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比尔-朗伯定律
✍ dations ◷ 2025-04-25 01:29:42 #比尔-朗伯定律
比尔-朗伯定律(Beer–Lambert law),又称比尔定律或比耳定律(Beer's law)、朗伯-比尔定律、布格-朗伯-比尔定律(Bouguer–Lambert–Beer law),是光吸收的基本定律,适用于所有的电磁辐射和所有的吸光物质,包括气体、固体、液体、分子、原子和离子。比尔-朗伯定律是吸光光度法、比色分析法和光电比色法的定量基础。一束单色光照射于一吸收介质表面,在通过一定厚度的介质后,由于介质吸收了一部分光能,透射光的强度就要减弱。吸收介质的浓度愈大、介质的厚度愈大,则光强度的减弱愈显著,其关系为:其中:比尔-朗伯定律的物理意义是,当一束平行单色光垂直通过某一均匀非散射的吸光物质时,其吸光度
A
{displaystyle A}
与吸光物质的浓度
c
{displaystyle c}
及吸收层厚度
l
{displaystyle l}
成正比。当介质中含有多种吸光组分时,只要各组分间不存在着相互作用,则在某一波长下介质的总吸光度是各组分在该波长下吸光度的加和,这一规律称为吸光度的加合性。系数
K
{displaystyle K}
:两种吸收系数之间的关系为:
κ
=
a
M
m
{displaystyle kappa =aM_{m}}
。物质对光吸收的定量关系很早就受到了科学家的注意并进行了研究。皮埃尔·布格(Pierre Bouguer)和约翰·海因里希·朗伯(Johann Heinrich Lambert)分别在1729年和1760年阐明了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和吸收介质厚度之间的关系;1852年奥古斯特·比尔(August Beer)又提出光的吸收程度和吸光物质浓度也具有类似关系,两者结合起来就得到有关光吸收的基本定律布格-朗伯-比尔定律,简称比尔-朗伯定律。假设一束强度为
I
0
{displaystyle I_{0}}
的平行单色光(入射光)垂直照射于一块各向同性的均匀吸收介质表面,在通过厚度为
l
{displaystyle l}
的吸收层(光程)后,由于吸收层中质点对光的吸收,该束入射光的强度降低至
I
1
{displaystyle I_{1}}
,称为透射光强度。物质对光吸收的能力大小与所有吸光质点截面积的大小成正比。设想该厚度为
l
{displaystyle l}
的吸收层可以在垂直于入射光的方向上分成厚度无限小的多个小薄层
d
{displaystyle {rm { d}}}
l
{displaystyle l}
,其截面积为
S
{displaystyle S}
,而且每个薄层内,含有吸光质点的数目为
d
{displaystyle {rm { d}}}
n
{displaystyle n}
个,每个吸光质点的截面积均为
a
{displaystyle a}
。因此,此薄层内所有吸光质点的总截面积
d
{displaystyle {rm { d}}}
S
=
a
{displaystyle S=a}
d
{displaystyle {rm { d}}}
n
{displaystyle n}
。假设强度为
I
{displaystyle I}
的入射光照射到该薄层上后,光强度减弱了
d
{displaystyle {rm { d}}}
I
{displaystyle I}
。
d
{displaystyle {rm { d}}}
I
{displaystyle I}
是在小薄层中光被吸收程度的量度,它与薄层中吸光质点的总截面积
d
{displaystyle {rm { d}}}
S
{displaystyle S}
以及入射光的强度
I
{displaystyle I}
成正比,也就是负号表示光强度因吸收而减弱,k1 为比例系数。假设吸光物质的浓度为 c,则上述薄层中的吸光质点数为代入上式,合并常数项并设
k
2
=
6.02
×
10
23
k
1
a
S
{displaystyle k_{2}=6.02times 10^{23}k_{1},aS}
,经整理得对上式进行定积分,则有上式中
log
10
I
0
I
1
{displaystyle log _{10}{frac {I_{0}}{I_{1}}}}
称为吸光度(
A
{displaystyle A}
);而透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之间的比值
I
1
I
0
{displaystyle {frac {I_{1}}{I_{0}}}}
称为透射比,或称透光度(
T
{displaystyle T}
),其关系为:即比尔-朗伯定律。比尔-朗伯定律的成立是有前提的,即:根据比尔-朗伯定律,当吸收介质厚度不变时,
A
{displaystyle A}
与
c
{displaystyle c}
