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根室半岛近海地震

✍ dations ◷ 2025-11-08 08:04:33 #1973年根室半岛近海地震

1973年根室半岛近海地震发生于1973年6月17日12时55分左右。地震规模为Mj 7.4级、Mw 7.7级、海啸震级(英语:Seismic_scale#Tsunami_magnitude_scales)(Mt) 8.1级。震中位于日本北海道根室半岛东南近海,北纬42度58分,东经145度57分,震源深度约44千米,最大烈度为5。1973年6月17日,日本气象厅将此次地震称为根室半岛地震。震源域为千岛海沟附近的约为200千米乘以100千米左右的矩形领域。本次地震还引发了海啸,北海道根室市观测到了2.81米以上的海啸。

根室半岛近海平均每72.2年发生一次M7.9程度的地震。该地区曾于1894年3月22日发生过类似规模的地震,其地震规模为Mj 7.9级。除此之外,该地区平均每17.5年发生一次M7程度的地震,如1900年、1961年、1964年、1968年、2000年和2004年均发生过Mj 7.0-7.2级左右的地震。在本次地震发生的前一日(即1973年6月16日)9时54分33.9秒,根室半岛东南近海发生Mj 4.8级地震,震源深度约46千米,北海道根室市测得最大烈度2。

日本气象厅(JMA)测定,本次地震规模为Mj 7.4,震源深度约44千米。北海道钏路市和根室市测得最大烈度5,北海道网走市、浦河町、带广市和广尾町以及位于东北地方青森县的陆奥市和青森市测得烈度4。

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测定,本次地震规模为Ms 7.7,震源深度约48千米,最大烈度为8度(VIII)。

地震发生约11分钟之后(即13时06分)以及18分钟之后(即13时13分),日本气象厅对北海道太平洋沿岸和东北地方太平洋沿岸发布海啸警报。根室市花咲港观测到2.81米以上的海啸。海啸造成近300栋建筑物损坏以及26人受伤。

由于该地区已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未发生过地震,故被认为是地震空白区。考虑到余震等因素,综合考虑本次地震震级约为M7.7,为70年一遇的大地震。

大约在主震发生一周之后,1973年6月24日11时43分23.5秒,根室半岛东南近海发生规模Mj 7.1(Ms 7.1)地震,震源深度约52千米。本次地震是1973年根室半岛近海地震的最大余震。北海道钏路市测得最大烈度5,浦河町和根室市测得烈度4,甚至位于关东地方的东京都千代田区大手町测得了烈度3。此次地震同样也引发了海啸,但没有发生造成严重损失的灾害。据估计,是次海啸由海底隆起引发,波源区长约130km,面积约为7.2×103km2。

相关

  • 长英质"长英质"(felsic)在地质学中是指主要由轻的元素如硅, 氧, 铝, 钠, 钾组成的硅酸盐矿物, 岩浆, 与岩石。其颜色较浅,比重小于3. 最常见的长英质岩石是花岗岩, 此外还有石英, 白
  • 葛瑞夫兹氏症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Toxic diffuse goiter),又称格里夫氏症(Graves' disease),为一种主要侵犯甲状腺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此病为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最常见的原因,且会导致甲状腺肿
  • 新昌调腔新昌高腔,又称高腔、高调,中国戏曲剧种之一。因为仅存浙江省新昌县一个剧团,故名新昌高腔。新昌高腔历史悠久,历史长达400年以上,能够演出元代杂剧《西厢记》《汉宫秋》中的部分
  • 飞轮飞轮(flywheel)是在旋转运动中用于储存旋转动能的一种机械装置。飞轮倾向于抵抗转速的改变,当动力源对旋转轴作用有一个变动的力矩时(例如往复式发动机),或是应用在间歇性负载时(例
  • 第十五初创军团第十五初创军团(拉丁语:Legio XV Primigenia)古罗马军队建制名称。由卡利古拉于公元39年建立并存在至70年。该军团曾先后参加罗马帝国对日耳曼部落战争等一系列相关军事活动,最
  • 陈所闻《松江邦彦图》之陈所闻像陈所闻(1587年-1626年),字无声,号绣林,直隶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明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抗清烈士陈子龙之父。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登己未科进士。官至工部
  • 阿特金森循环阿特金森循环(英语:Atkinson cycle)是一种由英国工程师詹姆士·阿特金森(英语:James Atkinson (inventor))(James Atkinson)于1882年发明的内燃机形式。阿特金森循环发动机提高了效
  • 昝姓昝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165位。徐铉《说文解字》校订认为“昝”是由音形俱近的“朁”字讹变而来。
  • 打气筒打气筒 (air pump/inflator)是一种单向输出泵,主要用于给自行车、球、充气床等物品注入气体。一般的打气筒都会有一个圆筒形的泵体,泵体内有一个活塞,活塞连接着T字形的手柄,泵
  • 高运甲高运甲(1936年11月-2020年12月7日),男,江苏泰州人,中华人民共和国书法家,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第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