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天体物理学

✍ dations ◷ 2025-11-15 08:37:47 #天体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

核天体物理学(nuclear astrophysics)是天体物理学和核物理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的领域有恒星结构,天体质量与其寿命的关系等,并从中了解恒星如何产生能量,认识化学元素的起源和演变,分析驱动天体物理现象的机制。

19世纪许多物理学家,如迈耶(英语:Hans Ferdinand Mayer)、沃特森(英语:John James Waterston),冯亥姆霍兹和开尔文勋爵等,认为太阳的能量来自于重力势能,但是利用维里定理推算太阳的年龄只有19万年,远小于地球的年龄。然而在贝克勒尔还没在1895年发现放射线 ,相对论和量子论也未被提出的时候,此问题无法获得解决。

1920年,爱丁顿提出太阳里的质子经由某种过程聚变成氦核,并产生巨大能量,1938年,德国物理学家卡尔·冯·魏茨泽克经由计算,得出氢原子经过四步核聚变反应可形成氦。

1939年,美国天文学家汉斯·贝特认为氢聚变成氦有两种过程。第一种是质子﹣质子链反应,是质量与太阳相似或比太阳轻的恒星产生能源的主要过程;第二种是碳氮氧循环,是质量比太阳大恒星的主要能源;这些反应产生的能量能持续维持恒星内部的高热。

1946年,英国天文学家弗雷德·霍伊尔提出高温的恒星最终可创造出铁元素,并在1954年导出核聚变的步骤,表现出恒星如何合成从碳至铁的元素。

1957年,威廉·福勒与玛格丽特·伯比奇、杰佛瑞·伯比奇和霍伊尔一起写的《恒星内部的元素合成》,描述恒星内部通过核合成的反应而形成元素的过程,并列举出重元素被观测到的丰度分布情况。福勒开创了核天体物理学的研究,他也因此论文获得198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除了少数较轻的元素,如氢、氦等,其他的元素都是在恒星内产生的,恒星内部有核聚变反应,将较轻的元素组成较重的元素,此过程因质量亏损而产生巨大能量,成为恒星能量的来源。

恒星核合成理论预测了太阳系从氢到铀的丰度.。

相关

  • 立克次体目立克次体目是变形菌门中的一目,大部分已知的物种都只是以其他细胞的内共生体的形式存在。其中有一些是很有名的病原体,包括立克次体,它引起许多人类的疾病。另一方面,对立克次体
  • 微波炉微波炉是指利用微波波段的电磁波加热物体(主要是极性分子,例如水)的家用或工业用电器。使用微波来烹饪食物的方法是首先由任职雷神公司的培西·史宾赛想到的,培西·史宾赛过去为
  • 葛粉葛粉,又称葛根粉,是由葛属植物的根部提取出来的淀粉,常用于甜点制作,尤其于日式和菓子。坊间也有人将葛粉加糖及热水搅匀,制成葛粉糖水。
  • 冠状循环冠状血管(英语:Coronary artery)是心脏本身的血液供应系统,包括冠状动脉和冠状静脉。冠状血管如花冠状缠绕心脏。冠状动脉属于动脉,在主动脉瓣附近从主动脉分支出来,并分为左冠状
  • 网络时间协定网络时间协议(英语:Network Time Protocol,缩写:NTP)是在数据网络潜伏时间可变的计算机系统之间通过分组交换进行时钟同步的一个网络协议,位于OSI模型的应用层。自1985年以来,NTP是
  • 木耳属木耳属(学名:Auricularia)是木耳科食用菌一个属,又名.mw-parser-output ruby.zy{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none}.mw-parser-output ruby.zy>rp{user-select:none}.mw-pa
  • 农业陈列馆坐标:25°01′05″N 121°32′03″E / 25.018145°N 121.534182°E / 25.018145; 121.534182国立台湾大学农业陈列馆,于1964年成立,属于台大博物群成员之一。设立目的为展示台
  • 北碚区北.mw-parser-output ruby.zy{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none}.mw-parser-output ruby.zy>rp{user-select:none}.mw-parser-output ruby.zy>rt{font-feature-setting
  • 应用宝应用宝,是腾讯公司推出的第三方安卓智能手机综合管理软件,主要用来下载用于Android平台的手机应用软件。有针对Android和Windows两个平台的版本。使用应用宝,可以免费下载软件
  • 北极虾北极虾(学名:Pandalus borealis),又称北方长额虾。俗称北极甜虾,产自北极附近海域。栖息于北大西洋海域、北冰洋海域。多由加拿大和丹麦的捕捞船捕捞,以每年7月至8月捕捞所得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