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

✍ dations ◷ 2025-04-24 23:01:12 #孙子兵法
竹简本——1972年出土的汉初抄本,是现今为止最早的版本 1935年中华学艺社影宋刻《武经七书》本 丁氏八千卷楼藏刘寅《武经七书直解》影印本《孙子兵法》,即《孙子》,又称作《武经》、《兵经》、《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的兵书,作者为春秋末期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一般认为,《孙子兵法》成书于专诸刺吴王僚之后至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也即前515至前512年,全书为十三篇,是孙武初次见面赠送给吴王的见面礼;事见司马迁《史记》:“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之一。被奉为中国兵家经典,后世的兵书大多受到它的影响,对中国的军事学发展影响非常深远。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的著作。自《孙膑兵法》从东汉末年失传后,以致其书的存在成为一桩历史悬案,与孙武之书发生了纠葛。从北宋以来,就有部分学者怀疑《孙子兵法》并非孙武所著,如下:后来随着1972年4月10日山东省临沂银雀山出土的汉简(同时在西汉墓葬中出土《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各一部)才基本了结此案。但关于《孙子兵法》的作者和成书问题的争论仍未停止,之后仍有如李零、杨丙安、陈彭则、郭化若、徐亚军等,提出认为《孙子兵法》奠基于春秋,基本完成于战国,定型于秦汉,不排除孙膑参与了整理《孙子》的可能性之说,于汝波提出《孙子兵法》在春秋末期已成书,其后校理是在《孙子》已经成书的基础上进行的,朔雪寒则总结论点,确认《孙子》成于春秋,孙武即作者无误。而孙武即作者基本已无法动摇。全书共分十三篇,主要论述了军事学的主要问题,对当时和现在的战争经验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一些著名的革命性军事问题,并且揭示了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据银雀山出土的竹简《孙子兵法》佚文,篇名尚有:另外清代学者毕以珣《孙子叙录》也收入了传世文献中留存的《孙子》佚文。“形兵之极,至于无形”“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胜兵先胜而后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孙武原是齐国人,后来辗转到吴国。当时适逢公子光政变夺取王位,是为吴王阖闾,伍员听说其才能,向吴王推荐,孙武就带着这13篇晋见吴王,获得重用。后,吴王进攻楚国,将领就是孙武与伍员。《汉书.艺文志》记载:“兵权谋家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八十二篇中的十三篇著于见吴王前;见吴王后又著问答多篇。晚至唐代,流传的孙子兵法共三卷,其中十三篇为上卷,还有中下二卷。《孙子兵法》注家杜牧认为,曹操将八十二篇孙子兵法删节为十三篇;但其他注家认为十三篇出自孙武本人,不是曹操删节的结果。1996年前夕陕西人张敬轩宣称有家传的孙武兵法八十二篇,但经已故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少将研究员于汝波(2006年5月14日逝世)率领一众军事科学院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研究室的人员一同研究验证,断定张氏孙武兵法八十二篇为造假。自公元600多年左右,《孙子兵法》被翻译成许多不同语言,开始流传到世界各国。最初书版被带到日本,及后至东南亚,再在18世纪尾传入西方各国。此书在欧洲最先出现的是法文版,由法国耶稣会士钱德明(Jean Joseph Marie Amiot)在巴黎于1772年出版,书名是Art Militaire des Chinois。1905年,首个英文版在东京面世,翻译者是英国军官卡尔斯罗普(Captain Everard Ferguson Calthrop),但可惜由于卡尔斯罗普不认识汉字,此版本是从日文译过去的。在这以后,不同的英译本陆续出版,到了现在约有17种英译本,最受欢迎的是由美国将军(塞缪尔.B.格里菲思(英语:Samuel B. Griffith)(Samuel B. Griffith)翻译的版本,但译得最好的可能是由汉学家翟林奈(Lionel Giles)翻译的版本。吴王阖闾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表示他对孙武作品的欣赏。吴王知孙子能用兵,拜为大将。孙子以三万兵,西破强楚二十万兵,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因《孙子兵法》的关系,孙武被人誉作“兵圣”。此书对中国古代的军事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奉为兵家经典。它是中国古代军人必须研读的一本军事著作,许多著名的军事家都对此书作过注解。《韩非子》里面也有提到孙武的故事(但韩非的故事仅支持其论点,未必真实发生):某天吴王阖闾问孙武:“什么人都可以用兵法训练吗?”孙武答:“可以。”于是吴王把他的后宫佳丽全部交给孙武,要他练出一支娘子军。这批娘子军起初认为吴王只是开玩笑,仍在校场上嬉闹。孙武为了建立军纪,把带头的队长,也是吴王最宠爱的两个妃子当场斩首,其他佳丽于是震慑于孙武的威信,严格遵守规定,任凭孙武指挥。明朝军事家刘伯温的《百战奇略》包含孙子兵法。孙子:“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刘伯温:“凡兴兵伐敌,所战之地,必预知之。师至之日,能使敌人如期而来,与敌则胜。……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杜牧注孙子《用间篇》:“不知敌情,军不可动;知敌之情,非间不可”:刘伯温:“凡欲征战,先用间谍,觇敌之众寡、虚实、动静,然后兴师,则大功可立,战无不胜。”《孙子兵法》流传出中国后,对东亚及东南亚均有或轻或重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译成西方语言后,在欧洲亦大受欢迎;相传法国皇帝拿破仑更对此书爱不释手。英国军事理论家李德·哈特感称:“在《孙子兵法》中,把我20多部著作所涉及的战略和战术原则几乎包罗无遗。”《孙子兵法》中的几个章节是中华民国政府军训教育的教材,而目前的义务役预备军官考试亦将《孙子兵法》列为国文科必考项目。《孙子兵法》的思想影响超越军事应用,实际上亦是博弈策略的经典著作,如在棋艺对垒或运动竞技方面。《孙子兵法》不仅在世界军事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对政治、经济、商业、人事管理和市场策略等与博弈有关的领域亦有指导意义。法国谈论日常生活战略的Michel de Certeau(法语:Michel de Certeau),在《日常生活的战略(英语: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一书中,也提到应读中国的经典《孙子兵法》与《易经》。2001年,何炳棣提出“老子辩证思维源于孙子兵法”的说法。瑞典重金属乐队Sabaton在2010年推出专辑《孙子兵法》;专辑中每一首歌曲之前均以英文陈述一段孙子兵法原文。

