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牛蛙

✍ dations ◷ 2025-11-28 23:15:35 #美国牛蛙
美国牛蛙(学名Lithobates catesbeianus)是一种水生青蛙,是蛙属的一种。是现存北美的最大的蛙之一。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物种存续委员会的入侵物种专家小组(ISSG)列为世界百大外来入侵种。其拉丁语原学名Rana catesbeiana Shaw中,“rana”意为“青蛙”,而“catesbeiana”则是为了纪念发现这种蛙的英国博物学家马克·盖茨比(Mark Catesby)。 、原产于美国东部数州,后被引进西部各州和其他国家。其他一些大型蛙类亦称牛蛙,如非洲的非洲牛箱头蛙和印度的虎纹蛙以及南美的细趾蟾科物种。牛蛙叫声宏亮如牛,因而得名。牛蛙体绿或棕色,腹部白色至淡黄色,四肢有黑色条纹。牛蛙体长约20公分,后肢长达25公分。成体大者体重超过500克,是蛙类中较大的一种。常生活于静水中或其附近。春季繁殖,卵产于水中。蝌蚪呈绿褐色带有深色斑点。蝌蚪阶段持续1~3年,决定于气候条件。许多牛蛙可供食用或用作实验材料。鼓膜特别大。雄蛙有声囊。在所有两栖动物里,美国牛蛙的叫声是非常响亮的,很远就能听得到,而且会使其他的动物误认为美国牛蛙要比实际大的多。特别是雄性在交配期间发出的声音,往往能传到几公里之外。美国牛蛙使用它的皮肤、颊洞和肺呼吸,其中皮肤上的气体交换是非常重要的。美国牛蛙是相当凶猛的动物,在台湾有“蛙界暴龙”之称,以无脊椎动物、小鱼和其他的小蛙为食,有时也会吃水鸟的幼雏;体型较大的牛蛙甚至会捕食蛇、鼠、龟等。美国牛蛙主要生存于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的洛矶山脉东边。美国牛蛙虽原产于北美,但也被引进欧洲部分地区,分布于北意大利、法国的阿基坦地区,另外还分布于西班牙及荷兰等地,少量分布于意大利沿海。台湾日据时期于1924年与海蟾蜍一起引进;中国大陆则在1959年从古巴引进,目前中国大陆的养殖牛蛙大多为该批古巴牛蛙的后代。在中国大陆及台湾,作为一种入侵物种,亦有广泛分布。日本于1918年由东京帝国大学教授渡瀬庄三郎引进,同期引进克氏原螯虾作为美国牛蛙的饵料。1923年引入台湾。美国有几个农场专门饲养这种牛蛙以供应食用,一对蛙掌重达400克,在餐桌上颇具分量。除了美国,其他国家的人也很喜欢。在中国,水煮牛蛙也很流行。除了食用之外,美国牛蛙也偶尔被当作人们的宠物。

相关

  • 沙丁胺醇沙丁胺醇(Salbutamol),常见商品名泛得林(Ventolin),为一种用于扩张肺部大型及中型气管的药物。本品可用于治疗气喘相关病症,例如气喘急性发作、运动诱发性支气管收缩(英语:exercise-i
  • 非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是元素的一大类,在所有的118种化学元素中,非金属占了23种。在周期表中,除氢以外,其它非金属元素都排在表的右侧和上侧。包括氢、硼、碳、氮、氧、氟、硅、磷、硫、氯
  • 鬼谷子鬼谷子(?-?),传说原名王诩,又作王禅、王利、王通,一说字诩,道号玄微子,世称鬼谷先生、王禅老祖,是大约活跃于战国中期的显赫人物,为“诸子百家”之一、纵横家的鼻祖,亦有政治家、外交家、
  • 光的色散在光学中,色散是指一道光中,光的相速度随着频率而改变。拥有上述特性的介质,我们称为色散性介质。提到色散,通常是指电磁波(包含可见光)的性质,但此性质可以推广至任何波动,例如声
  • 弗莱福兰省弗莱福兰(荷兰语:Flevoland)是荷兰中部的一省。面积2,343平方公里。1986年1月1日建省,是荷兰第12省、最新的省份,分成6市。东北是弗里斯兰省、西南是北荷兰省、南是乌得勒支省、
  • 游说游说集团(英语:Lobbying),又称院外集团或政治游说是尝试影响立法人员、或是立法机构成员的政治决定或行为。游说由许多不同类型的人员、组织与团体,包括私人机构、企业、部分已经
  • 作用量在物理学里,作用量(英语:action)是一个很特别、很抽象的物理量。它表示著一个动力物理系统内在的演化趋向。虽然与微分方程方法大不相同,作用量也可以被用来分析物理系统的运动,所
  • 虚拟专用网虚拟私人网络(英语:Virtual Private Network,缩写:VPN)是一种常用于连接中、大型企业或团体与团体间的私人网络的通讯方法。它利用隧道协议(Tunneling Protocol)来达到发送端认证、
  • 冥族小天体在天文学中,冥族小天体或类冥小天体(plutino)是与海王星有2:3的平均运动共振的海王星外天体,Plutinos这个名称是在冥王星之后才有的,使用了意大利文表示小的附加语词-ino,指像冥
  • 第六修正案宪法正文I ∙ II ∙ III ∙ IV ∙ V ∙ VI ∙ VII其它修正案 XI ∙ XII ∙ XIII ∙ XIV ∙ XV XVI ∙ XVII ∙ XVIII ∙ XIX ∙ XX XXI ∙ XXII ∙ XXII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