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化

✍ dations ◷ 2025-04-02 12:34:29 #极化
在经典电磁学里,当给电介质施加一个电场时,由于电介质内部正负电荷的相对位移,会产生电偶极子,这现象称为电极化(英语:electric polarization)。施加的电场可能是外电场,也可能是嵌入电介质内部的自由电荷所产生的电场。因为电极化而产生的电偶极子称为“感应电偶极子”,其电偶极矩称为“感应电偶极矩”。电极化强度又称为“电极化矢量”,定义为电介质内的电偶极矩密度,也就是单位体积的电偶极矩。这定义所指的电偶极矩包括永久电偶极矩和感应电偶极矩。它的国际单位制度量单位是库仑每平方米(coulomb/m2),表示为矢量 P。电极化强度 P 定义为电介质单位体积 V 内的电偶极矩 p 的平均值:可以理解为在材料区域内电偶极子的强度和对齐程度。这个定义很容易推广到解析定义,即电极化就是电偶极矩微元 dp 与体积微元 dV 的比值:这反过来便能导出电极化的物体的电偶极矩的一般表达式:这表明 P-场与磁化强度 M-场是完全类似的:对于由一个外加电场引起的 P 值的计算,必须已知电介质的电极化率 χ(见下文)。束缚电荷是束缚于电介质内部某微观区域的电荷。这微观区域指的是像原子或分子一类的区域。自由电荷是不束缚于电介质内部某微观区域的电荷。电极化会稍微改变物质内部的束缚电荷的位置,虽然这束缚电荷仍旧束缚于原先的微观区域,但这会形成一种不同的电荷密度,称为“束缚电荷密度” ρ b o u n d {displaystyle rho _{bound}} :注意刚才研究的是电偶极子中伸出界面的那部分,原微观区域的束缚电荷符号相反,故有负号。总电荷密度 ρ t o t a l {displaystyle rho _{total}} 是“自由电荷密度” ρ f r e e {displaystyle rho _{free}} 与束缚电荷密度的总和:在电介质的表面,束缚电荷以表面电荷的形式存在,其表面密度称为“面束缚电荷密度” σ b o u n d {displaystyle sigma _{bound}} :其中, n ^ o u t {displaystyle {hat {mathbf {n} }}_{mathrm {out} },} 是从电介质表面往外指的法矢量。假若,电介质内部的电极化强度是均匀的, P {displaystyle mathbf {P} } 是个常数矢量,则 ρ b o u n d {displaystyle rho _{bound}} 等于0,这电介质所有的束缚电荷都是面束缚电荷。假设电极化强度含时间,则束缚电荷密度也含时间,因而产生了“电极化电流密度” J p {displaystyle mathbf {J} _{p}} (A/m2):那么,电介质的总电流密度 J t o t a l {displaystyle mathbf {J} _{total}} 是其中, J f r e e {displaystyle mathbf {J} _{free}} 是“自由电流密度”, J b o u n d {displaystyle mathbf {J} _{bound}} 是“束缚电流密度”, M {displaystyle mathbf {M} } 是磁化强度。“自由电流”是由外处进来的电流,不是由电介质的束缚电荷所构成的电流。“束缚电流”是由电介质束缚电荷产生的磁偶极子所构成的电流,一个原子尺寸的现象。电极化强度 P {displaystyle mathbf {P} } 、电场 E {displaystyle mathbf {E} } 、电势移 D {displaystyle mathbf {D} } ,这三个矢量的关系式为一个定义式:其中, ϵ 0 {displaystyle epsilon _{0}} 是电常数。对于各向同性、线性电介质,电极化强度 P {displaystyle mathbf {P} } 和电场 E {displaystyle mathbf {E} } 的比例是电极化率 χ e {displaystyle chi _{e}} :所以,电势移与电场成正比:其中, ε {displaystyle varepsilon } 是电容率。电极化强度 P {displaystyle mathbf {P} } 、电场 E {displaystyle mathbf {E} } 、电势移 D {displaystyle mathbf {D} } ,这三个矢量的方向都一样。另外,假设这电介质具有均匀性,则电容率 ϵ {displaystyle epsilon } 是常数:对于各向异性、线性电介质,电极化强度和电场的方向不一定一样。电极化强度的第 i {displaystyle i} 个分量与电场的第 j {displaystyle j} 个分量的关系式为其中, χ {displaystyle chi } 是电介质的电极化率张量。例如,晶体光学(crystal optics)就会研究到很多各向异性电介质晶体。电磁学所讲述的物理量大多都是巨观的平均值,像电场平均值、偶极子密度平均值、电极化强度平均值等等,都是取于一个超大于原子尺寸的区域。只有这样,科学家才能够研究一个电介质的连续近似。而当研究微观问题时,对于在电介质内的单独粒子,其极化性跟电极化率平均值、电极化强度平均值的关系,可以用克劳修斯-莫索提方程来表达。假若电极化强度和电场不呈线性正比,则称这电介质为非线性电介质。非线性光学可以用来描述这种电介质的性质。假设电场 E {displaystyle mathbf {E} } 足够地微弱,不存在任何永久电偶极子,则电极化强度 P {displaystyle mathbf {P} } 可以令人相当满意地以泰勒级数近似为其中, χ ( 1 ) {displaystyle chi ^{(1)}} 是线性电极化率, χ ( 2 ) {displaystyle chi ^{(2)}} 给出波克斯效应(Pockels effect), χ ( 3 ) {displaystyle chi ^{(3)}} 给出克尔效应(Kerr effect)。对于铁电材料,因为迟滞现象, P {displaystyle mathbf {P} } 与 E {displaystyle mathbf {E} } 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

