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氏蛇

✍ dations ◷ 2025-04-05 01:01:58 #厚蛇科,白垩纪蛇类

哈氏蛇(学名:)是一种已灭绝及有后肢的蛇。其下只有一个物种,就是圣域哈氏蛇。它们是森诺曼阶三种有后肢的蛇之一。

哈氏蛇的命名是为纪念最先描述其化石但在后期死亡的古生物学家Georg Haas。其种小名是拉丁文“圣域”之意。

圣域哈氏蛇只有一个从近拉姆安拉犹太山脉(Judean Mountains)发现的化石。化石发现地也同时发现了厚针龙的模式标本。位点是由低能量沉积而成的石灰岩。哈氏蛇的化石现存于希伯来大学,全长达88厘米,只缺少了尾巴末端。

圣域哈氏蛇的头颅骨保存得十分完好,只有少许被压扁。其头颅有像筒蛇科的原始特征及像巨口类的进化特征。它饥的前颌骨细小及没有牙齿,颌骨、腭骨、翼状骨及齿槽骨共有73-75颗牙齿。它们的眼眶前很细小及幼长,像蟒科一般。额骨鼻部及额骨非常像厚针龙及恐蛇的。它们共有199块脊骨,与及尾巴第200块的碎片,第5-154块脊骨有肋骨。第155块脊骨开始有分叉横突,一直伸展至第160块。第45-48及105-108块脊骨的肋骨有像厚针龙的特征:骨质很厚。

哈氏蛇没有荐骨肋骨或脊骨,骨盆带与脊柱之间也没有任何连系。骨盆带被部分骨头所遮蔽,所以看不见其情况。圣域哈氏蛇的两条大腿骨也被保存下来,但右肢的其余部分已经失去。左肢杆、踝骨、胫骨及腓骨都有保存起来,而胫骨仍有些许是接连的。脚掌有三个胫骨骨化及五个跖骨骨化。胫骨骨化显示没有任何与骨头连接的迹象。

从哈氏蛇的几个骨骼特征会估计它们是厚针龙的幼体。体型细小、未完全发育的胫骨骨化、较小的骨肥厚、胫骨及腓骨相对较大等都是幼体的证明。但是其头颅骨及牙齿结构则明显与厚针龙有所不同。厚针龙的神经棘高很多,而肋骨形状也有不同。故此,哈氏蛇与厚针龙被认为是非常接近但不同的属。

根据头颅骨的支序分类学分析,哈氏蛇会是巨口类的姊妹分类或是基底成员。这个推论得到骨骼特征的支持。不过拥有后肢却对这种分类方式产生了问题。就厚蛇科的后肢有两个意见。第一种认为它们是自没有脚的祖先演化出后肢来;第二种则认为蛇是在多种情况下失去脚的。但由于标本的数量有限,未能对这个复杂问题作出定论。

相关

  • 踝肱指数踝肱指数,又称为踝肱血压指数(Ankle Brachial Pressure Index,ABPI或ABI),是小腿相对于上臂的血压比值。如果小腿血压比上臂低,提示可能有动脉阻塞(周围血管疾病)。ABI是由用脚踝动
  • 玄武岩玄武岩(英语:basalt)是一种细粒致密、外观呈黑色的火成岩,由基性岩浆喷发凝结而成,主要成分是硅铝酸钠或硅铝酸钙,二氧化硅的含量大约是45-52%,还含有较高的氧化铁和氧化镁。由于喷
  • 巨犀副巨犀属(学名:Paraceratherium)为巨犀类下的一个属,为一种已经灭绝的犀牛,生活在渐新世。巨犀也是目前已知第二大的陆行哺乳动物,仅次于纳玛象,估计成年巨犀平均高5.2米(18呎),身长为
  • 集英社集英社是日本的一间综合出版社。公司的名称有“睿智汇集(英知が集う)”的意义。除了发行《周刊少年Jump》、《周刊花花公子》、《non-no》等杂志以外,还出版了文艺书、小说等书
  • 硕士学位硕士(英语:Master's Degree)是一种研究生学位,拥有硕士学位者,通常象征掌握并专精于某一学术领域或职场专业。在主攻的学术领域中,合格的研究生必须要能同时了解学术理论与现实状
  • 安德烈亚诺夫群岛安德烈亚诺夫群岛(英语:Andreanof Islands,阿留申语:Niiĝuĝin tanangis)是阿拉斯加西南部的群岛,属于阿留申群岛的一部分。安德烈亚诺夫群岛西缘和拉特群岛以安奇卡海峡相隔,以东
  • 新野县新野县在中国河南省西南部、白河流域,是南阳市下辖的一个县。新野县下属8个镇5个乡2个街道办事处:五星镇、歪子镇、王庄镇、溧河铺镇、施庵镇、沙堰镇、王集镇、新甸铺镇;上港
  • 畸颚马陆总目见内文畸颚马陆总目(学名:Colobognatha)是倍足纲唇颚亚纲蠕形马陆下纲(Helminthomorpha)之下的一个总目。畸颚马陆总目的各物种间都有共有衍征:雄性物种有两对简单的生殖肢(英语:gon
  • 亚加二世教宗亚加二世(拉丁语:Agapetus PP. II;?-955年11月8日)本名不详,于946年5月10日至955年11月岀任教宗。
  • 巴迪·吉纳特哈里·爱德华·“巴迪”·吉纳特(英语:Harry Edward "Buddy" Jeannette,1917年9月15日-1998年5月11日),生于宾西法尼亚州新金斯顿(New Kensington),美国职业篮球运动员和教练。吉纳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