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伊维菌素
✍ dations ◷ 2025-04-24 19:21:28 #伊维菌素
伊维菌素(ivermectin)也称为爱获灭,是一种有效抗多种寄生虫的治疗药物,其适用于治疗头虱、疥螨引起的疥疮,蟠尾丝虫症(河盲症),线虫感染,班氏丝虫感染导致的象皮病等。伊维菌素可以涂抹于皮肤或是口服,应避免接触眼睛常见的副作用包含眼睛红痒,皮肤干燥与皮肤有灼烧感。目前尚不清楚在孕期中使用是否安全,但是在哺乳期使用似乎尚可。其作用机制是使增加无脊椎动物的细胞壁可透性,导致他们死亡,伊维菌素隶属于阿维菌素家族的治疗药物。伊维菌素发现于1975年,并在1981年列为药物。
它是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中的一部分,是基层健康卫生系统中非常重要的药物。一套治疗流程需要的药物售价约为0.12美金,在美国约要价25到50美金,在其他的动物身上,伊维菌素用于治疗与预防犬心丝虫等疾病。伊维菌素由日本北里大学有机化学家大村智所发现,和默克药厂默克治疗研究所的威廉·坎贝尔从阿维菌素提纯出来,导致发现这种高效低毒的药品。伊维菌素于1981年被引入。2015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一半联合授予坎贝尔和大村所发现阿维菌素, “这种衍生物从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的发病率,以及显示有效的对抗一个不断扩大数量的其他寄生虫疾病“。伊维菌素绵羊疥癣有高度治愈力。同时,它也能对抗羊痂恙虫、绵羊虱蝇、羊狂蝇的幼虫及胃肠中大部分的线虫和肺寄生虫,且能控制绿头苍蝇的排泄物引起的蝇蛆病。使用在绵羊疥癣上时,使用的方式为长效型伊维菌素控制释放胶囊。
相关
- βsub2/sub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英语:β2-adrenergic receptor agonists)常常简称β2激动药(英语:β2-adrenergic agonists),是一类可与β2肾上腺素受体结合,并形成刺激效应的药物。β2受体
- 发热性癫痫热性痉挛(febrile convulsion),又称作又称作发烧性抽搐、热性抽搐、热性惊厥、热性全身痉挛,是一种癫痫性发作(英语:epileptic seizure),伴有体温升高的症状但是并无任何潜在的健康
- 同义词同义词(synonym)或者更学术性的称呼同义异形是世界上各种语言都存在的一种现象。它指的是表达的意义相同或相近,但是表达形式不同的词汇。例如厕所和“茅房”就是不同词汇表示
- 肝细胞癌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简称HCC)是成年人中最常见类型的慢性肝癌,并且在肝硬化的患者中也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它发生在慢性肝脏炎症的环境中,并且与慢性病毒性肝
- 岛屿地区岛屿地区(Insular area)特指那些其不属于美国五十州以及联邦特区的美国领土。因为这些有人居住的岛屿地区,是非合并建制领土,所以这些地区本土出生的居民不被美国宪法承认为美国
- 购买力平价购买力平价(英语:Purchasing Power Parity,缩写PPP),是一种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使我们能够在经济学上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合理比较,这种理论
- μ子催化Μ子催化聚变是一种核聚变过程,可以让核聚变的发生温度远低于正常情况,即使在室温下或更低的温度都可以触发核聚变。它是核催化已知聚变反应的几种方法之一。μ子是一种不稳定
- 全球暖化全球变暖,或称全球暖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因温室效应而造成温度上升的气候变化,为公地悲剧之一,而其所造成的效应称之为全球变暖效应。在2013年,政府间气候变化
- 鹦鹉热鹦鹉热(英语:Psittacosis)是一种人畜共通传染病,由鹦鹉热衣原体(又称鹦鹉热披衣菌)引起,人类主要透过鹦鹉(如金刚鹦鹉、鸡尾鹦鹉、虎皮鹦鹉)或其他家禽(如火鸡、鸭、鸽)感染,但极少透过
-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英语: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简称 NEJM)是由美国麻省医学协会(英语:Massachusetts Medical Society)所出版的同行评审性质之医学期刊。它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