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醇油

✍ dations ◷ 2025-04-05 00:48:42 #混合物,醇类溶剂

杂醇油是工业上发酵法制取乙醇、白酒时副产的高级醇类混合物。

无色至黄色、有特殊臭味的油状液体。相对密度0.811~0.832(20 °C)。主要成分为比乙醇碳链更长的高级醇,如戊醇、异戊醇、丁醇、丙醇和庚醇等。有毒,易燃。

一般认为杂醇油较乙醇对人类有更强的毒性和麻醉作用,因此饮用杂醇油含量较高的酒易醉,而且引起头痛。不过最近使用威士忌所做的动物实验没有支持该说法。

杂醇油是由发酵原料中的高级醇和蛋白质降解而产生,其中蛋白质分解生成氨基酸,后者再进一步与α-酮酸进行转氨基作用,得到另一酮酸,并脱羧、还原产生醇类。 杂醇油在工业上主要通过两种方法制备,一是通过发酵法制取乙醇时在精馏工序副产,另一种则是通过乙醇法生产丁二烯时副产。

杂醇油经浓硫酸脱水可得相应的烯烃(如异丁烯、异戊烯),再与对二甲胺苯甲醛(英语:Para-Dimethylaminobenzaldehyde)作用显橙红色,用分光光度法定量。

杂醇油可作油漆和增塑剂的溶剂、燃料、萃取剂和浮选剂,也可用于提取戊醇。

相关

  • 12S rRNA线粒体12S RNA是一种存在于线粒体核糖体(mitoribosome,MR)中的rRNA,沉降系数约为12S长度约为959nt。在人类细胞中,12S rRNA由MTRNR1基因编码。哺乳动物线粒体的基因组种都包含37
  • 铸造铸造是人类掌握比较早的一种热加工工艺,已有约6000年的历史。在中国地区的史前人类约在公元前1700~前1000年之间已进入青铜铸件的全盛期,工艺上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准。铸造是指将
  • 壳菜蛤科见内文贻贝科(学名:Mytilidae),也叫蜐、海虹、青口、红蛤,贻贝科,港澳台称为壳菜蛤科,干制品则被称作淡菜,是一种双壳类软体动物,壳黑褐色,肉米黄色至橘红色不等,生活在海滨岩石上。本
  • 伦敦码头区伦敦码头区(London Docklands)是位于英国伦敦东部,泰晤士河沿岸的水滨再开发地区的名称。横跨了南华克区、陶尔哈姆莱茨区、纽汉区。目前主要开发为商业区和住宅区。伦敦码头区
  • 节荚果荚果是果实的一种类型,属于单果,是豆科植物特有的果实类型,心皮只有一枚(单心皮)许多荚果以及其中包含的种子被人类当作蔬菜、粮食或中药食用,如大豆、豌豆、槐树角等,常见的荚果包
  • 什穆埃尔·诺厄·艾森施塔特什穆埃尔·诺厄·艾森施塔特(希伯来语:שמואל נח אייזנשטדט‎,英语:Shmuel Noah Eisenstadt,1923年9月10日-2010年9月2日),以色列社会学家。专长在历史社会学、比较
  • 乔治·阿甘本乔治·阿甘本(Giorgio Agamben,1942年4月22日-),意大利当代政治思想家、哲学家,以其探讨例外状态(英语:State of exception)(State of exception)和牲人()的著作闻名。阿甘本任教于威尼斯
  • 阿尔弗雷德·雷特尔阿尔弗雷德·雷特尔(Alfred Rethel,1816年5月15日-1859年12月1日),德国画家。雷特尔出生于德国西部的亚琛,从小就喜欢绘画,13岁时,因为他的画作而被杜塞尔多夫学院接受,学习并创作了
  • 因陀罗尼尔 森古普塔因陀罗尼尔 森古普塔 (孟加拉语:ইন্দ্রনীল সেনগুপ্ত, 印地语:इंद्रनील सेनगुप्ता,Indraneil Sengupta,1974年9月8日-)是印度电影、电视演员、
  • 李石曾李石曾(1881年5月29日-1973年9月30日),名煜瀛,字石曾,以字行,笔名石僧、真民,晚年号扩武,河北省高阳县人,中国社会教育家,故宫博物院、中法大学创建人之一。李石曾出身自清朝官员家庭,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