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欠

✍ dations ◷ 2025-10-28 10:25:58 #睡眠,睡眠生理学,反射

哈欠,又称呵欠,是一种属条件反射的深呼吸活动,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表达沉闷、渴睡、或舒缓紧张情绪,一般动物如猫、狗也会打呵欠。

据英国的科学研究,除了人类,一般的猴子打哈欠也可以让身旁同类打哈欠的次数提高。研究表明,感染性的打哈欠最早出现在学会识别他人情绪的孩子身上(大约4到5岁),而那些患有忧郁症的孩子在观看他人打哈欠的影片时则很少打哈欠。

如今有各种方面的说法来解释打哈欠的原因。几种说法如下:

大脑在特定的温度下运行效率会较好,因此,人体透过打哈欠吸入温度低的空气冷却口腔及咽喉的血液,再经由血液循环来降低大脑温度。奥尔巴尼大学的研究发现,测试者在头上捂著热毛巾时观看人们打哈欠的影片时,他们打哈欠的可能性为41%,而当捂着凉毛巾观看时可能性降低到9%。打哈欠会增加心率和血流量,将大量空气传递到大脑,为这一区域的血液降温。

因为脑部缺氧,人体透过打哈欠将肺部撑大,吸入更多氧气;吐气时会让肺部收缩,将二氧化碳挤出。但是此说法被质疑不是确切的原因,因为人体在激烈运动后急需氧气时,却不会打哈欠。

从日常生活观察可知,由灵长类到猫狗,乃至蜥蜴(爬虫类)、鱼类都会打呵欠,因此可以确定这是非常古老的生物机制,至少可回溯到鱼类出现的5亿年前,脊椎动物便已经拥有这个中枢神经反射机制。但令人讶异的是目前没有像样的科学研究去探讨打呵欠的真正生物功能。

从常识归纳,上述缺氧、二氧化碳过多,或是冷却脑部之说都非常没有说服力。因为当你亢奋的时候并不会想打呵欠,运动后体内二氧化碳多、体温高,或是大太阳下你也不会特别想打呵欠。更别说这是跨物种的行为,鱼类并没有肺却也有相同的行为,显然打呵欠的生物机制不能只从人类的角度来思考。

打呵欠只会在慵懒、疲累与缺乏休息的状况下出现。故合理推测此机制一定与提振精神有关,是当你疲累的时候促进大脑与中枢神经保持正常运作的刺激机制。或许此动作会刺激中枢神经,或促进例如脑内啡等内分泌素的分泌,以维持生物体在疲累状况下的运作,因此疲累时会一直打呵欠,如同非常劳累的时候你会想喝提神饮料一样。

此部分仍待正式科学研究(脑波、心电图...等)解谜。

相关

  • 网团菌属网团菌门(Dictyoglomi)是一类细菌,只包含一个属,即网团菌属(Dictyoglomus)。它是极端嗜热菌,营化能有机营养,即利用有机物获得能量。这种生物可以制造木聚糖酶,将木聚糖(xylan)分解成木
  • 添万利添万利(西班牙语:Tia Maria)是源自牙买加的咖啡力娇酒,使用牙买加咖啡豆酿制。添万利的配方包括牙买加咖啡豆、香草、糖以及甘蔗发酵的酒精。酿造时原液的酒精浓度为31.5%,最后装
  • 阿弗雷多·克劳斯阿弗雷多·克劳斯·特鲁希略(西班牙语:Alfredo Kraus Trujillo,1927年9月24日-1999年9月10日),西班牙籍奥地利裔男高音歌唱家。克劳斯是20世纪一大传奇的男高音歌唱家,并以作为马斯
  • 曾祖曾祖父母(英语:Great grandparents)是祖父的父亲母亲;又称爷爷的父亲母亲。自己则分别是曾祖父母的曾孙子或曾孙女。在北方地区习惯称呼曾祖父称为“太爷爷”,曾祖母为“太奶奶”
  • 腕足类见内文腕足动物门(学名:Brachiopoda)是动物界的一个门,属于底栖、有一对硬壳的触手冠海产动物。但与双壳类动物不同的是:其壳是上、下开合,而不是左、右开合。铰位在后背部,而前方
  • 杂酚油杂酚油可以指:
  • 俚族俚人,中国南方古代民族,是发源于广东境内的古越族一支骆越,属南越族后裔的一个分支。东汉改称“里人”。俚人最早见于范晔《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建武十二年(公元36
  • 第八机械工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部是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原有的一个组成部门,主管农业机械事务,1959年8月成立农业机械部。1970年7月1日并入第一机械工业部为农机局。1965年1月改称
  • 奈恩蒂泰姆奥克斯奈蒂奈奥克斯(英语:Ninetynine Oaks)是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县的一个非建制地区。该地的面积和人口皆未知。奈蒂奈奥克斯的座标为34°28′33″N 118°07′00″W / 34.475
  • 贵州话贵州话,即贵州省内使用的汉语方言。由于除了少部分湘语或带有南方方言混合成分的方言岛以外,贵州全境的汉语方言都为西南官话,所以贵州话一般指贵州省境内的西南官话,因为贵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