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欠

✍ dations ◷ 2025-05-16 01:58:41 #睡眠,睡眠生理学,反射

哈欠,又称呵欠,是一种属条件反射的深呼吸活动,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表达沉闷、渴睡、或舒缓紧张情绪,一般动物如猫、狗也会打呵欠。

据英国的科学研究,除了人类,一般的猴子打哈欠也可以让身旁同类打哈欠的次数提高。研究表明,感染性的打哈欠最早出现在学会识别他人情绪的孩子身上(大约4到5岁),而那些患有忧郁症的孩子在观看他人打哈欠的影片时则很少打哈欠。

如今有各种方面的说法来解释打哈欠的原因。几种说法如下:

大脑在特定的温度下运行效率会较好,因此,人体透过打哈欠吸入温度低的空气冷却口腔及咽喉的血液,再经由血液循环来降低大脑温度。奥尔巴尼大学的研究发现,测试者在头上捂著热毛巾时观看人们打哈欠的影片时,他们打哈欠的可能性为41%,而当捂着凉毛巾观看时可能性降低到9%。打哈欠会增加心率和血流量,将大量空气传递到大脑,为这一区域的血液降温。

因为脑部缺氧,人体透过打哈欠将肺部撑大,吸入更多氧气;吐气时会让肺部收缩,将二氧化碳挤出。但是此说法被质疑不是确切的原因,因为人体在激烈运动后急需氧气时,却不会打哈欠。

从日常生活观察可知,由灵长类到猫狗,乃至蜥蜴(爬虫类)、鱼类都会打呵欠,因此可以确定这是非常古老的生物机制,至少可回溯到鱼类出现的5亿年前,脊椎动物便已经拥有这个中枢神经反射机制。但令人讶异的是目前没有像样的科学研究去探讨打呵欠的真正生物功能。

从常识归纳,上述缺氧、二氧化碳过多,或是冷却脑部之说都非常没有说服力。因为当你亢奋的时候并不会想打呵欠,运动后体内二氧化碳多、体温高,或是大太阳下你也不会特别想打呵欠。更别说这是跨物种的行为,鱼类并没有肺却也有相同的行为,显然打呵欠的生物机制不能只从人类的角度来思考。

打呵欠只会在慵懒、疲累与缺乏休息的状况下出现。故合理推测此机制一定与提振精神有关,是当你疲累的时候促进大脑与中枢神经保持正常运作的刺激机制。或许此动作会刺激中枢神经,或促进例如脑内啡等内分泌素的分泌,以维持生物体在疲累状况下的运作,因此疲累时会一直打呵欠,如同非常劳累的时候你会想喝提神饮料一样。

此部分仍待正式科学研究(脑波、心电图...等)解谜。

相关

  • 敷料敷料乃一重要急救用品,用以直接覆盖伤口。敷料分有黏性和无黏性,应因应伤口选择最合适的敷料,但如附近无敷料,可使用清洁、柔软、吸水之物品,如手帕、纸巾等。急救学 作者:抗高
  • 苯妥英苯妥英(Phenytoin,或称diphenyl hydantoin),常见商品名大仑丁(Dilantin),是一种抗惊厥药物(英语:anticonvulsant)。该药在治疗强直-阵挛性发作及部分发作(英语:partial seizure)有治疗效果
  • 简单过去时不定过去(Aorist,来自希腊语 αοριστός 没有范围,无限制)是用在某些印欧语言如古希腊语中的动词时态,用来指示行动,或在直陈语气中的过去行动,而不带有进一步蕴含。在其他语
  • 戴汝为戴汝为(1932年12月31日-),中国控制论与人工智能专家。生于云南昆明。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 缩合缩合反应(condensation reaction)是化学反应的一种,当中两个分子透过官能团的变化结合成一个新的分子,过程中有细小的分子失去。如所失去的小分子为水,这个过程则称作脱水反应。
  • 圆锥形圆锥也称为圆锥体,是一种三维几何体,是平面上一个圆以及它的所有切线和平面外的一个定点确定的平面围成的形体。圆形被称为圆锥的底面,平面外的定点称为圆锥的顶点或尖端,顶点到
  • 标·马艾比尔·马赫(英语:Bill Maher,1956年1月20日-)有译为“马艾”、“马厄”、“马赫”等不同译法。美国著名单口喜剧表演者、电视清谈节目主持及作家,亦是不定期的社会及时事评论员。
  • 穆旦穆旦(1918年4月5日-1977年2月26日),本名查良铮,另有笔名梁真,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与金庸(原名查良镛)同一家族。中国著名诗人和翻译家,亦是九叶诗派成员之一。祖父为清末官僚,家中
  • 拟团扇蟹总科拟团扇蟹总科(Pseudozioidea)是短尾下目下的一个总科,曾被分在酋妇蟹总科、瓢蟹总科、扇蟹总科、毛刺蟹总科和长脚蟹总科下。 其下有很多生物都来自拟团扇蟹科。
  • 工部 (部首)工部,为汉字索引里为部首之一,康熙字典214个部首中的第四十八个(三划的则为第十九个)。就繁体和简体中文中,工部归于部首三划。工部通常是从上、下、左、右方均可为部字,字体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