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族(Bear)是男性同性恋或双性恋族群中的一个词汇,多指体型较大且体毛茂盛的、男性气质比较明显的同性恋或双性恋者。熊族是LGBT社区活动、规范及文化中的专有名词之一。
“熊”这个同时俚语由理查德·巴格(英语:Richard Bulger)推广而变得流行,他和他的伴侣查理斯·尼尔森(英语:Chris Nelson (photographer))在1987年创办了《熊刊(英语:Bear Magazine)》。但是就熊族术语的起源及其亚文化的定义是否由巴格完成也由争议。乔治·马泽伊(George Mazzei)在1979年为杂志《倡导 (杂志)(英语:The Advocate)》撰写了一篇名为《动物园明宠录(Who's Who in the Zoo?)》的文章, 文章将定义了七种类型的同性恋,并给他们对应上某种动物的名字,而熊族也在其中。
有些熊族会为了强调高度男性化而回避或甚至歧视表现出阴柔气质的其他男性。 熊族的概念包括个人认同以及社群连结,但界定熊族的特质在社群内仍然持续讨论中。
虽然熊族主要指同性恋或双性恋男性,但跨性别者、转男性变性者、或希望回避性别与性倾向标签的人也可能会加入熊族社群。同时一些异性恋男性,如果他们肯定并支持他们同性恋家人、朋友或粉丝,且他也拥有熊族普遍喜爱的体型,那么他也有可能被非正式地认为是“荣誉熊族”。 同时也有一部分女性同性恋者,她们外表呈现男性化而且也乐于参与到熊族社区文化里,她们一般被称为“厄休拉”(ursula)。
美国的熊族起源于1980年代,是皮革族的衍伸社群。有些人认为主流的男同性恋文化太着重于没有必要的身材标准上(瘦、没有体毛和年轻),因此便创造出了这个族群。然而同样地,也有许多熊族社群内外的人批评熊族,说他们将一些不符合他们所谓“真男人”标准的人排除在外。
熊族有时会去摆脱自己和男同性恋社群的关系,他们拥有自己的酒吧和场合,在那里可以和其他的熊社交。他们会有选拔比赛,很类似选美比赛,只不过通常都带有强烈的性暗示,而赢家可以得到皮革做的肩带和头衔。
在世界各地都有熊族社群,比如在澳洲、南美、北美和欧洲有熊族舞厅。在那些地区通常会举办熊族活动,不同熊族社群之间的成员会彼此进行交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