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袋是中国、日本、朝鲜、越南一种官员配饰。它始于唐朝,按《宋史·舆服志》:“其制自唐始,盖以为符契也。其始曰鱼符...因盛以袋,故曰鱼袋”。鱼袋在中国至明朝时废除,在朝鲜始于新罗,历经高丽王朝,至朝鲜王朝时废除,在越南则出现在李朝、陈朝。在日本,至今仍用于一些宫廷或皇室相关仪式,如日本天皇即位及贺茂祭等,仪式人员穿着束带时会佩鱼袋。
按《事物纪原·鱼袋》记载,鱼袋制度其实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张岱在《夜航船·日用部》中说即是将鱼符放在皮革袋子(古称“韦”)里,曹魏时改为龟形,到了唐高宗时才成为鱼形,用丝制袋子。其制为:“三品以上,其饰金,五品以上,其饰银”。如《唐会要》说在高宗咸亨三年五月三日,“始令京官四品、五品职事佩银鱼”。其作用主要是在官员出入宫门时验证其身份。武则天时曾改回原来的龟形,但旋即又恢复鱼形。如久视元年十月十三曾定三品以上用金,四品用银,五品用铜。神龙初年时不限品轶,“赐紫(紫色服饰)则给金鱼,赐绯(绯色服饰)则给银鱼”。
宋朝基本沿袭唐朝制度,但也有创新,如宋仁宗又加用玉制,宋神宗时曾赐予岐、嘉二王玉鱼及玉带。《懒真子》的说法是宋朝的鱼袋其实只是一个鱼形的袋子,内已无鱼符:“唐人用袋盛此鱼,今人乃以鱼为袋之饰,非古制也。”
日本于奈良时代引进唐代服饰制度,至平安时代初期亦参照唐代官服制度,以鱼袋作为朝服配件之一,规定亲王、诸王(日语:王 (皇族))、公卿(品秩为三位以上)佩金鱼袋,殿上人(品秩为四、五位)佩银鱼袋,用作标识身份,袋子用与位袍(官服)材质、颜色相同的丝绸制成。后来失去了标识身份的功能,变成官员在新尝祭(日语:新嘗祭)、节会(日语:節会)等宫中重大场合、仪式配衬束带的一种威仪具。后来又出现镀金、镀银鱼符,现代仪式所用的鱼符是在一块以鲛鱼皮包裹的木材上镶上金属鱼。
朝鲜鱼袋制度始见于三国时代的高句丽,由于史料不足,实际情况不明。新罗于统一新罗末期开始定立鱼袋制度。
高丽时代模仿宋朝官服制度制定各级官员服饰。鱼袋制度自仁宗时期实施,分为金、银两种鱼袋。毅宗时公服制度完备,规定文官四品以上佩金鱼袋,常参六品以上佩银鱼袋,获国王特赐者则例外。都护牧、判官、知州以上皆带鱼袋,材质按照本身品秩而定。朝鲜王朝初期沿用高丽制度,官服佩鱼袋,世宗时期废除。
越南鱼袋制度始见于李朝,《历朝宪章类志·礼仪志》记载,李朝仿效宋朝章服制度,赐绯鱼袋、金鱼袋予官员。陈朝沿袭李朝制度,有不少文献记载当时官员获赐绯鱼袋和紫金鱼袋,陈朝后再无关于鱼袋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