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孙子兵法
✍ dations ◷ 2025-09-02 19:42:16 #孙子兵法
竹简本——1972年出土的汉初抄本,是现今为止最早的版本
1935年中华学艺社影宋刻《武经七书》本
丁氏八千卷楼藏刘寅《武经七书直解》影印本《孙子兵法》,即《孙子》,又称作《武经》、《兵经》、《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的兵书,作者为春秋末期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一般认为,《孙子兵法》成书于专诸刺吴王僚之后至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也即前515至前512年,全书为十三篇,是孙武初次见面赠送给吴王的见面礼;事见司马迁《史记》:“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之一。被奉为中国兵家经典,后世的兵书大多受到它的影响,对中国的军事学发展影响非常深远。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的著作。自《孙膑兵法》从东汉末年失传后,以致其书的存在成为一桩历史悬案,与孙武之书发生了纠葛。从北宋以来,就有部分学者怀疑《孙子兵法》并非孙武所著,如下:后来随着1972年4月10日山东省临沂银雀山出土的汉简(同时在西汉墓葬中出土《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各一部)才基本了结此案。但关于《孙子兵法》的作者和成书问题的争论仍未停止,之后仍有如李零、杨丙安、陈彭则、郭化若、徐亚军等,提出认为《孙子兵法》奠基于春秋,基本完成于战国,定型于秦汉,不排除孙膑参与了整理《孙子》的可能性之说,于汝波提出《孙子兵法》在春秋末期已成书,其后校理是在《孙子》已经成书的基础上进行的,朔雪寒则总结论点,确认《孙子》成于春秋,孙武即作者无误。而孙武即作者基本已无法动摇。全书共分十三篇,主要论述了军事学的主要问题,对当时和现在的战争经验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一些著名的革命性军事问题,并且揭示了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据银雀山出土的竹简《孙子兵法》佚文,篇名尚有:另外清代学者毕以珣《孙子叙录》也收入了传世文献中留存的《孙子》佚文。“形兵之极,至于无形”“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胜兵先胜而后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孙武原是齐国人,后来辗转到吴国。当时适逢公子光政变夺取王位,是为吴王阖闾,伍员听说其才能,向吴王推荐,孙武就带着这13篇晋见吴王,获得重用。后,吴王进攻楚国,将领就是孙武与伍员。《汉书.艺文志》记载:“兵权谋家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八十二篇中的十三篇著于见吴王前;见吴王后又著问答多篇。晚至唐代,流传的孙子兵法共三卷,其中十三篇为上卷,还有中下二卷。《孙子兵法》注家杜牧认为,曹操将八十二篇孙子兵法删节为十三篇;但其他注家认为十三篇出自孙武本人,不是曹操删节的结果。1996年前夕陕西人张敬轩宣称有家传的孙武兵法八十二篇,但经已故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少将研究员于汝波(2006年5月14日逝世)率领一众军事科学院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研究室的人员一同研究验证,断定张氏孙武兵法八十二篇为造假。自公元600多年左右,《孙子兵法》被翻译成许多不同语言,开始流传到世界各国。最初书版被带到日本,及后至东南亚,再在18世纪尾传入西方各国。此书在欧洲最先出现的是法文版,由法国耶稣会士钱德明(Jean Joseph Marie Amiot)在巴黎于1772年出版,书名是Art Militaire des Chinois。1905年,首个英文版在东京面世,翻译者是英国军官卡尔斯罗普(Captain Everard Ferguson Calthrop),但可惜由于卡尔斯罗普不认识汉字,此版本是从日文译过去的。在这以后,不同的英译本陆续出版,到了现在约有17种英译本,最受欢迎的是由美国将军(塞缪尔.B.格里菲思(英语:Samuel B. Griffith)(Samuel B. Griffith)翻译的版本,但译得最好的可能是由汉学家翟林奈(Lionel Giles)翻译的版本。吴王阖闾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表示他对孙武作品的欣赏。吴王知孙子能用兵,拜为大将。孙子以三万兵,西破强楚二十万兵,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因《孙子兵法》的关系,孙武被人誉作“兵圣”。