小镇新伦巴赫,并在那边寻找灵感和便宜的工作坊。席勒不检点的生活方式激怒了当地居民,他的工作坊还成了当地小流氓聚集的场所;1912年春天,席勒因勾引未成年少女而被逮捕。警方前往工作坊逮捕席勒的同时,也扣押了一百多张被认为是色情物品的画作。席勒在开审之前被收押。开庭审理时,席勒诱拐的罪名被判不成立,但由于在幼童可接触的公共场合展示色情图象,席勒被判有罪。在法庭上,法官甚至直接以烛火将一幅“令人不愉快”的画烧毁。在被收押21了天后,席勒被判入狱3天。在狱中席勒绘制了12幅画,描述被关在监狱牢房中的不适与不快。1914年,席勒勾撘上居住在工作坊对街的汉斯姐妹-爱迪丝·汉斯(Edith Harms)与艾德蕾·汉斯(Adéle Harms)。姐妹俩出身于一个中产阶级的新教家庭,父亲是锁匠。1915年,席勒与较活泼、善社交的爱迪丝订婚,而一直对席勒忠实的维拉妮则被席勒抛弃。在同年的二月,席勒就曾经在写给朋友的信件中透漏:“我想要结婚,为了以后的方便,对象可能不是维拉妮”。尽管汉斯家族的反对,席勒与爱迪丝还是在1915年6月17日结婚。这天也是席勒父母的结婚纪念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席勒的生活和作品有重大的影响。婚后第三天,席勒就被陆军征召。他起先于布拉格服役。在军中,席勒的长官很尊敬他的艺术才能,因此待他不错;他从未被派到前线战斗,在监狱担任守卫,看管俄国的战犯,闲暇之余还可以绘画。1917年,他回到维也纳,得以专心从事绘画工作。在此期间他产出大量且成熟的作品,并在1918年时,受邀参加维也纳分离派在维也纳的第49届展览。席勒共有50件作品在主厅展出,他还以《最后的晚餐》为灵感,设计了展览的海报,并把自己的肖像放在中央,取代耶稣的位置。这次的展览非常成功,席勒作品的价格大涨,他也接到许多绘制肖像画的委托。同年,他在苏黎世、布拉格和德累斯顿所举办的展览也非常成功。1918年秋天,西班牙流感传染到维也纳。怀有六个月身孕的爱迪丝在10月28日因流感而过世;三日后,席勒也因流感而身故,得年仅28岁。在这三天之中,席勒画了许多爱迪丝的素描,这些是他最后的作品。
相关
- 北高加索语族北高加索语系是在高加索,尤其是北高加索地区使用的语系,分为西北高加索语系、东北高加索语系。车臣语、殷古什语及巴兹比语同属北高加索语言。谢尔盖等语言学家认为西北与东北
- Wiktionary维基词典(英语:Wiktionary),是维基百科的姊妹工程,它的目标是创建一个基于所有语言的自由的词典。该项目于2002年12月12日启动,发起人是维基人Daniel Alston。维基词典旨在收录字
- 抗精神分裂症药物抗精神病药(英语:antipsychotic),是抗精神失常药的一种。可在不影响意识清醒的条件下,控制兴奋、躁动、幻觉及妄想等症状。因常主要用于精神分裂症,故也称精神分裂症药。抗精神病
- 艾力克·贝齐格埃里克·贝齐格(Eric Betzig,1960年1月13日-),美国神经科学家、发明家、应用物理学家,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教授、分子生物学教授。 贝齐格还担任弗吉尼亚州的珍利亚农场
- i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英语: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是与普林斯顿大学关系密切的独立出版社。它的使命是对学术界和社会大众传播学术成果。1905年,出版社在Charles Scribner I
- 热固性热固性聚合物(英语:Thermosetting polymer,又称为热固性塑料)指具有加热后固化并且不可溶解,不融化特性的塑料,例如环氧树脂。这种塑料只可以成型一次。脲甲醛(Urea-formaldehyde)
- 酸碱电离理论酸碱电离论是1884年由瑞典化学家斯凡特·阿伦尼乌斯提出的一种酸碱理论,该理论认为在水中解离出的正离子全是H+的化合物为酸;解离出的负离子全是OH−的化合物称为碱。该理论是
- 克卢德火山克卢德火山是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火山,位于东爪哇省的环太平洋火山带上,自公元1000年有超过30次火山爆发。1919年5月19日,克卢德火山爆发造成约5,000人死亡,其中大部分人的原因是
- 司马干侄孙:孝惠皇帝司马衷、孝怀皇帝司马炽、楚王司马玮、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齐王司马冏 曾侄孙:孝愍皇帝司马邺 堂侄: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司马榦(232年-311年2月26
-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带(英语:Ring of Fire,又称环太平洋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或火环带)是一个围绕太平洋经常发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地区,全长40,000千米,呈马蹄形。环太平洋火山带上有一连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