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丘石

✍ dations ◷ 2025-02-24 01:31:23 #广州岛屿,岩石,广州文化史

浮丘石,又叫浮丘岛,是古时广州城西珠江中,浮露出水面的一个红色砾岩小丘,并按其形状取名为浮丘石,与海珠石、海印石并称为羊城三石。旧日其四面环水,船舶纵横。今在中山七路的东段。

晋代葛洪,传说曾在浮丘山脚炼丹,留有“丹井”古迹。

唐、宋时期为船只停靠之地。浮丘石上更根据浮丘公传说,修筑不少亭台楼阁。后来由于河道淤塞,与周围陆地相连。宋朝时因丘下有井,称“浮丘丹井”。据宋初有位百岁老人陈崇义所述,其幼时所见的浮丘石,泊有舟船千艘。

明万历年间,吏部尚书赵志皋被贬官至广州担任广东副使,在浮丘岛组织浮丘诗社,骚人墨客因此常到此吟咏。

清朝时为羊城八景之一。

民国时因修路将浮丘石凿低作为路基,成为今天中山七路的一段。

宋代时,经略使蒋之奇就在岛上建有朱明馆、挹袖轩、白云堂等;明赵志皋贬官到此后,在万历八年(1580年)建扩建大雅堂、紫烟阁、听笙亭、晚沐轩,李凤建就在1601年将整体扩建为广仁观。清改为浮丘寺,民国时期成为西禅警署的驻地,共和国后曾由西区人民法院使用,筑马路后寺观都被毁不存。

据《白云粤秀二山合志》载,浮丘八景为“紫烟楼、晚沐堂、珊瑚井、大雅堂、留舄亭、朱明馆、挹袖轩、听笙亭”,间植荔枝、梅、竹等,仕宦词客觞咏其间。 

相关

  • 第一哲学沉思集《第一哲学沉思集》(副标题为其中论证上帝的存在和灵魂的不灭)是法国哲学家勒内·笛卡儿所著的一本哲学论文选集,以拉丁语首次出版于1641年。由吕纳公爵(Duc de Luynes)翻译的法
  • 加纳加纳自治领(1957年8月15日—1960年1月26日)位于西部非洲几内亚湾,是加纳共和国成立前,英联邦的自治领之一,是西非第一个独立的国家。
  • 树胶在高分子化学和材料科学中,树脂是植物或合成来源的固体或高粘度物质,通常可被转化为聚合物。 树脂通常是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 本文重点介绍天然树脂。植物分泌树脂以保护其对
  • 芋头芋(学名:Colocasia esculenta)或芋艿,俗称“芋头”,为天南星科芋属植物,其球状地下茎(块茎)可食用亦可入药,在大洋洲诸岛是波利尼西亚人传统主要粮食;全年皆有产,花期在秋季。最早栽种
  • 毛南语毛南语(或称毛难语)是侗台语族侗水语支(一说为澳斯特罗尼西亚语系或台-卡岱语系)的一种语言,为毛南族人所使用,目前这种语言有大约3万人使用。主要分布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上
  • 总督府山林课宿舍锦町日式宿舍群,位于台北市大安区,广义指台湾日治时代建于台北市锦町的中等阶级官舍,建筑年份在1920至1930年代。狭义指2007年登录为台北市历史建筑的5栋日式宿舍。锦町位于台
  • 位错位错(英语:dislocation),在材料科学中,指晶体材料的一种内部微观缺陷,即原子的局部不规则排列(晶体缺陷)。从几何角度看,位错属于一种线缺陷,可视为晶体中已滑移部分与未滑移部分的分
  • 土壤冲蚀土壤冲蚀在年雨量少的地方,造成的冲蚀现象并不明显。反之,若降雨量太多,超过1000毫米会造成这些地区森林非常茂盛,大致上其土壤冲蚀就不明显,除非遭到砍伐。真正土壤严重冲蚀的地
  • 双酚S双酚S(英语:Bisphenol S,缩写BPS)是一种芳香型有机化合物,化学式(HOC6H4)2SO2,和双酚A结构类似,同属于双酚系列,不过其中的次丙基基团(C(CH3)2)被替代为磺酰基基团(SO2),即磺酰基与苯
  • 宽带饰纹螺宽带饰纹螺(学名:),又名玫瑰泡螺,旧属泡螺科饰纹螺属,今属船尾螺科饰纹螺属。壳长15–40 mm,有横纹及围有黑边的浅棕色条纹,与呈半透明的白纹相间。其壳较同属物种更厚重。活跃于夜