之间应该成正比关系;但实际测定时,标准曲线常会出现偏离比尔-朗伯定律的现象,有时向浓度轴弯曲(负偏离),有时向吸光度轴弯曲(正偏离)。造成偏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是测定时的实际情况不完全符合使比尔-朗伯定律成立的前提条件。物理因素有:化学因素有:比尔-朗伯定律可以用于通过分光光度法,以分析混合物的性质。这种方法不需要对于样品进行过多的预操作。例如测定血浆中胆红素的浓度。纯胆红素的光谱是已经确定了的,因此它的摩尔吸收系数也是确定的。需要测量两个波长的光的吸收情况,其中第一个是胆红素特定的波长,而另一个则是为了修正可能存在的干涉。从而可以得到浓度c = A修正 / κ。再例如,在一个更复杂的例子中,溶液中有两种溶质,浓度分别为c1 和 c2。此时,单位长度下,任何波长λ的吸光度为:因此,如果对两个波长进行测量,则可以得到两个方程,形成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此时只要知道两个波长下,两个溶质的摩尔吸收系数κ1 和 κ2,那么就可以求出它们的浓度c1 和 c2。如果溶液中有更多溶质,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求出各溶质的浓度。如果有n种溶质,只需要测量n个波长下的吸收度即可。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红外光谱学和近红外光谱学,用以分析聚合物降解和氧化。6微米下,羰基的吸收度十分容易测量,因此聚合物的氧化程度也很容易得到。比尔-朗伯定律也可应用于大气当中,用以描述阳光和星光通过大气时的衰减状况。此时,除了吸收之外,还要考虑大气散射。大气中的比尔-朗伯定律的形式为:其中,这条方程可以用于反推浮质的光学厚度
τ
a
{displaystyle tau _{a}}
,这对于卫星图像的修正和计算浮质在大气中的角色都十分重要。当光穿过大气层时,空气的密度并非常量,因此原方程应作以下修正:其中z是在大气中走过的路程,其它符号在上文已有定义。 这在上面大气方程中的每一个
τ
x
{displaystyle tau _{x}}
里面已经考虑。
相关
- 嗜极生物嗜极生物(英文:Extremophile),或者称作嗜极端菌,是可以(或者需要)在极端环境(英语:extreme environment)中生长繁殖的生物,通常为单细胞生物。与此相对的,在较为温和的环境中生活的生物,
- 精神药物精神药物(英语:psychoactive drug),又称精神药品(psychopharmaceutical,或psychotropic)。有些精神药品具有医疗和科学价值。一种化学物质的概称,这些物质能够穿越血脑屏障,直接作用
- 宫颈管消失宫颈管消失(英语:Cervical effacement),也称宫颈成熟(英语:cervical ripening),是指宫颈管薄化症状。它也是比效普评分(英语:Bishop score)的参数之一,它也可以通过百分比进行表述。患者
- 起始密码子起始密码子(英语:Start Codon)是指定信使RNA(mRNA)上开始合成蛋白质的密码子,也是第一个被核糖体翻译的mRNA上的密码子。起始密码子位于编码区内,紧邻5′非翻译区(原核生物的核糖体
- 加合物加合物(Adduct)指的是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分子,通过互相加合得到的产物。典型的如三氟化硼与氨加合形成的H3N→BF3。电荷转移配合物也可被看作加合物。
- 甲氧氟烷甲氧氟醚(INN),商品名Penthrane,是种在1970和80年代相当流行的卤代醚全身麻醉药。本化合物由威廉·穆勒(William T. Miller)在曼克顿计划的技术积累之上于1948年首次合成。甲氧氟
- 水韭目水韭属(学名:Isoëtes),多年生挺水植物或沉水植物,高从5公分到15公分都有。叶子通常呈现丛生状,暗色且繁衍用的孢子密生于叶基内侧。一般来说,该种植物都生长在湖沼湿地。据记录,全
- 氯化钴N7791-13-1(六水合物) N氯化钴,常称氯化亚钴、二氯化钴或氯化钴(I),化学式为CoCl2;无水的氯化钴呈蓝色,它的水合物很多,常见者为粉红色的六水合氯化钴CoCl2·6H2O;无水物具吸湿性
- 惠普惠烈-普克公司(英语:Hewlett-Packard Company、HP,简称惠普;NYSE:HPQ),是一间总部设在美国加州帕罗奥图的跨国科技公司。惠普公司主要研发,生产和销售笔记本电脑、一体机、台式机、平
- 汉灵帝汉灵帝刘宏(156年-189年5月13日),东汉第十二位皇帝(168年2月17日—189年5月13日在位),在位22年,葬于汉文陵,其正式谥号为“孝灵皇帝”,后世省略“孝”字称“汉灵帝”。灵帝是东汉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