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俄语:Лолита,英语:),又译为洛莉塔、洛丽泰、罗莉泰,是俄罗斯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用英语书写的成名小说。小说于1955年在法国巴黎出版,1958年在纽约出版,1959年在伦敦出版,之后小说由作者翻译为俄语。小说中值得注意的是:主要人物和不可靠叙述者,一个37或38岁名为亨伯特·亨伯特的中年男子疯狂地爱上了12岁的名为多洛蕾丝的女孩,并在成为她的继父后有了性方面的介入。“洛丽塔”一名是亨伯特对多洛蕾丝的个人称呼。
小说《洛丽塔》出版后,即成经典,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文坛最有名的一部和极具争议的作品。也进入了流行文化之中来描述性早熟的女孩。小说在1923年至2005年间位于时代杂志百大英文小说之中。在2003年时,在英国广播公司的The Big Read 民意调查中被列入英国200本“最受喜爱的小说”之一 ,曾蹿升到《纽约时报》畅销书单的第一位,并已被改编成电影。其电影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美国金球奖等多项奖项。
小说描述一位从法国移民美国的中年男子亨伯特·亨伯特(或译作杭伯特·杭伯特,Humbert Humbert)在少年时期,与一14岁的少女安娜贝儿发生了一段初恋,最后安娜贝儿因伤寒而早夭,造就了杭伯特的恋童癖(The child I love),他将“小妖精”(或译为“小魔女”)定义为“九到十四岁”。亨伯利最先被一名富有的寡妇抛弃,后来又迷恋上女房东夏绿蒂·海斯(Charlotte Haze)的12岁女儿洛丽塔(Lolita),亲呼她为小妖精。
由于儿时的阴影,杭伯特对洛丽塔无法自拔,为了亲近这名早熟、热情的小女孩,杭伯特接受了女房东的求婚,成为洛丽塔的继父。小说中的女孩原名多洛蕾丝·黑兹(Dolores Haze),西班牙文发音的小名为洛丽塔(Lolita)或罗(Lo),因此作为书名。后来女房东发现自己的丈夫对女儿的企图和对自己的不忠,一度迁怒于女儿,一时气疯往外跑时被车子撞死。杭伯特将洛丽塔从夏令营接出来一起旅行,他以为在洛丽塔的饮料中下药,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猥亵她。结果药对洛丽塔全无效果,相反第二天清晨洛丽塔主动挑逗亨伯利,发生关系。后来在追问中才知道他不是洛丽塔的第一个情人,在他之前,洛丽塔比他大两岁的巴巴拉搞过同性恋,后又与一个13岁的少年发生过关系。杭伯特告知洛丽塔她的母亲已经去世,至此洛丽塔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接受了必需和继父生活下去的这个现实。杭伯特带着洛丽塔以父女的身份沿着美国旅游,他利用零用钱、美丽的衣饰等小女孩会喜欢的东西来控制洛丽塔,以及继续满足自己对她的欲望。洛丽塔长大后,开始讨厌继父,她意识到“即使是最可悲的家庭生活也比这种乱伦状况好”。于是她开始跟年纪相当的男孩子交往,并借着一次旅行的机会脱离继父的掌握,一开始杭伯特疯狂的寻找,但是最终还是放弃了。
三年过去,一日杭伯特收到洛丽塔的来信,信上说她已经结婚并怀孕了,需要继父的金钱援助。杭伯特给了她400美元现金和2500美元的支票还有把屋子卖了买家先付的10000美元跟房子的契约。这已经是他所有的财产了,他将这一切都给了洛丽塔,但他要求洛丽塔说出当时拐走她的人。洛丽塔告诉他那人正是奎迪(Quilty)(因作品被女主角认为是东方天才哲学家),其为在学校演出的剧作家,并告诉他,她和奎迪出走后,因为拒绝了奎迪要她和其他男孩子拍摄色情影片的要求,而被奎迪赶了出来。杭伯特请求洛丽塔离开她的丈夫和他走,但是她拒绝了这个要求,杭伯特伤心欲绝。他追踪并枪杀了奎迪。最终,杭伯特因血栓病死于狱中,而17岁的洛丽塔则因难产死于1952年圣诞。
《洛丽塔》最令人叹服的成就之一就是,作为一个移民作家的纳博科夫比绝大多数土生土长的美国作家更逼真地创造了美国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但这种“逼真感”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必不可少的自然背景,并没有给亨伯利的欲望世界赋予任何社会学意义上的现实感。纳博科夫始终是一个醉心于操纵幻觉的魔术师。
和纳博科夫笔下的许多人物一样,杭伯特是一个画了妆的极端个人主义的艺术家。他禀然敏感,想象力丰富,但近于偏执。他在小说中曾引用一位诗人的话说,“人性中的道德感是一种义务,而我们则必须赋予灵魂以美感。”
《洛丽塔》在1962年时因被知名导演史丹利·库柏利克(Stanley Kubrick)改拍成同名的电影而声名大作,该片中译片名《一树梨花压海棠》。
这部小说在1997年时再次被改编成电影,导演为艾崔恩·林恩(Adrian Ly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