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茸

✍ dations ◷ 2025-02-23 13:42:54 #火焰茸
孢印黄色火焰茸 (学名 Trichoderma cornu-damae,旧分类为 Podostroma cornu-damae),又称“鹿角肉座壳菌”,在中国亦称“丛生肉棒菌”。为肉座菌目肉座菌科木霉菌属的腐生性子囊菌真菌,是目前已知毒性最强的毒蕈。在日本、中国、澳洲、爪哇都有发现,在中美洲的哥斯达黎加也有发现亚种。梅雨季节开始到夏季秋季之间,在山毛榉林地内单生至群生。子实体红色、内部白色,外型像是棒状、手指状、火焰放射状,因而以“火焰”称之。外表看起来像是辣椒,成熟时会散播黄褐色的孢子粉。 由于一般人对于其颜色与外型具有警戒,不会特地摘取食用;但有多起中毒案例是将其误认为可食用的红珊瑚菌 (Clavulinopsis miyabeana)、冬虫夏草而引起。红珊瑚菌为细棒状、肉质柔软无味;火焰茸为肉质坚硬、内部白色、味苦。日本近年在北陆地区、关西地区郊山大量出现;推测是因灾害长小蠹 (Platypus quercivorus) 繁殖数量大增使树木大量枯萎,因而产生适合火焰茸生长的环境。毒性成分为新月毒素类的霉菌毒,主要是芝麻霉菌毒素H (Satratoxin H),对动物、植物都会造成极大损害。类似的物质还曾被用来制造化学武器。日本在文政年间 (1818年 - 1829年) 出版的植物图鉴“本草图鉴”就有“毒性强勿摘取”的记载。到 1990 年代,发生数起中毒甚至死亡的案件,才确定其为强毒性毒蕈,仅仅 3g 就可能致命。在日本有六个中毒案例报告,十人中有两人死亡。食用后约十分钟就会出现中毒反应:一开始是消化系统的腹痛、呕吐、下痢等症状,然后是目眩、手脚麻痹、呼吸困难、语言障碍、白血球与红血球减少、造血功能障碍、全身皮肤糜烂、肝脏不全、肾脏不全、呼吸器官不全等许多复合症状,死亡几率极高。未死亡者亦会有小脑萎缩、脱毛、脱皮、语言障碍、运动障碍等后遗症。民间对其毒性之强而产生恐惧,甚至有“摸了就会导致皮肤溃烂”的谣传,实际上并没有因触碰外皮而导致伤害的案例出现过;火焰茸的接触性危险在于其汁液对皮肤有刺激性、会导致皮肤溃烂、接触口腔会造成口内发炎,但只要不去触碰汁液、更别食用就不会有问题。

相关

  • 浊度本词条中浊度专指水质浊度(Turbidity),是指水样中因为大量肉眼可见悬浮物质而造成的混浊情形,类似空气中的烟。浊度量测是水污染的重要测试项目之一。其他浊度可能有尿液浊度。
  • 异维A酸异维A酸(Isotretinoin),是维A酸的异构体,最初是一种治疗脑癌、胰脏癌和皮肤癌等多种癌病的药物,但现时常用作治疗青春痘,通常为口服用A酸,外用A酸则通常为维A酸成分,有时亦用作医治
  •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英语: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因为体内淋巴细胞不正常增生造成的血液疾病。淋巴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环节,由骨髓与淋巴结所制造。而急性淋巴性白
  • 丙酰辅酶A丙酰辅酶A 是由辅酶A与丙酸通过硫酯键结合成的重要代谢中间产物。有几种不同的丙酰辅酶A形成方式。在动物中,丙酰辅酶A通过丙酰辅酶A羧化酶转化为(S)-甲基丙二酰辅酶A(同时还
  • 幽门窦幽门(pylorus)是胃和十二指肠的连接口,包含幽门窦(pyloric antrum)和幽门管(pyloric canal)两个部分。幽门括约肌(pyloric sphincter)在幽门管末端,可以控制食物从胃进入十二指肠的过
  • 间二甲苯间二甲苯是苯的两个氢被两个甲基取代后形成的化合物,两个甲基处于间位。 间二甲苯最大的用途是制造间苯二甲酸。
  • Rheumatology人体解剖学 - 人体生理学 组织学 - 胚胎学 人体寄生虫学 - 免疫学 病理学 - 病理生理学 细胞学 - 营养学 流行病学 - 药理学 - 毒理学风湿病学或称风湿病专科(英语:Rheumatol
  • 尼禄尼禄·克劳狄乌斯·凯撒·奥古斯都·日耳曼尼库斯(Nero Claudius Caesar Augustus Germanicus,37年12月15日-68年6月9日),又名尼禄·克劳狄乌斯·凯撒·杜路苏斯·日耳曼尼库斯(Ne
  • 麦马士达大学坐标:43°15′34″N 79°55′8″W / 43.25944°N 79.91889°W / 43.25944; -79.91889麦克马斯特大学(英语:McMaster University)是加拿大安大略省哈密尔顿的一间研究型公立大学,
  • 乔治·比德尔·艾里乔治·比德尔·艾里爵士,FRS(英文:Sir George Biddell Airy,1801年7月27日-1892年1月2日 ),英格兰数学家与天文学家,于1835年至1881年之间担任皇家天文学家。他许多的贡献包括在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