相关

  • 盎格鲁美洲/英语美洲盎格鲁美洲(英语:Anglo-America),又称英语美洲,用作描述以英语为主要语言,或者与英格兰或英伦三岛在历史、语言或文化上有密切关系的美洲地区,也可以指英语世界的美洲部分,与操罗曼
  • 迈锡尼文明迈锡尼文明(英语:Mycenaean Greece 法文: Civilisation mycénne,前1600年 – 前1100年) 是希腊青铜时代晚期的文明,它由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城而得名。这是古希腊青铜器时代
  • 捉刀捉刀,指代别人行事、作文,从事此行为者俗曰“捉刀人”、“枪手”、“替枪”,是一种以代别人行事、作文,或代笔文学作品,如书、记事、剧本等为生的著作家。“枪手”、“捉刀人”也
  • 裁员裁员(英语:Layoff 或 Redundancy),泛指企业或雇主基于业务上的考量,暂时或永久中止雇用个人或集体雇员的行为。裁员改变了传统以来对优秀员工态度的要求,弹性而合约化的职场不再重
  • 面谈面谈或采访,是指一种涉及两名或以上人士的对话,由一方发问,并由另一方回答。面谈的其中常见的一种形式是面试,这是大部分企业在招聘员工过程中需要的一环。此外,面谈亦是新闻采访
  • 始太古代始太古代(英语:Eoarchean),是太古宙的第一个代,前一个是雨海代,后一个是古太古代,时间介于40~36亿年之间。在地质学历史上,始太古代是指地球表面凝固的最早时期。它在古太古代之前、
  • abbr class=abbr title=R26: 吸入剧毒R26/abbr警示性质标准词(英语:Risk Phrases,简写:R-phrases)是于《欧联指导标准67/548/EEC 附录III: 有关危险物品与其储备的特殊风险性质》里定义。该列表被集中并再出版于指导标准2001/
  • 氯酸钾氯酸钾由钾、氯和氧元素组成,化学式为KClO3。它在室温时是无色晶体或白色粉末,而且是一种强氧化剂,可溶于水和甘油,不溶于醇。其折光率为1.5167。有毒,口服5~10克可致死。氯酸钾也
  • 国民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英语:Gross National Product,缩写:GNP),台湾亦称国民生产毛额,在描述地区性生产时称本地居民生产总值或地区居民生产总值,即某一区域公民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
  • 反对称关系数学上,若对所有的 a 和 b 属于 X,下述语句保持有效,则集合 X 上的二元关系 R 是反对称的:“若 a 关系到 b 且 b 关系到 a,则 a = b。”数学上表示为:严格不等是反对称的;实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