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族

✍ dations ◷ 2025-09-07 01:55:10 #LGBT用语,以动物作比喻,男性称谓,男同性恋

熊族(Bear)是男性同性恋或双性恋族群中的一个词汇,多指体型较大且体毛茂盛的、男性气质比较明显的同性恋或双性恋者。熊族是LGBT社区活动、规范及文化中的专有名词之一。

“熊”这个同时俚语由理查德·巴格(英语:Richard Bulger)推广而变得流行,他和他的伴侣查理斯·尼尔森(英语:Chris Nelson (photographer))在1987年创办了《熊刊(英语:Bear Magazine)》。但是就熊族术语的起源及其亚文化的定义是否由巴格完成也由争议。乔治·马泽伊(George Mazzei)在1979年为杂志《倡导 (杂志)(英语:The Advocate)》撰写了一篇名为《动物园明宠录(Who's Who in the Zoo?)》的文章, 文章将定义了七种类型的同性恋,并给他们对应上某种动物的名字,而熊族也在其中。

有些熊族会为了强调高度男性化而回避或甚至歧视表现出阴柔气质的其他男性。 熊族的概念包括个人认同以及社群连结,但界定熊族的特质在社群内仍然持续讨论中。

虽然熊族主要指同性恋或双性恋男性,但跨性别者、转男性变性者、或希望回避性别与性倾向标签的人也可能会加入熊族社群。同时一些异性恋男性,如果他们肯定并支持他们同性恋家人、朋友或粉丝,且他也拥有熊族普遍喜爱的体型,那么他也有可能被非正式地认为是“荣誉熊族”。 同时也有一部分女性同性恋者,她们外表呈现男性化而且也乐于参与到熊族社区文化里,她们一般被称为“厄休拉”(ursula)。

美国的熊族起源于1980年代,是皮革族的衍伸社群。有些人认为主流的男同性恋文化太着重于没有必要的身材标准上(瘦、没有体毛和年轻),因此便创造出了这个族群。然而同样地,也有许多熊族社群内外的人批评熊族,说他们将一些不符合他们所谓“真男人”标准的人排除在外。

熊族有时会去摆脱自己和男同性恋社群的关系,他们拥有自己的酒吧和场合,在那里可以和其他的熊社交。他们会有选拔比赛,很类似选美比赛,只不过通常都带有强烈的性暗示,而赢家可以得到皮革做的肩带和头衔。

在世界各地都有熊族社群,比如在澳洲、南美、北美和欧洲有熊族舞厅。在那些地区通常会举办熊族活动,不同熊族社群之间的成员会彼此进行交流互动。

相关

  • 各国犹太教本文论述了犹太教的实践以及犹太人在各国的生活情形。详细见各条目
  • 尤里·安德罗波夫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俄语:Ю́рий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Андро́пов,1914年6月15日-1984年2月9日),苏联政治家,长期担任苏联党政领导职务,曾任苏联
  • 肌膜疼痛症候群肌筋膜疼痛症候群(英语:Myofascial pain syndrome,简称MPS)是一类病症,主要呈现为肌肉之慢性疼痛。在一些病例上疼痛甚为剧烈。其与骨骼肌上之激痛点(Trigger points)有关;激痛点为
  • 组织相容性组织相容性 (Histocompatibility) 指将一个体的组织移植至另一个体时,其免疫系统的反应程度。相容性越高,免疫(或称排斥)反应程度越低,甚至没有免疫/排斥反应发生。二个不同的
  • 控火控火(英语:Pyrokinesis),又译为意念控火、凭空生火、人体发火等,在超心理学中指所谓的能够通过意念创造和控制火的灵力或超能力。目前还没有确凿证据表明意念控火是一种真实存在
  • 日英通商航海条约日英通商航海条约 (日语:日英通商航海条約 にちえいつうしょうこうかいじょうやく;英语:Anglo-Japanese Treaty of Commerce and Navigation) 由日本与英国在1894年7月16日签署
  • 面包机面包机(又称制面包机)是一种制作面包的机器,使用者把制作面包的材料放入面包机后,面包机便会自动完成和面、发酵及烘烤,三个制作面包的主要程序,使用者打开面包机的盖子后,便能取出
  • 戚雅仙戚雅仙(1928年2月-2003年1月27日),原名戚爱英,浙江余姚人,生于上海,中国越剧表演艺术家。越剧中“戚派”的创立者。1928年2月,出生于上海,家境清贫。1941年,入上海陶叶剧团科班,学习越
  • 二林街二林街,为1920年~1945年间存在之行政区,辖属台中州北斗郡。今彰化县二林镇。原属二林街辖域内分为二林、中西、火烧厝、竹围子、外芦竹塘、犁头厝、后厝、山寮、万合、旧赵甲
  • 0 A.D.《0 A.D.》是跨平台的历史题材自由及开放源代码3D即时战略游戏,风格类似于帝国时代系列游戏。游戏的题材着重于公元前500年到西元后500年的历史,支持Windows、OS X和Linux。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