此书对中国古代的军事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奉为兵家经典。它是中国古代军人必须研读的一本军事著作,许多著名的军事家都对此书作过注解。《韩非子》里面也有提到孙武的故事(但韩非的故事仅支持其论点,未必真实发生):某天吴王阖闾问孙武:“什么人都可以用兵法训练吗?”孙武答:“可以。”于是吴王把他的后宫佳丽全部交给孙武,要他练出一支娘子军。这批娘子军起初认为吴王只是开玩笑,仍在校场上嬉闹。孙武为了建立军纪,把带头的队长,也是吴王最宠爱的两个妃子当场斩首,其他佳丽于是震慑于孙武的威信,严格遵守规定,任凭孙武指挥。明朝军事家刘伯温的《百战奇略》包含孙子兵法。孙子:“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刘伯温:“凡兴兵伐敌,所战之地,必预知之。师至之日,能使敌人如期而来,与敌则胜。……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杜牧注孙子《用间篇》:“不知敌情,军不可动;知敌之情,非间不可”:刘伯温:“凡欲征战,先用间谍,觇敌之众寡、虚实、动静,然后兴师,则大功可立,战无不胜。”《孙子兵法》流传出中国后,对东亚及东南亚均有或轻或重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译成西方语言后,在欧洲亦大受欢迎;相传法国皇帝拿破仑更对此书爱不释手。英国军事理论家李德·哈特感称:“在《孙子兵法》中,把我20多部著作所涉及的战略和战术原则几乎包罗无遗。”《孙子兵法》中的几个章节是中华民国政府军训教育的教材,而目前的义务役预备军官考试亦将《孙子兵法》列为国文科必考项目。《孙子兵法》的思想影响超越军事应用,实际上亦是博弈策略的经典著作,如在棋艺对垒或运动竞技方面。《孙子兵法》不仅在世界军事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对政治、经济、商业、人事管理和市场策略等与博弈有关的领域亦有指导意义。法国谈论日常生活战略的Michel de Certeau(法语:Michel de Certeau),在《日常生活的战略(英语: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一书中,也提到应读中国的经典《孙子兵法》与《易经》。2001年,何炳棣提出“老子辩证思维源于孙子兵法”的说法。瑞典重金属乐队Sabaton在2010年推出专辑《孙子兵法》;专辑中每一首歌曲之前均以英文陈述一段孙子兵法原文。
相关
- 消瘦症消瘦(英语:emaciation)被定义为由于皮下脂肪和身体肌肉的损失导致过度的体重减轻和不自然的羸瘦。过度的消瘦会影响到人类和动物的健康。消瘦是由严重的营养不良和饥饿引起的。
- 单糖单糖(monosaccharides (源自希腊语 monos: single, sacchar: sugar), 亦称:simple sugars)是碳水化合物的一种,其结构在众多糖分子中是最简单的。味道甜美,能溶于水和会结晶。单
- 氧化银电池氧化银电池,又称银锌电池或锌-氧化银电池,是以银的氧化物作正极、锌作负极、碱性溶液作电解质的一种电池。既可做成一次电池,也可做成蓄电池,但两者的其他辅助成分与制造方式有
- 氢氧化镁氢氧化镁(化学式:Mg(OH)2)是镁的氢氧化物,为白色晶体或粉末,微溶于水,广泛用作阻燃剂、抗酸剂和胃酸中和剂。氢氧化镁在水中的悬浊液称为氢氧化镁乳剂,简称镁乳,用于中和过多的胃酸
- 行动理论行动理论是一哲学课题,讨论人类作出意识行为的过程。这方面的讨论可追溯至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科伦理学。其后行动理论被纳入社会科学的讨论范围。随着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发展
- 阿拉吉欧症候群阿拉吉欧症候群是一种体染色体基因异常的疾病,其会导致胆汁郁积、先天性心脏血管疾病、骨骼结构异常、眼球角膜异常以及特殊的外观长相。此病通常借由肝脏内胆管的数目来判定
- 大豆油大豆油(英语:Soybean oil)又称豆油、常见者多为大豆色拉油 ,是从大豆中提取的植物油脂,日常食用油。常用的提取的方法有两种:压榨法和浸提法,有时二者兼用。大豆提取豆油之后的下脚
- 絮凝水处理时,会透过常不同药剂进行絮凝以利除去水中悬浮物质,例如为混拟使用之硫酸铝、氯化铁、PAC等混拟剂等,以及强化胶凝作用之各种助凝剂等,为调整酸碱度之石灰、苏打等碱剂,或
- 凯旋级核潜艇凯旋级核潜艇(法语:Classe Le Triomphant)是法国海军现役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共有4艘,分别于1997、1999、2004及2010年服役。四艘核潜艇取代原有的六艘可畏级核潜艇,成为法国核慑力
- 三磷酸胸苷胸苷三磷酸(Thymidine triphosphate;TTP)是一种核苷三磷酸,也是合成DNA的原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