相关

  • 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指的是一段长时间内在一个生态系统里面个体,物种和小生境的数目恒定或者是以某一个值作小幅度震动。正是有这样的震动,人们将这种平衡称作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发展到成
  • 版面费版面费,是指学术期刊向文章发表者收取的一种费用。收取版面费的现象,在世界各国的学术界普遍存在。多数理论型学术刊物,较难走入市场,版面费的收取目的是为了弥补办刊经费的不足
  • 水蚤水蚤(属名:Daphnia),又称“鱼虫”,是一种生活在水中的浮游生物,体长介于0.2毫米至5毫米之间。时常用于鱼食之用途。其属于蜉蝣目。可存在于多种环境中,包括沼泽、池塘、湖泊以及河
  • 马鞭草马鞭草(学名:Verbena officinalis)为马鞭草科植物。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基部木质化;四方形茎;倒卵形至长椭圆形的叶子对生,边缘有锯齿,叶片通常3深裂,大裂片复分小裂;穗状花序顶生或腋
  • 麝香草麝香草或百里香(英文:Thyme)是一种采择自百里香属品种植物、具有烹饪和药用价值的香草,含有丰富铁质,而其香气及防腐功能源自本身的百里酚。多年生灌木状芳香草本;茎带红色,匍匐地
  • 鹿蹄草鹿蹄草(学名:Pyrola calliantha)为鹿蹄草科鹿蹄草属下的一个种。
  • 三日疟Haemamoeba malariae Feletti and Grassi, 1889 Plasmodium malariae var. quartanae Celli and Sanfelice, 1891 Plasmodium malariae quartanae Kruse, 1892 Haemamoeba l
  • 基因型基因型(英语:Genotype)指的是一个生物体内的DNA所包含的基因,也就是说该生物的细胞内所包含的、它所特有的那组基因。基因型这个概念是1909年丹麦遗传学家威廉·约翰森引入的。
  • 碱性磷酸酶结构 / ECOD碱性磷酸酶(英语:Alkaline phosphatase,简称ALP或ALKP) (EC 3.1.3.1)是一类水解酶,可在核苷酸、蛋白质、生物碱等分子上去除磷酸基,进行去磷酸化作用,在碱性环境下最为
  • 肌苷酸肌苷酸(次黄苷酸,Inosinic acid),又名次黄嘌呤核苷酸(Inosine monophosphate,IMP),是一种在核糖核酸(RNA)中发现的核苷酸。在酶的作用下,由肌苷酸可以分解得到次黄嘌呤。其在体内主要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