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接合

✍ dations ◷ 2025-11-13 14:14:34 #细菌接合
接合(英文:Conjugation,又译结合),又称为接合作用、细菌接合,是发生于原生动物间的现象,指的是两个细菌之间发生的一种遗传物质交换现象,属于细菌有性生殖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接合现象发生时,两个细胞直接接合或者通过类似于桥一样的通道接合,并且发生基因的转移。这种现象是在1946年被Joshua Lederberg和Edward Tatum所发现,接合与转化和转导都被称作基因水平转移机制,注意的是这种机制并不一定需要两个细胞-细胞间的直接接触。接合经常被认为是细菌中有性生殖,相当于动物间的交配,因为它有涉及到基因的交换。在接合的过程中的供体细胞提供了一种结合或者可移动的遗传成分,这些成分一般是质粒或转座子。大多数接合质粒有一个确保受体细胞并不含有相似的遗传成分的系统。遗传信息的转移通常对受体是有益的。好处包括获得抗生素耐药性,或者获得其他的特异性以应对环境的变化。这种对受体有益的质粒可以被视作内共生生物然而从别的方面来看,细菌的寄生和接合可以作为细菌的一种进化方式使它们得到个体的繁衍与基因的扩散。F+质粒的DNA大约含有10万个碱基对。它含有自己的复制原点,叫做OriV,和一个转移原点,叫做oriT。决定细菌性别的质粒叫做F+质粒,或叫做F+因子。拥有F+质粒的细菌叫雄性细菌。他们只能复制一份F+质粒到受体细菌,无论是游离的还是固定的。缺乏F+质粒的细菌被称作雌性细菌,可作为F+质粒的受体细胞。F+质粒携带一个tra与trb 基因座,一共含有约3.3万碱基对,共组成40个基因。“TRA”基因座包括“菌毛蛋白”基因和“调节”基因,他们一起参与组成性菌毛。当细菌接合开始时,供体细胞通过自身的性菌毛与受体细胞相连,并且把自身F-质粒的单链DNA滚环式复制到受体细胞内和受体细胞的DNA发生重组,使自身基因转移到受体细胞内。当F+质粒已经被集成到受体细胞中时,受体细胞发生变化,拥有可以转移自己的F-质粒到其他的受体细胞的性质了,此时受体细胞便从雌性细胞转化成了雄性细胞。被转移的DNA数量取决于两个细胞间所建立接合的时间。在大肠杆菌实验中,整个细菌染色体的转移需要约100分钟。然后转移的DNA就被集成到通过同源重组的受体细胞的基因组里面。借由此现象的发现,生物学家们更加精确地了解到了大肠杆菌的遗传规律,为后来的遗传学图绘制打下了基础。从而促进了微生物学与遗传生物学的发展。

相关

  • 慢性肺部阻塞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英语: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缩写为COPD),常简称为慢阻肺。是一种以持续性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阻塞性肺疾病(英语:Obstructive lung disease)。其
  • 结核分枝杆菌结核杆菌,即结核分枝杆菌(学名: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是专性需氧微生物,1882年德国微生物学家罗伯·柯霍在柏林宣告它是结核病的病原体。他凭着此发现获得了1905年诺贝尔生
  • 抗原抗原(antigen,缩写Ag)为任何可诱发免疫反应的物质,不只是从病原体那里取得,一般来说体内发现分子够大的有机物就有可能作为一个适合的抗原,这样也就会导致例如过敏等问题。外来分
  • 羊水羊水是水状液体,包围衬垫著羊膜内的胚胎。羊水让胚胎能够自由活动,不会让子宫壁压的太紧。羊水也提供浮力。此外,由于水的比热容高,羊水能提供胎儿一个恒定温度的环境,羊水也在生
  • 喹诺酮喹诺酮(英语:quinolone)是一类人工合成的含4-喹诺酮基本结构,对细菌DNA螺旋酶具有选择性抑制的抗菌剂。1962年最早的喹诺酮类药物萘啶酸首先用于临床,由于其抗菌谱窄、口服吸收差
  • 胸膜腔胸膜腔(pleural cavity)为壁层胸膜和脏层胸膜之间反折包围的一对空腔,左右胸腔各有一个。脏层胸膜紧紧被覆于肺脏表面,而壁层胸膜则紧贴于胸壁(英语:thoracic wall)上。胸膜腔内含
  • 青霉素青霉素(Penicillin,或音译盘尼西林)是指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由青霉菌中提炼出的抗生素。青霉素属于β-内酰胺
  • 蠕虫病蠕虫病,也称为蠕虫感染,是人和其他动物一部分身体被寄生蠕虫感染导致的一种巨噬细胞疾病。这些寄生虫种类很多,大致分为绦虫、吸虫和线虫。它们通常生活在宿主的胃肠道中,但也可
  • 病理学人体解剖学 - 人体生理学 组织学 - 胚胎学 人体寄生虫学 - 免疫学 病理学 - 病理生理学 细胞学 - 营养学 流行病学 - 药理学 - 毒理学病理学(pathology)是医学领域的一门分支
  • 寄生虫病寄身虫疾病,是由于因寄生虫寄生后所引发的疾病,于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较常发生,特别是热带地区。常见的寄生虫病包括蛔虫病、蛲虫病、疟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