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袋

✍ dations ◷ 2025-08-17 02:08:39 #隋唐五代服饰,唐朝官制,宋朝服饰,宋朝官制,和服,日本古代官制,越服,越南古代官制,韩服,新罗官制,高丽官制,新罗服饰,高丽服饰,官服

鱼袋是中国、日本、朝鲜、越南一种官员配饰。它始于唐朝,按《宋史·舆服志》:“其制自唐始,盖以为符契也。其始曰鱼符...因盛以袋,故曰鱼袋”。鱼袋在中国至明朝时废除,在朝鲜始于新罗,历经高丽王朝,至朝鲜王朝时废除,在越南则出现在李朝、陈朝。在日本,至今仍用于一些宫廷或皇室相关仪式,如日本天皇即位及贺茂祭等,仪式人员穿着束带时会佩鱼袋。

按《事物纪原·鱼袋》记载,鱼袋制度其实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张岱在《夜航船·日用部》中说即是将鱼符放在皮革袋子(古称“韦”)里,曹魏时改为龟形,到了唐高宗时才成为鱼形,用丝制袋子。其制为:“三品以上,其饰金,五品以上,其饰银”。如《唐会要》说在高宗咸亨三年五月三日,“始令京官四品、五品职事佩银鱼”。其作用主要是在官员出入宫门时验证其身份。武则天时曾改回原来的龟形,但旋即又恢复鱼形。如久视元年十月十三曾定三品以上用金,四品用银,五品用铜。神龙初年时不限品轶,“赐紫(紫色服饰)则给金鱼,赐绯(绯色服饰)则给银鱼”。

宋朝基本沿袭唐朝制度,但也有创新,如宋仁宗又加用玉制,宋神宗时曾赐予岐、嘉二王玉鱼及玉带。《懒真子》的说法是宋朝的鱼袋其实只是一个鱼形的袋子,内已无鱼符:“唐人用袋盛此鱼,今人乃以鱼为袋之饰,非古制也。”

日本于奈良时代引进唐代服饰制度,至平安时代初期亦参照唐代官服制度,以鱼袋作为朝服配件之一,规定亲王、诸王(日语:王 (皇族))、公卿(品秩为三位以上)佩金鱼袋,殿上人(品秩为四、五位)佩银鱼袋,用作标识身份,袋子用与位袍(官服)材质、颜色相同的丝绸制成。后来失去了标识身份的功能,变成官员在新尝祭(日语:新嘗祭)、节会(日语:節会)等宫中重大场合、仪式配衬束带的一种威仪具。后来又出现镀金、镀银鱼符,现代仪式所用的鱼符是在一块以鲛鱼皮包裹的木材上镶上金属鱼。

朝鲜鱼袋制度始见于三国时代的高句丽,由于史料不足,实际情况不明。新罗于统一新罗末期开始定立鱼袋制度。

高丽时代模仿宋朝官服制度制定各级官员服饰。鱼袋制度自仁宗时期实施,分为金、银两种鱼袋。毅宗时公服制度完备,规定文官四品以上佩金鱼袋,常参六品以上佩银鱼袋,获国王特赐者则例外。都护牧、判官、知州以上皆带鱼袋,材质按照本身品秩而定。朝鲜王朝初期沿用高丽制度,官服佩鱼袋,世宗时期废除。

越南鱼袋制度始见于李朝,《历朝宪章类志·礼仪志》记载,李朝仿效宋朝章服制度,赐绯鱼袋、金鱼袋予官员。陈朝沿袭李朝制度,有不少文献记载当时官员获赐绯鱼袋和紫金鱼袋,陈朝后再无关于鱼袋的记载。

相关

  • 单系群单系群(英文:Monophyletic group,也称为单系类群)在支序分类中指的是一个分类单元(Taxon),其中的所有物种,只有一个共同的祖先,而且它们就是该祖先的所有后代。单系群也可以被这样定
  • 粉刺痤疮(英语:acne、拼音:cuó chuāng、注音:ㄘㄨㄛˊ ㄔㄨㄤ);也称为寻常性痤疮(拉丁语:acne vulgaris),在毛囊被死皮细胞和来自皮肤的油脂堵塞时出现。 它的特点是黑头或白头、疙瘩、
  • 布立吞人布立吞人(英文:Britons)在民族学上的定义随时间改变而衍生多个意思,可以指:
  • 宏量常量元素,又称宏量元素、大量元素,指在体内含量丰富的元素。常量元素指在体内含量占生物体总质量0.01%以上的化学元素,计有碳、氢、氧、氮、磷、硫、氯、钾、钠、钙和镁,这些元
  • 查理三世(糊涂王)查理三世(法语:Charles III le Simple,879年9月17日-929年10月7日)西法兰克国王(898年-929年在位)。他属于已衰落的加洛林王朝,是国王路易二世的遗腹子。查理三世在其同父异母
  • 中华大陆行政执事站中华大陆行政执事站为一个于1990年代前期在江苏、安徽成立的以“建造国都”为目标的组织。奉李常受为“活基督”。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将“中华大陆行政执事站”定性为邪教
  • 请愿达一个多月酬恤金进军事件或补偿金事件、补助金进军事件或(英语:Bonus Army)指1932年美国一起示威事件,背景为数万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军退伍军人要求即时发放战时服役的薪饷,遭到美国政府
  • 曼久尔·巴尔加瓦曼朱尔·巴伽瓦(英语:Manjul Bhargava,1974年8月8日-),印度裔加拿大-美国数学家。他是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主要以对数论的研究知名。2014年,巴伽获费尔兹奖,获奖原因是“发展了数的几何
  • 石冢友二石冢友二(1906年9月20日~1986年2月8日)是一位日本作家、诗人与小说家,出生于日本新潟县北蒲原郡笹冈村(现阿贺野市)。
  • 包溥包溥,字民敬,鄞县人,明朝政治人物,弘治庚戌进士。弘治三年(1490年),登进士;正德元年(1506年),担任泉州府知府,为官清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