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sup+/supβsup+/sup

✍ dations ◷ 2024-06-29 08:26:32 #β<sup>+</sup>β<sup>+</sup>
在核物理学上,双β衰变(又称双重β衰变,英语:double beta decay)是一种放射性衰变,当中在原子核内的两颗质子同时变换成两颗中子,反之亦然。跟单β衰变一样,这个过程能使原子更接近最优的质子中子比。作为这种变换的结果,原子核射出两枚能被侦测的β粒子,即是电子或正电子。双β衰变共有两种:“寻常”双β衰变和“无中微子”双β衰变。寻常双β衰变在多种同位素中都被观测到,过程中衰变核射出两电子和两反电中微子。而无中微子双β衰变则是一项假想过程,从未曾被观测过,过程中只会射出电子。双β衰变这个概念最初由玛丽亚·格佩特-梅耶于1935年提出。埃托雷·马约拉纳于1937年证明了若中微子为其自身的反粒子,则β衰变理论的所有结果不变,因此有这种特性的粒子现在被称为马约拉纳粒子温德尔·弗里(英语:Wendell H. Furry)于1939年提出若中微子为马约拉纳粒子的话,则双β衰变能够在不射出任何中微子的情况下进行,这个过程现在被称为无中微子双β衰变。现时仍未知道中微子是否马约拉纳粒子,亦未知道无中微子双β衰变是否存在于自然之中。弱相互作用的宇称破缺在1930至40年代尚未被发现,因此造成了相关计算指出无中微子双β衰变的出现率应该要比寻常双β衰变要高得多。半衰期的预测值在1015–16年的数量级上。早在1948年,爱德华·法厄曼(英语:Edward L. Fireman)在用盖革计数器直接量度锡-124的半衰期时就第一次尝试了在实验中观测这个过程。整个1960年代的放射性测量实验都得出反面结果或伪正面结果,这些结果在后来的实验都未能重现。物理学家于1950年在使用地球化学方法第一次成功量度到碲-130的双β衰变半衰期为1.4×1021年,与现代的测量值相当接近。在弱相用作用的V−A性质确立的1956年后,无中微子双β衰变的半衰期就变得很明显地应该要比寻常β衰变要长得多。尽管实验技巧在1960至70年代得到重大的跃进,但是双β衰变要在1980年代才能在实验室观测得到。实验只成功确立了半衰期的下限约在1021年。与此同时,地球化学实验探测到了硒-82和碲-128的双β衰变。最早在实验室成功观测到双β衰变的是加州大学尔湾分校迈克尔·莫伊(Michael Moe)的团队,他们于1987年到硒-82的这个过程。自此以后,不少实验都成功观测到其他同位素的寻常双β衰变。但上述实验中没有一个能为无中微子过程提供正面的结果,因此其半衰期下限被提高至约为1025年。地球化学实验继续于整个1990年代发展,在数种同位素中得出了正面的结果。双β衰变是已知放射性衰变中最罕见的:至2012年为止只有在12种同位素中观测到这个过程(包括2001年所观测到钡-130的双电子捕获(英语:double electron capture)),而所有已知双β衰变过程的平均寿命都在1018年以上(见下表)。在双β衰变中,原子核内的两中子变换成质子,并射出两电子及两电中微子。这个过程可被视为两次负β衰变的总和。要使(双)β衰变变得可行,衰变所产生原子核的束缚能必须比原来的大。对某些像锗-76的原子核而言,原子数高一的原子核有着较低的束缚能,因此阻止了β衰变的发生。然而,原子数高二的原子核(硒-76)则有较大的束缚能,因此可以发生双β衰变。对某些原子而言,这个过程把两个质子转换成中子,射出两电子中微子并吸收两轨道电子(双电子捕获)。若衰变物与衰变产物的原子质量差超过1.022 MeV/c2(电子质量的两倍)的话,还可以发生另一衰变,捕获一轨道电子并射出一正电子。当质量差超过2.044 MeV/c2(电子质量的四倍)时,可以射出两正电子。但这些理论衰变分支仍未被观测到。能发生双β衰变的自然产生同位素共有35种。若单β衰变因能量守恒被禁止的话,实际上就能够观测到双β衰变。质子数及中子数皆为偶数的同位素有可能有这种情况,这是因为自旋耦合所导致的较高稳定性,可由液滴模型质量公式的配对项得知。不少同位素在理论上都能够发生双β衰变。在大部分的个案中,双β衰变实在太罕有了,以致几乎不可能从背景辐射下观测到。然而,铀-238(同时是α射线发射体)的双β衰变可经由放射化学来量度。下表的钙-48(英语:Calcium-48)和锆-96理论上都能出现单β衰变,但都被严重抑制,因此从未被观测过。实验上观测到出现双中微子双β衰变的同位素共有11种。下表含有截至2012年12月半衰期的最新数据。注意:上表中两个误差的第一个为统计误差,而第二个则为系统误差。过程中射出两中微子(或反中微子)的叫双中微子双β衰变。若中微子为马约拉纳粒子(意思是反中微子和中微子实际上是同一种粒子),且最少一种中微子的质量非零(已由中微子振荡实验确立),则无中微子双β衰变有可能发生。在最简单的理论论述(又称轻中微子交换)中,两中微子互相湮灭,这相等于核子吸收了由另一核子射出的中微子。右图中的中微子为虚粒子。最终态中只有两电子,电子的总动能会大约等于原子核开始及结束时的束缚能差额(其余则归入原子核的后座力)。两电子几乎是背对背发射的。这个过程的衰变率近似值可由下式所得:其中 G {displaystyle G} 二体相空间因子, M {displaystyle M} 为核矩阵元,mββ为电中微子的有效马约拉纳质量,由下式所得在这个式子中,mi为中微子质量(第i个质量本征态),Uei为轻子混合矩阵PMNS矩阵的矩阵元。因此观测无中微子双β衰变除了是确认中微子的马约拉纳特性之外,还可以为绝对中微子质量尺度、中微子质量级列和PMNS矩阵的马约拉纳相提供信息。这个过程的深层意义从“黑箱定理”而来,即是说观测到无中微子双β衰变代表最少一个中微子是马约拉纳粒子,与这个过程是否由中微子交换所产生无关。虽然早期实验声称发现了无中微子双β衰变,但是现代搜索已经设立了对之前结果不利的极限。近期论文中锗和氙的下限并没有指出任何有关无中微子衰变的迹象。海德堡-莫斯科协作研究组织最初发表了锗-76内无中微子双β衰变的极限。然后组织的一些成员声称他们在2001年探测到无中微子双β衰变这个声称饱受组织外物理学家和组织内其他成员的批评。同样的作者在2006年发表了较深入的估计值,指出半衰期为2.3×1025年。 物理学家期望精度更高的多项2014年实验能解决这项争议。截至2014年,锗-76探测器GERDA已经达到甚低的背景,得出21.6 kg*yr曝光的半衰期极限为2.1×1025年。探测器IGEX和HDM的数据则把极限增加至3×1025年,并在高确信度下剔除了探测到的可能性。氙-136的探测器Kamland-Zen 和EXO-200得出的极限为2.6×1025年。氙-136的结果使用了最新的核矩阵元,它们也对海德堡-莫斯科的声称不利。

