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多重内共生
✍ dations ◷ 2025-08-07 21:58:13 #多重内共生
共生体学说(英语:Symbiogenesis),又称内共生学说(英语:endosymbiotic theory),是关于真核生物细胞中的一些自主细胞器ㄧ线粒体和叶绿体起源的学说。根据这个学说,它们起源于共生于真核生物细胞中(之内)的原核生物。这种理论认为线粒体起源于好氧性细菌(很可能是接近于立克次体的变形菌门细菌,特别是远洋杆菌目(英语:Pelagibacterales)(Pelagibacterales)),而叶绿体源于内共生的光合自养原核生物的蓝细菌。这个理论的证据非常完整,目前已经被广泛接受。1905年,康斯坦丁·梅列施柯夫斯基(英语:Konstantin Mereschkowski)最先提出叶绿体是由原先的内共生体形成的这一想法,随后1920年代Ivan Wallin提出了对线粒体的相同想法。随着人们发现它们含有DNA,这些想法被Henry Ris重新提出。内共生假说被琳·马古利斯所普及。在她1981年的《细胞进化中的共生》中,她认为真核细胞起源于相互作用的个体组成的群落,也包括内共生的螺旋体形成了真核生物的鞭毛和纤毛。后一种想法没有被广泛接受,因为鞭毛缺乏DNA,在结构之外和原核生物也没有明显相似性。根据马古利斯和多里昂·萨根(英语:Dorion Sagan)(1996),“生命并不是通过战斗,而是通过协作占据整个全球的”,而达尔文关于进化由竞争驱动的想法是不完善的。然而也有人认为内共生更像奴隶制而非互利共生。有人认为过氧化物酶体可能也具有内共生起源,尽管它们缺乏DNA。克里斯汀·德·迪夫认为它们也许是最早的内共生体,使得细胞能够抵抗地球大气中越来越多的氧气。然而,现在看来它们可能是“从头合成”的,而非具有共生起源。线粒体和叶绿体起源于古代细菌内共生的证据如下:
相关
- 头孢匹胺头孢匹胺也称为“头孢吡胺”“头孢吡四唑”或“甲吡唑头孢菌素”,是一种第三代头孢菌素。此抗生素对革兰氏阳性菌(包括葡萄球菌、链球菌、消化球菌等)具有很强的抗菌作用,对绿脓
- 化石燃料化石燃料(Fossil Fuel),亦称矿石燃料,是一种碳氢化合物或其衍生物,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天然资源。其中原油通过石油化学工业精炼生产得到的产品也称为石化燃料。化石燃料之
- 表演型人格障碍戏剧化人格违常是人格违常的一种,又称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常显得、情绪不稳,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个人表现欲。他们富敏感而夸张的情感,追求感官刺激,喜欢成为被关注的中心。夸
- 灰质灰质(英语:Gray matter),又称为皮质(英语:Cortex),是一种神经组织,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灰质由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微血管组成。灰质的灰色源于神经元的细胞体和微血管。中
- 角回角回(Angular gyrus)为大脑顶叶的一个区域,位于颞叶上缘及缘上回(英语:supramarginal gyrus)正后方。角回与语言、空间感(英语:spatial cognition)、记忆提取、专注力,以及心智理论有
- 扬·涅齐斯瓦夫·博杜安·德·库尔特奈博杜恩·德·库尔德内(Jan Niecisław Baudouin de Courtenay,1845年3月13日-1929年11月3日),波兰语言学家,建立音位学说,是现代音位学的先驱者。出生于波兰拉杰明,1866年毕业于华沙
- 阴茎摩擦阴茎摩擦,源于拉丁文“frot”,中文俗称磨枪或格剑。指两位或以上的男性或女雄,藉他(她)们的阴茎互相磨擦,以取得性快感的行为。是一种非插入式性行为。摩擦亦可在其他身体部位进行
- 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也称第二次科技革命,是指1870年至1914年的工业革命。其中西欧(包括英国、德国、法国、低地国家和丹麦)和美国以及1870年后的日本,工业得到飞速发展。第二次工业革
- 拓朴异构酶拓扑异构酶(英语:Topoisomerase;type I:EC 5.99.1.2,type II:EC 5.99.1.3)是一种异构酶,能使DNA长链断裂与接合。专门参与DNA拓扑构形(DNA topology)改变的过程,最早的发现者是出身台湾
- 安东尼奥·韦瓦第安东尼奥·卢奇奥·维瓦尔第(意大利语:Antonio Lucio Vivaldi,1678年3月4日-1741年7月28日),昵称Il Prete Rosso(红发神父),是一位出生于威尼斯的意大利神父和巴洛克音乐作曲家,同时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