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族

✍ dations ◷ 2025-05-10 20:15:29 #LGBT用语,以动物作比喻,男性称谓,男同性恋

熊族(Bear)是男性同性恋或双性恋族群中的一个词汇,多指体型较大且体毛茂盛的、男性气质比较明显的同性恋或双性恋者。熊族是LGBT社区活动、规范及文化中的专有名词之一。

“熊”这个同时俚语由理查德·巴格(英语:Richard Bulger)推广而变得流行,他和他的伴侣查理斯·尼尔森(英语:Chris Nelson (photographer))在1987年创办了《熊刊(英语:Bear Magazine)》。但是就熊族术语的起源及其亚文化的定义是否由巴格完成也由争议。乔治·马泽伊(George Mazzei)在1979年为杂志《倡导 (杂志)(英语:The Advocate)》撰写了一篇名为《动物园明宠录(Who's Who in the Zoo?)》的文章, 文章将定义了七种类型的同性恋,并给他们对应上某种动物的名字,而熊族也在其中。

有些熊族会为了强调高度男性化而回避或甚至歧视表现出阴柔气质的其他男性。 熊族的概念包括个人认同以及社群连结,但界定熊族的特质在社群内仍然持续讨论中。

虽然熊族主要指同性恋或双性恋男性,但跨性别者、转男性变性者、或希望回避性别与性倾向标签的人也可能会加入熊族社群。同时一些异性恋男性,如果他们肯定并支持他们同性恋家人、朋友或粉丝,且他也拥有熊族普遍喜爱的体型,那么他也有可能被非正式地认为是“荣誉熊族”。 同时也有一部分女性同性恋者,她们外表呈现男性化而且也乐于参与到熊族社区文化里,她们一般被称为“厄休拉”(ursula)。

美国的熊族起源于1980年代,是皮革族的衍伸社群。有些人认为主流的男同性恋文化太着重于没有必要的身材标准上(瘦、没有体毛和年轻),因此便创造出了这个族群。然而同样地,也有许多熊族社群内外的人批评熊族,说他们将一些不符合他们所谓“真男人”标准的人排除在外。

熊族有时会去摆脱自己和男同性恋社群的关系,他们拥有自己的酒吧和场合,在那里可以和其他的熊社交。他们会有选拔比赛,很类似选美比赛,只不过通常都带有强烈的性暗示,而赢家可以得到皮革做的肩带和头衔。

在世界各地都有熊族社群,比如在澳洲、南美、北美和欧洲有熊族舞厅。在那些地区通常会举办熊族活动,不同熊族社群之间的成员会彼此进行交流互动。

相关

  • 氯化物氯化物在无机化学领域里是指带负电的氯离子和其它元素带正电的阳离子结合而形成的盐类化合物。最常见的氯化物比如氯化钠(俗称食盐)。常见的氯化物列在右表。但有时金属(如金)溶
  • 嘴唇形状表内成对的元音分别为不圆唇/圆唇。元音圆唇度(英语:Roundedness)指的是在发出一个元音时,嘴唇圆化的程度,可以视为是元音的圆唇化(英语:labialization)。圆唇度可以分为两种:撮唇(prot
  • 航空航空(英语:Aviation)狭义上则指的是载人或非载人的飞行器在大气层中的航行活动,广义上航空一词也指进行航空活动所必须的科学,同时也泛指研究开发航空器所涉及的各种技术。人类自
  • 漂白红砂土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土壤资源参考基准中漂白红砂土的定义是,土壤连同薄而深色的外表层在缺乏光亮层(一个白土层)呈舌形突出成为黏土淀积层。粘土淀积层有一个不规则或损坏造
  • 频哪醇偶联反应频哪醇偶联反应,又称醛酮的双分子还原偶联,是一种通过醛或酮分子的羰基在电子供体的存在下,发生自由基反应,形成新碳-碳共价键的有机反应,反应产物为邻二醇。反应名称取自反应丙酮
  • 罗德尼·巴克斯特罗德尼·詹姆斯·巴克斯特,FRS FAA(英语:Rodney James Baxter,1940年2月8日-),出生于英国伦敦,澳大利亚物理学家,研究领域为统计力学。
  • 色素沉积皮肤划痕症,又称为人工荨麻疹,是皮肤病的一种,通常患者也有湿疹,属于荨麻疹的一种类型。常见的皮肤划痕症有两种,分别是“单纯性皮肤划痕症”和“症状性皮肤划痕症”。“单纯性
  • DNA引发酶引发酶(英语:primase,或译为引子酶,引物酶)是指在DNA复制的起始阶段合成单链RNA引物的RNA聚合酶,引物合成后,DNA聚合酶会沿着引物继续合成单链DNA(延伸),此后RNA引物片段会被外切酶5'
  • 汉语言文化学院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成立于1993年,前身是1985年成立的南开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是南开大学留学生教育的重点单位之一,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全国对外
  • 后元音表内成对的元音分别为不圆唇/圆唇。后元音(back vowel)是使用于一些口语语言中的一种元音类型。后元音的决定性特征为舌头的位置尽可能地朝向嘴巴后面,且没有会被归类为子音的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