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想力

✍ dations ◷ 2025-04-26 12:04:46 #假想力
惯性力(inertial force)是指当物体加速、减速或改变方向时,惯性会使物体有保持原有运动 (物理学)状态的倾向,若是以该物体为参照物,看起来就仿佛有一股方向相反的力作用在该物体上,因此称之为惯性力。因为惯性力实际上并不存在,实际存在的只有原本将该物体加速的力,因此惯性力又称为假想力(fictitious force)。它概念的提出是因为在非惯性系中,牛顿运动定律并不适用。但是为了思维上的方便,可以假想在这个非惯性系中,除了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力之外还受到一种由于非惯性系而引起的力——惯性力。加入惯性力后,牛顿运动定律成立。例如,当公车刹车时,车上的人因为惯性而向前倾,在车上的人看来仿佛有一股力量将他们向前推,即为惯性力。然而只有作用在公车的刹车以及轮胎上的摩擦力使公车减速,实际上并不存在将乘客往前推的力,这只是惯性在不同参照系下的表现。当系统相对于一惯性系存在一加速度 a {displaystyle {boldsymbol {a}}} 时,则惯性力的大小遵从公式: F = m a {displaystyle {boldsymbol {F}}=m{boldsymbol {a}}} (m为物体质量)。在转动参照系中,物体同样受到惯性力。这时惯性力分为惯性离心力和科里奥利力。若物体对该参照系静止,则只受到惯性离心力。F = m ω 2 r {displaystyle F=momega ^{2}r}ω {displaystyle omega } 是参照系转动角速度, r {displaystyle r} 是物体到转轴的距离,即半径。 F {displaystyle F} 的方向背离转轴。若物体对该参照系运动,除了惯性离心力,还会受到科里奥利力:F c = − 2 m v → × ω → {displaystyle F_{c}=-2m{vec {v}}times {vec {omega }}}v → {displaystyle {vec {v}}} 是物体相对参照系的速度矢量。 v → × ω → {displaystyle {vec {v}}times {vec {omega }}} 为两个矢量的叉乘。

相关

  • 生态生态学(德语:Ökologie),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6年定义的一个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德语Ökologie(最初:Oeco
  • 超嗜热生物超嗜热生物指能在极热的环境(60°C以上)中生活的生物。其生长最适温度通常在80~110°C,而2003年发现的一株古菌“菌株121”甚至能在和灭菌锅相同的温度,即121°C下,24个小时内,细
  • 迈克耳孙-莫雷实验迈克耳孙-莫雷实验是为了验证“以太”存在与否而做的一个实验,1887年由阿尔伯特·迈克耳孙与爱德华·莫雷合作在美国的克利夫兰进行。当时的物理理论认为,光的传播介质是“以太
  • 海沟列表以下是地球上海沟的列表:
  • 肠-脑轴线肠-脑轴线(gut-brain axis)是大脑和肠消化道两个器官间的沟通桥梁,而其中肠道中的菌群也对此路径贡献匪浅,三者相互影响并调控全身各种生理作用,从脑部早期发育到晚期老年的神经
  • 单层立方上皮单层立方上皮为单层扁平上皮及单层柱状上皮的中间型。由单层立方上皮细胞所构成。高立方状与低柱状之间的差别通常是主观的,且只有描述上的价値而已。在以对基底膜做垂直方向
  • HaskellHaskell(发音为/ˈhæskəl/)是一种标准化的,通用的纯函数编程语言,有非限定性语义和强静态类型。它的命名源自美国逻辑学家哈斯凯尔·加里,他在数理逻辑方面上的工作使得函数式
  • 成会明成会明(1963年-),中国材料科学家。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2013年被选为中科院技术科学部院士。1993年从日本回国后在金属所研究碳素及其复合材料系列,发展了纤维
  • span class=nowrapErsub2/sub(SOsub4/sub)sub&g硫酸铒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Er2(SO4)3。用硫酸溶解氧化铒,可以得到硫酸铒。
  • 近交衰退近交衰退(英语:Inbreeding depression)是指一个种群内因近亲繁殖而导致其生物适应度下降的情况。种群生物适应度指的是一个生物生存及持续传播其遗传物质的能力。近交衰退常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