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wada, (1922)
W. Gams & D. Hawksw., (1976)
稻叶鞘腐败病菌(学名:),又名稻帚枝霉,最早由泽田兼吉于1920年在台北发现,并于1922年发表,当时被命名为(Sawada)。1975年,根据形态学分析,被归入为新属帚枝霉属()。。本种真菌为造成水稻叶鞘腐败病的植物病原菌。
曾被报导会造成稻叶鞘腐败病的病原菌共有三种:、及。而根据形态及多基因演化树的资料,目前被认定为是的同物异名。的特征是会造成紫鞘的病征,但由于缺乏活菌株标本及基因序列资料,目前尚无法确认其演化关系。
在麦芽抽出物培养基上培养之本种菌落为棉状,背面会产生鲑红色的色素。分生孢子梗(英语:conidiophore)透明、直立,顶端有数个透明、瓶状的产孢细胞。分生孢子透明、长椭圆形,常常成为一团黏液状,长3.5-7.0 µm,宽0.8-1.5 µm。
叶鞘腐败病在台湾之二期稻作发生较一期稻作严重,主要是二期稻作之生育期温度较高,适合病害发生。发生时会造成叶鞘褐化,当发生在剑叶(最后一片叶子,包覆稻穗)时,可能会造成稻穗腐烂而不稔。在稻田间发现此病害时,时常会发现其同时与稻细螨(英语:Steneotarsonemus spinki)共同存在,因此此病常被认为是两种生物的复合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