相关

  • 温泉温泉(英语:hot spring)是一种由地下自然涌出的泉水,其水温较环境年平均温高摄氏5度,或华氏10度以上。在学术上,涌出地表的泉水温度高于当地的地下水温者,即可称为温泉。温泉的形成
  • 肉芽肿肉芽肿(英语:granuloma)是在许多疾病炎症发生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结构。它是由被称为巨噬细胞的免疫细胞聚集而成。当免疫系统识别外来物质但无法消灭时,会尝试将其围堵起来,此时肉
  • 化疗药人体解剖学 - 人体生理学 组织学 - 胚胎学 人体寄生虫学 - 免疫学 病理学 - 病理生理学 细胞学 - 营养学 流行病学 - 药理学 - 毒理学化学疗法(英语:Chemotherapy),简称化疗(Che
  • 志贺杆菌病志贺杆菌病(Shigellosis),也称为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细菌性痢疾,是一种传染病,因为摄食了遭志贺氏菌污染的食物或饮水,引发食物中毒。特征是出血性腹泻。志贺氏菌是一
  • 抗心绞痛药抗心绞痛药(英语:Antianginal)是指任何一种用于心绞痛的药物,属于缺血性心脏病的一种症状。 可以分为三类:抗高血压药 · 利尿剂 · 血管舒张剂 · β受体阻断剂 · 钙离
  • 染色体染色体(英语:chromosome)是真核生物特有的构造,主要由双股螺旋的去氧核糖核酸和5种被称为组蛋白的蛋白质构成,是基因的主要载体。染色体是细胞内具有遗传性质的遗传物质深度压缩
  • 空窗期空窗期(英语:window period)在医学检验的领域中,指的是:“从生物体受到疾病感染 那一刻开始直到医学检验可有效侦测到生物体受到疾病感染那一刻为止”中间的时期。例如:一个生物体
  • 依那西普Etanercept(商品名:恩博)是一种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的生物制剂,作用机转为干扰肿瘤坏死因子(英语:tumor necrosis factor)(TNF,一种可溶性的发炎性细胞激素)的作用,为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英
  • 法律美国法律(law of the United States)源自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英国普通法体系,只是在最高权力条款规定下,美国宪法、国会制定的其他法律和美国参与的国际条约是国家的最高法律。这
  • 多诺拉事件多诺拉事件也称多诺拉烟雾事件是1948年10月发生在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英语:Donora, Pennsylvania)的一起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是一起以二氧化硫及其氧化产物等多种污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