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齿鱼属

✍ dations ◷ 2025-11-09 01:27:26 #黔齿鱼属

黔齿鱼属(学名:,来自贵州省别称“黔”和希腊语“ὀδούς”(odus,意为“牙齿”))是一类已灭绝的有颌脊椎动物,以发现于中国下志留纪地层(埃隆期,439百万年前)的牙齿为基础进行描述。本属唯一物种为模式种双列黔齿鱼(),其根据被称为齿旋(Tooth whorl)的复合牙齿结构中进行描述,每个齿旋由螺旋形底座承载的多枚牙齿组成。黔齿鱼属的齿旋代表了最古老的有齿脊椎动物的明确化石,比之前的最早化石记录早了约1400万年。该属标本来源于中国贵州省雷家屯村附近的荣溪组石灰岩砾岩层。这些地层被解释为潮汐沉积带,是荣溪组浅海地区的一部分。

黔齿鱼属的齿旋上有23枚大小不一的牙齿,大小从1.5毫米到2.5毫米不等。齿旋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由齿旋基部凸起的内侧区域承载着一对初级齿列。这些牙齿朝向齿旋内侧(舌侧)部分的尺寸逐渐增大。黔齿鱼属的齿旋与其他脊椎动物的齿旋的不同之处在于两个初级齿列之间的位置偏移。这种齿列的不对称性反映在标本中,标本表现出了更多唇侧(祖)齿列的左侧或右侧构型。这被视为上齿旋与下颌支相对位置的证据,并与其他证据相结合,表明前齿系是由沿下颌长度分布的紧密相邻的齿旋组成的。

齿旋基部较高,具有陡峭的侧面,带有平行于齿旋顶部的呈拱形排列的小的附属齿。最早长出的每排副齿位于主齿旋上齿列唇侧的顶端。

与现代鲨鱼不断脱落的牙齿不同,黔齿鱼属的齿旋在其的一生中都保留了不断增大的牙齿。齿旋上的牙齿逐渐增大和齿旋基部增宽是为了适应发育过程中颌骨尺寸不断增大。

两件黔齿鱼属标本的齿旋明显较小,牙齿代系也较少,代表了黔齿鱼属的早期发育阶段。与数量更多的成熟齿旋的对比表明,初级齿列是最先形成的,而侧(副)齿旋是在发育阶段后期出现的。

根据从数量有限的可用标本中获得的牙齿特征,黔齿鱼属被归类为干群软骨鱼。离散的齿旋出现在冠群有颌类的两个主要分支——硬骨鱼和软骨鱼中,但尚未在它们的盾皮鱼祖先中发现过。科学家提出黔齿鱼属以齿旋为基础的齿系是软骨鱼类的衍生特征,这在包括栅棘鱼目棘鱼类在内的许多干群软骨鱼类世系中都有发现。

相关

  • 水生栖热菌水生栖热菌(Thermus aquaticus)是一种嗜热细菌,其DNA聚合酶——Taq酶被全世界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广泛应用于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 噻嗪类噻嗪类利尿剂(英语:Thiazides),是利尿剂的一类。此类药物可抑制氯化钠在远端曲小管(英语:Distal convoluted tubule)的再吸收(英语:reabsorption)。这些药会作用在远端曲小管的细胞管
  • 英国医学总会医学总会(英语:General Medical Council,缩写作 GMC)是英国一个收费的注册慈善团体,根据《1858年医学法令》成立,拥有法定义务管有英国执业医生的登记名册。医学总会也负责管制英
  • 厚头龙厚头龙属(属名:Pachycephalosaurus)又名肿头龙,在希腊文意为“有厚头的蜥蜴”,属于厚头龙科,生存于晚白垩纪马斯特里赫特阶的北美洲,和霸王龙、三角龙分布重合。化石已在美国的蒙大
  • 凡察凡察,明朝建州女真人,生卒年不详。建州左卫掌卫猛哥帖木儿的弟弟。猛哥帖木儿死后,掌建州左卫。1437年明朝授猛哥帖木儿之子董山指挥使一职,自此叔侄俩人争印。1442年析置建州右
  • 埃利亚的芝诺埃利亚的芝诺(希腊语:Ζήνων(Zhénon),约前490年-前430年),古希腊哲学家。他以提出了四个关于运动不可能的悖论而知名。他创造这些悖论是为了支持他老师巴门尼德的理论。他认
  • 巴特·包克巴特·扬·包克(荷兰语:Bart Jan Bok,1906年4月28日-1983年8月5日)是一位美籍荷兰天文学家。包克生于荷兰,但他的童年是在荷属东印度度过的。后来他进入莱顿大学和格罗宁根大学就
  • 包乐史包乐史(荷兰语:Leonard Blussé,1946年7月23日-),荷兰历史学家、汉学家,主要研究亚欧关系、东亚与东南亚史、海外华侨史等。包乐史出生于鹿特丹,早年曾赴台湾、日本进修。1972年,获莱
  • 德尔塔峰坐标:86°35′S 147°30′W / 86.583°S 147.500°W / -86.583; -147.500德尔塔峰(英语:Delta Peak)是南极洲的山峰,位于玛丽伯德地,处于耶尔森山东北面11公里,属于拉戈斯山脉的一
  • 破坏行动破坏行动(英语:Sabotage)指的是通过故意颠覆、阻挠、扰乱、毁坏等方式,破坏政体、尝试及公司正常运作的行为。在工作中,“破坏行动”一般指刻意降低工作效率,以改变工作环境。鉴于破坏行动一般会受到惩罚,破坏者通常会隐匿自己的身份。任何无法解释的反对行动都可能是破坏行动。有的时候“破坏行动”被称为“篡改”、“干扰”、“恶性恶作剧”、“恶意黑客攻击”等,以防将事件扩大化、走不必要的法律程序之类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